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现实执行过程中较好地解决了高职人才培养和就业衔接的一些问题,但也存在“课”“证”分离、学校课程体系及配套教师对“课证融合”的认识不足、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课证融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不够、课证融合中资格考证功利性强而忽略技能水平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财经类高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应在骨架清晰、体制健全、师生认知透彻、学生的能力和证书相匹配等方面做好设计。
关键词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35-0030-04
“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把职业考证项目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统一,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考证内容、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得到“双证”甚至“多证”、实现充分就业和优质就业目标的一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紧跟人才市场需求形势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修正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改革、充实和完善现有的课程培养体系,使日常教学内容紧密贴近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并与劳动就业岗位相结合,充分实现“课证融合”是財经类高职教育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目前财经类高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课证融合”过程中普遍存在“课”“证”相分离的现象
财经类高职学校金融专业的学生能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包括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金融分析师、理财规划师等。以金融类财经类高职教育(文科类)的理财专业为例,虽然在校学生学了金融、会计、税法、经济法等大量的基础科目,但是不能完全覆盖适合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项目的课程科目,或者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不能完全匹配,而且课程实施大部分还是以纯理论教学为主,这与职业资格考试以技能性、实践性考核为主的要求相背离。
(二)从学校课程体系到配套教师及教师对“课证融合”的认识皆需提高
近几年,很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而财经类高职教育所培养的目标也是应用型的技能人才。但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现有财经类高职教育的整个课程体系和考核形式还未脱离本科教育的模式,人才培养标准还不能完全达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往往沿袭以往人才培养传统,纯理论教学多而学生实践技能锻炼机会相对少,且实训教学多流于形式,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二是很多一线财经类高职教师本身不是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技能,有的甚至不了解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等。三是学校组织宣传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导致学生忽视取得证书的重要性,加上学生自身对将来的职业规划能力弱,往往很多学生不愿占用课外的时间、精力、投入相关费用去考证,或者即使报名参加考证,能投入的精力有限,以致考证过级率低。
(三)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财经类高职“课证融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不够
目前,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各财经类高职教育学校在不同的专业教学中都进行了一些“课证融合”的教学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如鼓励优秀教师在适用课程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大力开展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两种教学方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动学校混合式“课证融合”教学课程建设步伐。但是,如何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通过在线课程平台、移动工具、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甚至是微课教学,实现“课证融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探索更有效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做得还远远不够。
(四)财经类高职“课证融合”中考证方式不清晰,忽略技能水平的评价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认为毕业的同时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有利于就业,但不知如何去考证、应该考取哪些证书,具体到如何准备考试、复习资料的购买、复习方法的运用等,都缺少相应的指导。尤其是财经类高职高专,由于其文科类院校的特点,对人才的评价,仍然注重理论知识水平而忽略技能水平的评价。
二、改进财经类高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成立专门指导委员会,以学校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为协同
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成立专门指导委员会,具体由学校、行业、企业管理部门和政府的职业资格鉴定部门组成,各方专家根据专业方向,分析现有或未来企业工作岗位所需人才层次,对具体工作岗位进行任务分解,分析产品的生产过程,总结出对相应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并进行反复论证[2],进而组织开发编写相应的课证一体化教材,使其能体现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督促各试点院校组织使用。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整合学校优质核心课程及教学资源,立足吉林省金融现代服务业,开展实践、实证金融特色研究,依据金融行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金融企业相应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邀请业内知名金融行业企业专家座谈,集思广益,充分融合解决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积极主动地对金融企业的岗位进行整体化职业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实践“职业活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方吸取经验,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形式,把课程考核与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探索以考证代替考试的新型考核方式。同时,积极和当地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协作,由鉴定中心牵头,委托学校有能力的相关教师,会同行业专家,来研究、组织编写适应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参考书籍,比如配套模拟真题教材、复习资料汇编等,充分使课证一体化教材落实到实处。
指导委员会可以探索编写相关专业结业考核程序软件。以人社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证书——理财规划师为例,由于理财规划师的指定考试教材技能考试部分就是金融类理财专业学生平时学业中一个教学科目,为此,建议把在校学生相关学科结业成绩按一定比例作为资格考试合格成绩的一部分,这将大大减轻考证过级的分值压力,提高过级率,充分调动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或者以考取理财规划师资格证替代该科目在校的结业成绩,为此指导委员会可以责成学校或第三方软件技术公司,专门研究一套学生结业成绩的计算机模拟考试软件,合理汇编题库,与职业资格考试模式、方法相似,学生在该模块上参加相关科目的结业考试,考核成绩自动保存,按比例计入职业资格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种方式既可以作为学业技能水平的证明,同时也是为“课证融合”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二)发挥行业企业的自身优势,建立推动“课证融合”的协同运行机制
地方行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给学校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行業协会掌握着职业领域的先进技术水准,引领行业协会参与制定修改职业标准,这将决定着职业标准改革的方向和质量。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参与“课证融合”的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和改革,将行业企业的真实现场引入教学。企业洞悉该行业运行的职业规则,熟练掌握其职业特点,联合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相关技术研发部门,为课证融合供给平台提供建设资源,最终推进专业的发展。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目前正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各项措施实际就是“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方式的实践创新,这些人才培养措施将人才培养定位聚焦于为区域经济和金融业发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校的课程必须与时俱进,紧跟社会职业发展需求,根据职业标准及时更新“课证融合”的课程内容。
