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构建与实施


2018-05-07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谢琼

摘 要 已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高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迫切需要优化课程体系设置。通过分析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内涵及其融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适用性,以桂林旅游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构建了“2586”集群式模块课程及其内容体系,并阐述了具体的实施路径,为促进我国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集群式模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35-0026-04 
  全国旅游行指委课题组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数量上旅游人才供给很难满足行业的需求量;层次上一线服务人员的学历多数为中等职业水平,员工的总体学历层次不高;结构上旅游院校专业设置总体不够合理,没有建立起与旅游各种业态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也没有进行有效地衔接[1]。我国对高等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尽如人意,需改进的问题较多,而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就是一个关键抓手。桂林旅游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分析和总结该专业基于集群式模块课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为促进我国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一、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内涵解析 
  集群式模块课程(缩写为KH),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职教专家蒋乃平在借鉴MES、双元制、CBE等全球流行职业教育理念之后,结合我国国情特色提出的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课程模式,具体见图1[2]。归结其关键特征,可用“宽基础、活模块”来概括,具体而言,就是将某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为两大块:一是“宽基础”板块。该板块的课程相对固定,且没有明显的职业指向,主要是集中学习与该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培养和训练学生在该专业领域所需的通用能力和关键技能。二是“活模块”板块。该板块开设的课程职业导向比较明确,且需要结合市场变化和专业发展特点进行灵活组合。在课程设置方面,通常是将某一专业领域涉及的具体职业方向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模块课程群集,学生从自身的需求和偏好出发,在这些模块课程中进行弹性选课,其学习的内容主要注重培养某一职业领域的专业能力,突出实践操作教学,强化从业能力培养[3]。 
  二、集群式模块课程融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对接行业需求,调整专业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深入拓展,各种新兴业态相继涌现,这些衍生出来的新产业不仅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旅游管理专业因其口径宽、覆盖面广,在发展上体现不出明显的专业特色,将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融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找到专业自信和认同并学有所长,是一种合理选择。其中,关键之处就在于该模式的“活模块”课程设计,模块课程的设置不是固定不變的,随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旅游行业的发展特点进行增减和调整。当然,这一模式的有效实施,对课程体系改革的决策者也提出较高要求,除了需要做好该模式的实施机制设计外,还要借助改革契机,整合利用好师资、实训、就业等教育资源和教学时机,最大程度地保障实施效果。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当前的高职生源成分比较复杂,涵盖了普通高考生、三校生(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复转军人等多种生源类型,这使得入校后的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求学意愿和态度以及价值取向也不平衡[4]。但现实情况是,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忽视了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仍采取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致使学生在校期间难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要想打破这一僵局,将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融入课程体系设置未尝不是一个勇敢的尝试。引入集群式模块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可提供多个职业方向的模块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在教学组织上,打破班级束缚,采取新形式上课。这种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构建分层次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有助于使每个学生的个性、专长和潜力得到最大发展[5]。 
  (三)培养教学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为社会培养在某一专业领域既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又有高超的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保证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在我国,许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多从其他学科或行业转岗而来,或是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在教学技能和行业实践方面普遍有所欠缺。加之旅游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许多一线教师的知识结构面临陈旧和老化的窘境,因此,加快重组和更新旅游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我国高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实施集群式模块课程,由若干个职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群组成,每个任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从教经历或专业特长选择模块,具有相似学科背景或从业经历的教师汇聚在一起,组合成同一专业方向的教学团队。而那些还没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或后续加入专业发展行列的教师,则需要通过各类教师培训计划加强进修与学习,继而形成候补型教学梯队。总之,要想有效地促进我国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外在的一些激励因素之外,更多的是要激发教师内在的发展意识和需求,让其找到专业发展的方向感和归属感。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构建与实施 
  (一)人才需求调研与培养目标定位 
  2012年,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成员在长三角、珠三角一带的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展开了广泛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和学校办学情况,更新了该专业两个年级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该专业除了继续保留原有的酒店、旅行社等专业方向外,还增设养生、会所、高尔夫三个专业发展方向。目前,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胜任各类旅游休闲和企事业机构(如酒店、旅行社、大型主题公园、高级会所、高尔夫俱乐部、养生养老机构及相关行政管理机构等)的宽口径就业适配能力,掌握外语沟通能力、旅游服务礼仪意识与技能、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旅游专门人才。其中,学生除了修满规定的学分外,还需获得与所修课程方向相关或相近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集群式模块课程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需要设置一套结构合理、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经过对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的一番理论探讨和集体论证后,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在修订原有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该专业“两个板块、五个大模块、八个小模块和六个子模块”的集群式模块课程(简称“2586”模式)及其内容体系,具体见图2。 
  1.“宽基础”板块的课程设置 
