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齐齐哈尔市农村养老模式问题研究


2018-05-04    来源:理论观察    作者:侯瑛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随之而来的是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加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有所弱化。中国是农业大国,城市和农村人口比例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同时农村的养老体制、法规、规范等仍需进一步完善,这都对农村养老问题提出挑战。为此深入探讨农村养老模式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农村;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1 — 0097 — 03 
  一、齐齐哈尔市农村养老呈现新特点 
  从调查情况看,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养老状况有较大改善。但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导致老人与子女分居,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相分离的状态也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不像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周到了,与传统的家庭养老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家庭养老功能下降 
  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不如城市取得的成效大,但其拥有的子女数也大大下降,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供养老人的功能逐渐削弱。根据调查显示,我市农村老人有多个子女的457人,占到全部调查人口的79%,独生子女户和无子女户占到全部调查人口的21%,如果按抽样调查计算的话,我市农村居民户均人口仅为2.63人,这表明最适合于供养老年人的多子女家庭不断减少,家庭规模在逐渐缩小,家庭供养老人的功能正逐渐减弱。 
  随着农村平均每户家庭的人口在急剧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民家庭将形成“4-2-1”的家庭格局,过去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现在乃至今后一般是一对夫妇供养两对及两对以上老人,不仅财力上难以支付,而且精力上力不从心。这种倒金字塔式的家庭模式,使处在塔尖的子女不堪重负,家庭供养能力正在降低。 
  (二)独居老人增多 
  受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的影响,农村老年人与儿女分居比例和空巢比例越来越大。农村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到外地打工,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留在农村,这三分之一人口又以老人和小孩居多。即使子女没有外出的,由于两代人的生活习惯的不同,各代希望单独居住的人群增多。所以,农村老人单过的人数越来越多,已占到全部调查人口的55.7%,独居老人面临着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三)老人自养能力减弱 
  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较低。在过去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老年人熟悉耕作技术,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家庭和社会地位都比较高。而现在农村主要经济收入靠科学种田、靠外出打工,生产方式的改变,使老年人失去家中原有的优势,成为家中的经济弱势成员。没有经济权,就没有发言权,农村老年人缺乏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到了老年,经济上只能依赖子女。在农村,有经济来源的老人子女争着赡养,无经济来源的老人是名副其实的“养”,子女只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仅能维持老人的基本生存。根据抽样调查显示,齐齐哈尔市农村老年人口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靠自己劳动收入的占32%,靠养老金的约占4%,靠子女赡养占37%,“低保”“特困”占17%,其他占10%。从中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老人在自己劳动以外还需要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就家庭养老的保障水平而言,普通家庭只能起到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作用。而一些空巢老人的生活更加艰苦,除了需要负责全家的农业劳动,还要负责外出务工者留守子女的生活和学习,本来应该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农村老人们,又重新挑起了家务生活的重担。可见,子女外出务工对老人无暇照顾和老人自身经济实力的弱小,决定了农村老人的自养能力比较低,生活负担比较重。 
  (四)因病致贫现象增多 
  除了“养”,“医”也是当前农村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沉重的医疗费用令他们不堪重负。老弱多病是自然现象,农村老人中,常年患病的比较普遍,抽样调查显示,身体健康的老人仅占26%,偶尔患点小毛病占47%,常年疾病缠身的占到了27%。老人一旦得了重病大病,沉重的医疗费用,会使不少家庭陷入贫困境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农村比比皆是。现在的新农合政策,虽然缓解了农村老人的看病难、看病贵状况,但报销比例低、纳入报销范围的项目少,县乡地方的医疗条件有限,“当地看不好,外地报销不了”,仍然是农村老年人反映最多的问题。老人需要到市里、省里看病的,病肯定不小,平均统计,至少需要1万—2万元。而且看病费、住院费需要自己先行垫付,老人垫付不起,而报销比例又低,所以,大部分农村老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医院看病。在调查中发现,65.9%的老年人日常生病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到村里的私人診所或是自己随便吃点药解决,这些都不在新农合的报销范围内,只有生大病的时候,才会到大城市医治,才能享受到医疗保险。不少老人由于治疗不方便和怕给子女添负担,往往是小病忍,大病拖,舍不得及时到医院治疗,最后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绝症,最后人财两空,更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五)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诉求增多 
  对于我市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来说,只要没有丧失劳动能力,身体尚好,仍然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食其力的生活,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农村中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设备,也很少有老年人相互交流的场所。大多数老人独自呆在家里,只能看看电视、听听广播,稍微活跃一些的可能会去和邻居聊聊天、打打牌。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子女也只是提供衣食而已。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子女都是重物质赡养,轻精神慰藉。认为从物质上、经济上供养好老人,让老人不愁吃、不愁穿就行了,与老人之间沟通交流少。在抽样调查中有21%的老人认为与子女有性格差异和代沟,16%的老人无人陪伴、感到孤独。老人对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期盼增多,要求村里提供娱乐健身器材,提供活动场所,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多。 
  二、现行养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发生了巨大转变,家庭未来的劳动力急剧减少,老人的赡养比也随之改变。对农村的影响尤为明显,加重了主要家庭劳动者的负担。 
  第二,家庭结构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深入而发生改变。对农村家庭的影响较大,过去子女都在老人身边,照顾时间富足,这也是养儿防老的基本观念的形成关键,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发展,社会分工协作的演进,使得家庭型生产单位瓦解,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象突出,正是时代的写照。在这样的情况下,子女照顾老人的时间大大减少,赡养功能弱化,加剧了家庭养老的难度。 
  第三,伴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现实,农村面临的挑战尤为明显,因为农村的老年人占比相对更高,这给家庭养老带来困难。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生育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人口增长率减缓,尤其是65岁以下人口增长的减少。同时,农村减少的人口都是年轻人口,直接导致了农村老年人占比越来越大,使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自我养老模式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自我养老的实现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方在实现的难度上有很大的差异。 
  第二,即便农村老人可以通过这种养老方式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在精神慰藉方面还是严重匮乏的。而这一方面往往被忽视,其实,在温饱满足之后,物质满足于精神满足同等重要,这也是未来农村养老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三,目前突出的现状就是农村老年人活动地方的严重不足,养老机构不足,老龄事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老年商品市场、服务市场、医疗保健市场尚未形成。 
