主页 > 论文欣赏 >

“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气


2018-05-15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张 枫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深沉的文化自信,为倡导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增强了文化底气。当下,需加快中华文化传播,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基础,在多元文化交织与碰撞中,坚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需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扩大文化贸易交流加速中华文化的时代回归。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化自信  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自信的根源,使中华民族得以追根溯源,用厚重的文化来证明和彰显民族存在。数千年来未曾中断的文化及强大的文化自我修复与再生能力,累积成为了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的底气。回顾历史,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根脉已经深深融入到了世界文化之中,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扎实的文化情感基础。当前,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原则,坚定和发展文化自信,加快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增强中国文化的亲和力与世界竞争力。

优秀的文化累积赋予“一带一路”建设以文化自信底气

文化软实力增强代表着文化底气的强大。优秀传统文化积聚了中华民族深埋骨血中的独特气质和精神追求,使我们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流互动中拿的出多种多样的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交流的内容与形式,无论与哪一国进行交流互动都能找到共通之处,并使文化交流底气十足。中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一过程中将得到彰显,“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再仅限于“四大发明”“长城”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而将更多地认识中国在科技、文学、艺术、体育、历史等多方面的文化积累,增加对中国近代以来民族经历的了解,通过理性的判断和分析,继而感受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的诚意,最终达成合作意愿。

兼收并蓄的强大融合力是形成文化底气的关键原因。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文化态度的自信,即兼收并蓄、注重融合与开放包容。中国历史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及盛唐时期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敞开胸怀的,都是包容主动的。古有汉代杰出的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更有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将中国的文明送出去,将世界文明带回来。这表明中华民族历来看重与各国之间的主动交往,这种开放的胸襟和文化气度使当前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充满底气。如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在世界的运行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因此树立了崭新的国际形象。延续传统“文化基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现出了前瞻性和历史包容性,超越了地域的隔阂,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革命文化的激励,努力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自信和动力。

传播中国文化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基础

加强文化交流促使民心相通。民意一致、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基础。高效的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友谊,为实现各国间的经济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国边境地区人民与周边国家毗邻而居,多年来相互之间拥有一定的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更形成了文化交融的良好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通具有跨语言性,文化的互动往往是建立友情和经贸关系的先导。中华民族素来倡导“以和为贵”,“和”体现了中华民族关注长远利益、注重协调一致的哲学思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化的包容力对在当今国际背景下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尤为关键。正是由于拥有“达则兼济天下”“大道为公”的精神情怀和文化自信,才形成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构想。因此,“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以义为先的精神传播出去,增强各国人民与中国合作的信心和信任,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扎实的民意基础。

全方位地述说“中国故事”。中华民族不懈追求发展与复兴的历史,凝结成了难以复制的“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深刻地展示了中国的内在与外在,既厚重博大,又丰富多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多维度讲述“中国故事”,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方案”的接受和理解,使各国人民最终作出明智的选择。因此,要搭建“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传播平台,为述说“中国故事”创造条件。优化“一带一路”建设文化交流与互动机制,在以国家整体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年、文化周的基础上,经常性开展行业交流互动,如汽车节、艺术节及绿色商品节等,从而着力打造文化交流品牌,以全方位的艺术、研修、经济、体育等方方面面的交流,系统地述说色彩斑斓的“中国故事”。

精细化利用文化资源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竞争力

充分利用学术文化资源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知识生产。鼓励国内的知名专家与优秀的青年学者走出国门,打开学术视野,主动与各国专家研究者进行亲密的互动交流,不断擦出学术与文化的智慧火花。同时要诚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专家学者到我国访学,争取更多的优秀学术人才融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科研队伍,不断扩大知识生产的国际效益。用更具关联性、前瞻性和丰富性的文化合作,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努力。

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使世界人民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不能唱“独角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底气使中国人民欢迎世界人民到访,更希望各国友人将对中国文化的体验和所思所感带到世界,使每一位关注中国文化的国际访客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动态载体。因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是最直接、最全面展示中国文化的形式。通过文化旅游,使各国游客更加真切和直观地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了解中外差异和共同之处。感受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以及愿与世界交朋友的积极情感。其中对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地标性旅游胜地,例如,长城、孔府、孔庙、故宫等要加强文化升级,对文化资源进行精细化的合理创新,进一步增强经典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加快文化贸易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竞争力。文化贸易和投资是“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力量。近几年来,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态势良好,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品贸易已经打开了市场局面,并在世界140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500余所孔子学院。围绕文化交流的电视节目、新媒体互动不断发展,使《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资源优质的王牌节目为更多世界人民所熟知。在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下,我国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需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将中国的文化资源深挖、细品,使特色建筑文化、手工艺文化、特色美食文化、节日庆典文化以及文化遗址等进行合理的文化品牌塑造,增强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使命感与创新能力。要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和文化自信,加快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利用先进的新媒体以及数字技术对优秀文化进行记录和设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盘活潜在的优秀文化。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与品质,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贸易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底气,展现大国文化的气度与胸怀,从而建立个性化、跨时空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竞争力。

(作者为太原学院思政部讲师)

【注:本文系2016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6ZSSZ01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赵爱玲:《深刻把握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与时代特征》,《学习论坛》,2018年第2期。

②刘旺旺:《全球文化交融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的意蕴、挑战及对策——学习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


上一篇:为文化对外传播构筑坚实的法治保障 下一篇:文化自信的时代根基
相关文章推荐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明交流互鉴—基于数字时代
  • “双一流”背景下高职院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
  • 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策略研究
  • “一带一路”背景下俄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 探索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 从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看“归化”与“异化”翻译
  •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 分析铁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 习近平关于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及价值逻辑
  • 从习近平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
  •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 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 “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
  •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分析和实效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