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前高校继续教育还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主要体现为办学定位落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脱离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政府、行业企业缺乏联动,教学模式单一等。高校继续教育作为构建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单纯的高校教学资源利用和学历教育补充向全方位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转型。据此,要明确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需求的办学定位,探索特色办学,加强校企合作,以资源整合推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创新,并坚持社会评价导向,加强教学质量监测。
关键词 高等院校;继续教育;需求导向;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35-0017-03
高校继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几年,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开展,区域经济加速转型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给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1]。然而,受长期办学模式的影响,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滞后,既制约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又影响了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水平。因此,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继续教育转型迫在眉睫。
一、高校继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一)高校继续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建设提供智力与动力支持
首先,通过发展高校继续教育促进劳动力向高素质水平发展、合理调整地方剩余劳动力、优化社会结构、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地方经济向可持续性、科技型转型。其次,通过发展高校继续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建设进程。第三,高校继续教育为部分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了学习机会,既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又促进了全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提高了人们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帮助区域经济和谐、稳定的发展[2]。
(二)区域经济的建设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指明方向
区域经济建设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非学历教育开阔了空间,加快了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速度。首先,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在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对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有新的需求,高校继续教育已然成为人们选择终身学习的一种方式。其次,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取方式更加多样化,高校继续教育需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如改革现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突出网络化碎片学习方式等,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这一需求。第三,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企业中的生产技术不断革新升级,事业单位中现代化办公方式不断改变,这要求高校继续教育要满足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发的人才素质提升的教育需求,以提升区域内劳动力素质及在岗职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大力推进非学历的教育培训,实现转型发展。
二、当前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办学定位落后,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意识缺失
大部分的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定位还停留在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方面,以提升学历为主要目的。然而,随着社会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少,定位于单纯的学历教育已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區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种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在职人员在工作岗位上会不断产生对新知识、新技术技能的需求,而目前高校继续教育还难以响应这种需求,也没有在招生、人才培养、信息传递等各个环节作出相应变革。
(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大部分高校继续教育未能根据区域的经济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长期固化不变,专业设置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这就造成了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所学知识及专业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也影响了受教育者对继续教育的认可度。
(三)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缺乏联动
教育决不是单方的行为,需要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各负其责。政府应做好统筹和扶持;企业应为教育提供生源需求,协助学校做好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做好育人工作,把好教学质量关。目前在一些高校,继续教育基本上由高校单方面完成,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到教学的实施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全都由高校主导并完成,缺乏政府的指导、企业的参与和校际间的交流,区域经济建设对其的需求导向性不强。高校虽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基本完成,却难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适用性,背离了继续教育的本义[3]。
(四)教学模式单一,工学矛盾突出
高校继续教育在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时期,可谓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但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现实需求,但高校仍不愿对此作出变革,因为变革必然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重新调配,也必然需要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从而导致继续教育投入和成本增加。部分高校继续教育依然采用“面授+自学”的教学形式,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自学的学时数占课程教学计划的60%,面授占40%。由于学生在自学期间往往没有网络平台,缺乏与教师沟通交流,再加上有效的监督措施缺失,所以无论是面授还是自学都很难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三、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策略
(一)准确定位方向,推进特色发展
继续教育作为普通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非普通高等学历之外的职后教育,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大。所以各高校应站在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确定学校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定位,明确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发挥高校学科、专业、课程和师资优势,制定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继续教育发展目标,凸显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特色。在发展理念上,要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充分挖掘高校独特的资源优势,创新继续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观念,从单纯的高校教学资源利用、学历教育补充向全方位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转型。
(二)创新办学模式,服务社会需求
创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办学模式是未来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区域经济社会需求提高继续教育的有效性,要发挥不同教育主体的资源优势,实现高校与政府、企业的有机融合发展。首先,政府要为参与教育的各方搭建平台,创建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政策、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从而保障高校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其次,高校继续教育要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联系,深入探索高校继续教育“校际联盟”“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或订单式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高校继续教育规模、层次、质量和服务效能。第三,制定校企合作长期规划,让企业参与到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来,进行联合培养、过程共管、效益共享,从根本上解决成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4]。
(三)建设实践基地,整合优势资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高等学历教育的大众化加速,高校继续教育应在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开展专业理论或技术技能培训已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功能拓展方向。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机制和方式,联合组建新型职后非学历继续教育培养和创新实践基地,以市场需求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依托师资和专业优势,发挥继续教育“灵活性、实用性”优势,面向区域金融、贸易、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和专题教育,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提高企业与城市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四)丰富教学模式,加强支持服务
现代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是“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体现,是最适合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教学形式。高校应整合和优化高校数字教育资源,通过自建或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创新“互联网+”继续教育支持服务系统,同时要大力推进学历继续教育中的慕课、微课建设,为学生创建可以异时、异地、异平台和异空间的碎片式学习平台,建立学生随时参与和随时互动的学习环境。这既符合继续教育的教学规律,又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目标,解决了“工学矛盾”。
(五)健全社会评价,加强质量监测
高校继续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个人,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培养人才的教育,其评价体系必须坚持社会评价导向,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和学习者”需求为准则。因此,要引导和支持用人单位和行业协会参与高校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制定,从学校定位、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等方面,完善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聘请企业、学习者或第三方依据评价体系进行量化,对不足之处要预警并及时做出修正,从而推进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规范发展和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白鹏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视阈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选择[J].继续教育,2017(1):36-38.
[2]姜孝军.成人高等教育在地方區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及地位[J].中外企业家,2016(7):56-57.
[3]姜孝军.浅谈继续教育如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发展[J].亚太教育,2016(8):277.
[4]严继昌.“十三五”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4):8-16.
上一篇:基于质量与贡献导向的高职院校科研分类评价研究
下一篇: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师业务能力的重构与提升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现状与转型策略
2018-05-07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姜涛;姜孝军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