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不仅拥有独特而灿烂的传统家风文化资源,也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宝贵的“红色家风”。步入新时代,家风建设依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逐步构建一套相对稳定的、促进家风向善向上的长效机制,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关键词】优良家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家风即门风,是单个家庭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风格与气质。家庭成员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处事原则、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是家风的外在体现,而家风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层面的展现,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相对稳定性和传承性等特点。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作为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的家风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每个家庭所形成的风格、风气和风貌影响着家庭成员的精神气质,更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我国拥有丰富而优质的家风文化资源
家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上下承传数千年,为传统中国的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作出了极大贡献。在其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关于家风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传统中国以儒家思想治国,家国同构是儒家政治伦理的基本立场。家是国的基本构成要素,国由无数个家聚合而成,家和则国和,家兴则国兴。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中,齐家位于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之间,个体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等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方能参与家庭或家族事务的管理,当一个人能将家庭事务管理好,使其实现良性运转,那么这样的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治理国家的能力。在修、齐、治、平的语境中,家是联系个人与国家的重要组织形式,每个家庭的特殊气质与风格聚拢在一起,便形成了国家和社会的总体风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又会反过来影响家风的形成。
在传统社会中,家书、家训与家教三者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而灿烂的家风文化体系。《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流传甚广,而这些家族也确实培养出了许多栋梁之才。如江南钱氏家族人才辈出,在很大程度可归功于钱氏家族代代传承的优良家风。优良家风得以代代传承,主要在于家庭教育的多头并进、多元互动、责任分明、形成合力。其一,家庭重视家风建设,将其与家族的兴衰成败联系在一起;其二,以文字形式明确家族、家规,很多家族根据家庭特点编著了个性化的家训、家规等文本资料,使家庭成员有明确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其三,家长负责制确保家训能够严格实施,家长或族长作为家风建设的负责人和管理者,不仅要身体力行、树立榜样,还要负责家风的代代传承,使后辈自觉秉承家训的精神。
不仅如此,在我国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家风”。这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高尚人格魅力培养教育子女形成的向善向上的优良品质。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曾在其家书中写道:“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求善终,绝对不能为一家一身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此数言请你注意。”此后,何家子弟三代务农,无一享受特权。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在数十年基层领导工作中一直以共产党人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并以此为原则教育自己的子女,将吃苦在先、享乐在后,一心为公、不求回馈,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工作与生活中,由此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周恩来总理写了“十条家规”,规定自己的家属绝对不能享有特权,要艰苦朴素做人,脚踏实地做事。“红色家风”的启示在于,共产党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家庭成员作出表率,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与示范作用。
优良家风的建设刻不容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家庭都十分注重家庭教育,促进了优良家风的传承。但仍有少数家庭在家风建设上出现了一些偏离,他们奉行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背离。一些父母对子女传递的价值观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这些父母往往看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对子女的内在修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缺乏足够的关注与正向引导。换言之,重外在功名利禄的获取而轻内心深处的道德观念养成,这类不良家庭风气弥漫着功利主义气息,不利于文明风尚的形成。
家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一个家庭都要受到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影响,如果家庭接收到的大部分信息为正向信息,例如好人好事、诚信之举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所取得的种种成就等,则将会对家庭成员的道德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推进,网络中掺杂着的暴力、色情、功利等负面信息也不断侵蚀着人们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对优良家风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以往人们所坚持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勤劳节俭、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也被慢慢边缘化。由此可见,优良家风的建设刻不容缓。
构建家风向善向上的长效机制
优良家风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也不仅仅是某个家庭的任务,而是需要以所有家庭为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调动全社会优质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系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索优良家风的建设之道。
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提高宣传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良家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为更好宣传优良家风,各地可以创作一批有吸引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着重展现优良家风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共产党员应在优良家风建设中起带头作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要“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在优良家风的建设过程中,应突出党员家庭的先锋带头作用。一方面,要以共产党员家庭为典型示范,向社会传达向善向上的价值追求,让青年一代受到优良家风的熏陶;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让越来越多的青年共产党员投身到优良家风的建设中,联动社会正能量,使之同频共振,促进社会的发展。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深入到社区和村镇之内,针对家风建设开展如“美满家庭”“模范家庭”“五好家庭”等评比活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优良家风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要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淀方可实现。新时代良好家风的建设,需要逐步构建一套相对稳定的、促进家风向善向上的长效机制,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12月15日。
②《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新华网,2016年11月2日。
③安丽梅:《从红色家风的弘扬谈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优化》,《实事求是》,2017年第2期。
④吕其庆:《“一大”代表何叔衡:后人三代皆务农》,人民网,2013年6月9日。
上一篇:青年网络道德的失范与引导 下一篇:网络文化对公民道德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