(三)以学校为本位,构建和完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
一是依照市场需求,参照区域市场的特点,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要始终以学校作为主导。从所办专业职业性及实践性出发,根据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要求,安排课程体系,重点突出职业能力要求,加大技能实践课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理财专业为例,先要研究区域内相关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等行业岗位( 群) 任职人员的能力素质需求,细化职业岗位的用人标准,继而再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人才类型、层次,对现有课程进行开发、重组和调配,比如为适应银行从业人员的礼仪形象、素质,在开展职业礼仪课教学的同时,定期举办金融类礼仪形象大赛。在此过程中,不但强化了学生内在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在外在气质形象上使其更符合岗位要求。同时,对理财所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重点提炼,汇编模拟题,加强训练。总结理财专业所具备的技能核算素质,专门举办理财能力竞赛。
二是探索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教学改革。根据需要,申请实施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和基于纸介的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技能考核方式,并且各项成绩评定标准在整体成绩构成中分布合理。利用慕课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课程创建、编辑、上传课程资料,创建管理班级以及课程运行情况的分析统计等,同时也利用“学习通”移动端进行课程管理、班级和讨论组的创建与管理、课堂教学应用、个人中心管理以及通讯、社交、资源查找分享等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改革,符合信息时代高效的特点,在慕课课程设置中充分展现了“课证融合”的魅力,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所学专业的理论框架,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配合“学习通”移动端中具体科目的教学、考试题型演示以及标准答案的配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完成相关证书的考试模拟答题。同时,可以反复练习,记录难点、重点及易错点,有利于激发考证学生的兴趣,使其轻松学习,也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随时能进行课业实践模拟练习,不断提升“课证融合”人才培养质量。
(四)实现“岗、证、课、赛”融合,整合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支撑,推进实训课仿真情境教学,用各类技能大赛来提升验证,使课证融合落实到实处[3]。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定期举办基于工作任务和生产过程为基础的教学、教课模拟大赛,把职业资格( 技能) 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接轨,实现了“岗、证、课、赛”融合,分层互助。以理财专业为例,基于工作岗位需求,细化不同岗位需求的特征,分析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要求他们规划出未来的职业方向,预设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近几年,学校申请举办并参加了全国高职高专学校举办的各式学生业务技能大赛达百余次,通过各类大赛前的业务训练准备、学生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的积累、过程的体验和赛后的分析总结等,教师和学生都更能体会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能力互相促进提升的好处。
二是整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化校内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尽量仿照建设企业的工作实景,或利用合作企业的现有生产场地、工作环境。推进实训课仿真情境教学,通过“课证融合”的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的岗位,设计情境体验,角色扮演,使学生亲身体验处理各项事务的流程细节,实地使用操作电子机器设备、软件、沙盘等,切身感受工作氛围,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能够透过单纯的理论来理解实务,激发其成为具备职业资格证书的业务能手的决心。职业技能鉴定站这一平台可以辐射到学生考证的方方面面,应不断提供线上线下的咨询,丰富学生的视野以进一步促进“课证融合”。
(五)提高教师技能教学能力,增强实训教学的实效性
学校首先要支持专业教师带着明确的推动“课证融合”的目标,先到企业进行代职和训练,明确教学中要解决“课证融合”的基本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共同分析总结先进的实践经验,论证“课证融合”中学校层面、教师层面的不足,讨论交流传递新信息,教师在教学中知道教什么、做什么和怎么促进“课证融合”,使“课证融合”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各职业院校都在加大力度(包括出台政策支持,加大财力和塑造典型等措施)来支持教师深入社会各个相关职业领域进行带职学习,如短期专题培训和进行专项课题调研及对外校际间交流学习,甚至鼓励教师直接参加实际工作岗位的锻炼,并且对实际中产生的相关合理费用予以报销,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课证融合”能力的提高。通过走出去,对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课证融合”。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积极推动现有师资培训、挂职和兼职锻炼,通过开展慕课研究,微课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竞赛达百余次;通过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鼓励教师以新兴成果入股兴办公司,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学校真正打造成为吉林省各级政府部门的第三方高水平的金融智库,加大了学校的金融品牌化建设,也在“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树立了典范。
(六)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信息机制,监测“课证融合”的时效性
只有正确评估市场的需求,才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学生最后要走入人才市场这个供应链,那么必须对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行研究。甚至要能提供超前的产品,即具有创造型思维、又能满足现在市场需求又能满足将来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人才。这就需要建立起与用人单位之间对等的供需信息机制,对学生的实习、就业进行信息化平台管理。这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就业的相关企业或部门的职业资格、考核评价标准进行透彻了解,还要对学生就业进行相应的岗位追踪,对所需人才涉及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尤其对学生在就业中对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之间的差距进行反馈并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学校应设立专门机构,统计反馈意见并做出相应分类,认真分析问题根源,以此关系到教师的任课能力,并依次进行客观评价,列入年终考核指标,激励教师不断钻研、提高授课能力。同时,也督促学校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为促进“课证融合”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参 考 文 献
[1]李晓杰.“课证融合”模式在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中适度推行的探讨[D].厦门:厦门大学,2014.
[2]严辉华.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旅游专业“课证融合”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41-43.
[3]陈淑武.财经类高职院校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戏剧之家,2016(12):201-202.
上一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构建与实施
下一篇:“课堂志”教学诊断探析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财经类高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8-05-07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陈淑武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