  (三)农村社会养老存在的问题 
  第一,保险覆盖范围小、参与投保人数较少。大多数原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但现在实际的情况是农村养老保险在覆盖范围上并不尽如人意,在农村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参加保险,同时,这也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收入水平的高低,落后地区的参保情况就会相对落后。 
  第二,管理水平低。当前,很多地方都设立了管理机构以便于更好的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跟踪管理,并且这种管理形式也越来越完善,但是,由于地方发展情况的不均衡,管理机构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比如说有的地方管理细化程度不够,职能设置还欠科学,执行方面也会存在滞后、不畅的现象。 
  三、对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建议 
  (一)实现养老模式发展多元化 
  新时期,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局限性日益突出,需求与供给两方面都存在发展压力,改变势在必行。要在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有所创新。 
  第一,在家庭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发挥农村养老模式的优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仍需加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仍需完善,以及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可忽视,所以现实的制度、文化、人的心理都是未来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养老模式必须追求多元化发展,才能优势互补,特别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家庭养老的主导地位暂时是不可动摇的,这就需要相关机构或者政府积极倡导与制定政策来保障农村养老模式的顺利发展。 
  第二,以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弥补传统养老模式的缺陷。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们对养老模式的选择,养老模式的变化发展是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而变化的,社会保障也不是在一个模式下运行的。所以科学的发展方式就是要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形成适合的养老模式。针对齐齐哈尔这样的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以采取家庭养老模式为主,其他养老模式为辅的方法。我们进行了三年的农村社区建设,可以将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专门机构养老相结合起来,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完善法律法规。机构的建设、制度的执行、职能的设定都需要有法律规范上的保障,否则在理论上没有可参考的,实践中没有法律可依。因此,应该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养老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得养老保障能够顺利进行,从而为保障更多老年人的利益而提供切实保障。 
  第四,突出维护老年人权益的理念。要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强老年机构的建设与完善。老年机构的设立旨在成为政府、社会与老年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实现良性的沟通与互动。老年组织的成员也应该從基层的老年群体中选择,因为他们更能洞悉群体需求,在促进老年人之间、老年人群体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组织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活动形式,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同时,招募的志愿者可以以社工身份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比如解决家庭困难、调节纠纷,这也充分实现了老年人的人生价值,在提高自我保障能力的同时,为社会做贡献,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二)发挥社会工作者积极作用 
  第一,社工辅助的必要性。农村养老在借助老年志愿群体的基础上,更为专业且可持续地选择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工作人员。他们与老年机构的不同是会运用专业的方法来针对特定群体解决问题。社工加入农村养老,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体现其服务性质,同时也能够提高社会化养老的水平,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好。社会工作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可能的前提下应不断壮大社会工作者对农村养老的辅助力度。 
  第二,发挥社工的多重功能。社工进入农村养老的事业当中,可以实现农村养老的科学化发展,比如可以通过对社会政策的洞悉来设定社会服务计划,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服务计划,例如可以为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有一些帮扶的活动或者走一些既定的程序,最大程度上给予救济,提供资源援助等,缓解弱势老年群体的突出问题。老年人精神上的孤独,也可以借助社工提供精神援助来获得满足。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忙于奔波的子女们,对于老人的关怀程度明显降低,社会给予老年人的人文关怀还存在不足的情况,所以,从情感慰藉和支撑的角度看,社会工作者能够更好、更适合去完成家庭和社会在这方面的缺失。在日常生活方面,就更需要社工的辅助,针对不同老年人群体,社工可以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服务理念至上这一点在社会工作者身上能够完美体现,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同,医疗方面的照顾可以说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这比其他人群更需要加大力度,所以,社工可以弥补社会和家庭在医疗照顾上的不够细化和及时的缺陷,能真正个体出发,促进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发展。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解决社会和家庭的后顾之忧。 
  第三,社工介入农村多元化养老的策略。社会工作者可以依托社区,进行老年群体照顾。我市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实效,这也为依托社区进行服务成为现实,农村环境相对封闭,人口平均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所以针对农村老年人群体的服务,社区承载的责任更重大。同时,在农村可以建立老年人互助小组。这种小组形式,能够强化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协调相互关系,进而扩充到小组与小组之间。不能群体都会有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愿望,并且期望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尊重,对于老年人群体尤其如此,所以,社工可以经常组织老年小组活动,使农村老年人在活动中分享快乐、分享经验,增加相互之间的交流,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了解每一位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目前,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在运行过程中还会有相互掣肘的现象,就需要政府积极发挥作用。 
上一篇:云治理:浅析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治理新路径 下一篇:行政事实行为之救济途径问题
相关文章推荐

  • 古诗文对农村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
  •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困境与治理
  • 应用“微作业”教学打造写作优课
  •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
  • 多措并举激发农村旅游经济活力
  • 核心期刊: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与推进乡村振兴战
  • 核心期刊: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质量和效
  • 核心期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 有效推进精准扶
  •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难点问题论析
  • 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双向互动
  • 互联网金融平台填补农村金融需求空白
  • 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之策
  • 全面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农村普惠金融亟待立法支撑
  • 让农村法律服务体系更完善
  • 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怎么补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