  宽基础板块的课程设置由人文素质模块和职业基础模块两大模块组成。其中,人文素质模块又由政治文化类、工具类和社会能力类3个小模块组成。该板块的课程设置强调对学生通用性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形成学生“博一片”的发展后劲。如政治文化类课程开设有毛邓三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国学与艺术欣赏等课程,主要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工具类课程开设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英语听说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关键学习工具和方法的掌握;社会能力类课程开设有口才与写作、宾客服务沟通技巧等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社交与沟通水平。职业基础模块课程开设有管理学原理与实务、旅游与休闲概论、旅游服务业应用心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课程,主要帮助学生夯实根基,为以后的专业模块课程学习积累后劲。 
  2.“活模块”板块的课程设置 
  活模块板块的课程设置由职业核心素质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3大模块组成,其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精一门”的从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其中,职业核心素质模块是整个课程模式中的核心模块,包括职业知识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职业资格模块3个小模块。而职业技能模块按照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导向,又分别设置了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养生旅游、会所管理、高尔夫管理与旅游信息管理6个职业方向的子模块,每个子模块有3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修。为真正体现模块课程“活”的精髓,该专业在子模块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和创新,如在模块课程的方向上,结合当前旅游业的新业态和办学方向的调整,删减了景区管理模块,增设了养生旅游、高尔夫运营管理、会所运营管理和旅游信息管理等新模块;在模块课程的选择上,允许学生结合兴趣、学习基础和从业意向,在推出的模块组合中进行弹性选课;在模块课程的教学形式上,采取了按选修同一模块课程的同学组合成新班级的做法。此外,在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结合当前国家提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推出了一系列创业指导课程,较好地将创业教育融合到专业课程学习体系。 
  (三)集群式模块课程的保障实施 
  1.广泛开辟渠道,完善实训实习条件 
  高职旅游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构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更要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掌握职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获得了国家财政资金的资助,建设了高尔夫练习场及其运动技术分析室、360茶艺会所休闲吧、心理沙盘游戏室、空气监测分析室、信息管理实验室、旅游创新创业中心等实训实习场所[6]。同时,开辟了杭州宋城集团、广州长隆欢乐世界、深圳东部华侨城、北京香港马会、广州利兹卡尔顿、阳澄湖费尔蒙、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等40余家校外实习基地,与其形成了稳固的实习合作关系。 
  2.积极培养师资,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师呈现出典型的“二元化”发展格局,即一些教师拥有高学历和完备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实践操作技能,而另一些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动手能力但理论和专业基础薄弱[7]。要想改变这种师资队伍的尴尬局面,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为此,学校利用课程体系改革的契机,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相继派出6位教师到高级酒店、会所、旅游局等机构进行挂职锻炼,5位教师到国内外的著名大学进行学历进修和访学交流。 
  3.整合校内外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成果要固化成教材,校本教材是继续推进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8]。为了有效促进校本教材编写工作的有效落实,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教学副校长负责的教材编写小组,并组织一批旅游行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和校内教师一起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截至目前,学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代表共出版包含《旅游职业英语》《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应用心理学》在内的7部校本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有力地保障了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有效实施。 
  4.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实行双证融通教学 
  目前,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属的旅游休闲与管理学院拥有正规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资质,能开展秘书、化妆师、茶艺师等10多项职业资格的培训与鉴定工作。在基于集群式模块课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中,该专业的学生从入学教育开始,就融入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在每个模块的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会根据课程特点或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该专业学生的各类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达80%以上。 
  参 考 文 献 
  [1]翟帆.旅游业:新引擎释放新动能还要靠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7-04-25(9):1-2. 
  [2]蔣乃平.集群式模块课程的理论探索[J].教育与职业,1994(11):8-10. 
  [3]蒋乃平.弹性选课的演变与课程观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1(16):14-17. 
  [4]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十六[J].职业技术教育,2008(25):45-49. 
  [5]丁金昌.高职院校分层次人才培养问题与路径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71-173. 
  [6]百度贴吧.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那点事[EB/OL].(2017-06-24)[2017-10-23].http:// tieba.baidu.com/p/5182233378. 
  [7]贾文胜,梁宁森.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1):92-95. 
  [8]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5(10):59-60.
上一篇:“2111”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索 下一篇:财经类高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相关文章推荐

  •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操作模式研究
  • “双一流”背景下高职院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
  • “一带一路”背景下俄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 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
  • 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党建问题与对策思考
  •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意外伤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 浅谈高职学生提高TOPIK通过率的方法
  • 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 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生活化探析
  • 实践导向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策略研究
  • “两学一做”背景下高职院校党员队伍建设的问
  • 浅谈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中教学和职业技能的结合
  •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 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现状与对策分析
  • 解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 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