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邓小平农村改革和社会调查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018-05-04    来源:理论观察    作者:党旗

摘 要:邓小平农村改革和社会调查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了解中国农村具体实际,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出发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在改革的过程中着重强调以农业为基础,推动农村改革,提出的“两个飞跃”思想为农村改革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邓小平社会调查和改革的思想为解决当时中国农村面临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以及中国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对于解决农村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调查;农村改革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1 — 0073 — 03 
  一、邓小平对农村改革进行社会调查的背景 
  随着二战的结束,整个世界的格局出现了缓和的局面,在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时代主题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亟需发展。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调查研究思想,并经过深入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①进一步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全面改革的思想路线,更加重视社会调查研究,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而为农村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邓小平的社会调查与农村改革 
  邓小平进行社会调查就是为了更清晰的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将实事求是的思想始终贯穿于社会调查和改革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村改革的实际相结合,通过调查和研究进一步解决农村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研究问题产生的根源,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一)农村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经济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百废待兴的状况,尽管我们通过努力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落后的农业基础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农业并没有随着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而发展起来。 
  第二,制度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价格不反应供求关系和价值,国家每年对此给予大力的财政补贴,而国家对农民的统购粮食给予的定价过低导致农民在生产了粮食之后由于订购额较高无法完成任务,粮食供应自理,每年收入不断减少。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对于城镇居民做到了老有所养,由国家发放退休金,居民的看病配药都有国家负担。而农民在养老医疗方面则由子女家庭承担,在这样的城乡二元结构下,难以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发展。 
  (二)农村改革思想的发展历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围绕调整生产关系的问题开始积极探索农村改革的发展道路。60年代初邓小平对于农村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如何恢復农业生产的问题。1961年开始邓小平就开始思考农村工作如何开展,他指出我们干部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农村合作社要实行民主管理,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地的生产大队的干部要实行民主选举等,在1962年的《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中指出农业的政策就是要调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用工业支援农业的发展。哪种形式有利于调查农民的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就采取哪种方式。但是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邓小平的农业思想也没被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未来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得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①,对于农村改革提供了借鉴,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政策和经济上予以了保障。在随后的改革中邓小平深感农村改革的紧迫性,主张放宽农村政策和经营自主权,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此外,在发展的农业的过程中还要使生产队对生产负责、农民对生产队负责。邓小平针对农村改革提出的两次飞跃思想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思路,也是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思想成熟的体现。 
  (三)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举措 
  第一,经济方面:改革之初-废除人民公社,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邓小平通过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农村的现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农村建设,抓住农村改革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从实际出发反映客观情况,提出了改革必须从农村开始。1990年3月邓小平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②邓小平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③ 
  改革深化:农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恢复供销社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邓小平根据对农村调查的情况指出要恢复供销社的工作,通过政策扶持的方式支持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家庭副业的开展,采取单独核算工人报酬等方式,对生活困难群众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些成功的经验与邓小平进行的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是息息相关。 
  撤销人民公社,打破政社合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人民公社是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邓小平指出“人民公社制度的试验也不那么理想。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点与我们农村目前很低的生产水平不相适应”④。他提出“政社分开,这件事情要做,不能太迟”⑤。1983年国家开始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1983年10月出台的《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邓小平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⑥。199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的颁布为乡镇企业的合法地位奠定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对于发展乡镇企业、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制度方面:城乡结构一体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流动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成为城镇人口,一方面城乡流动将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向农村传播。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吸引了大批的农村人口,全国基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非正常农村人口的流动。随着改革开放后,1982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扩大工业品下乡的决定》开展商品分工、城乡通开的新体制。1985年《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确定了城乡户籍流動的管理制度,确定了各种劳务政策。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城市和农村劳动者在就业方面要实现平等待遇的制度,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对于农民就业方面提供了更为完整的政策。 
  第三,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治理方式发生新的变化 
  我国农村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农村逐步建立起双层经营的体制,改变了“以粮为纲”的经济模式,开始向农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调整农作物的比例,因地制宜的抓农业建设。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对农业的发展始终坚持调查研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因地制宜的发挥地方优势发展农业。 
  第四,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生产力发展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还是依靠科技来发展农业,通过科技和教育来解放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解放了农民的人身和思想,因势利导将农村改革工作深入推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邓小平在对中国农业现状进行分析时指出“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这里讲的没有破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学技术”。①通过实行科技兴农,我国农村经济从1979年到1984年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到实现了大飞跃,通过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富起来了。 
  三、邓小平社会调查对农业发展的现实价值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理论 
  我国的农村改革的思想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实践活动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改革理论。在改革中邓小平始终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为原则,在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在六十年代初提出了生产关系的形式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在解放思想的环境下改变不适应农村发展的生产方式,从而促进农业改革的进程。1978年邓小平在重新调整了生产关系后提出了建立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是对马克思列宁关于农村体制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农村改革较之马克思列宁较为彻底,他的改革涉及到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在改革的范围和力度上较为全面。 
  我们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是为了更好的发现农村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邓小平在面对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新性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改革实际结合。邓小平的农村改革的思想是对马克思关于农村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提出了“超出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②这是基于马克思对整个社会关于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思考的结果。毛泽东提出了要将农业和工业发展并举,加强农业科研和人才的培育,走出一条科技兴农的道路。邓小平在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农村建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要克服困难,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从恢复农业着手。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③ 
  在农村改革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性,经常性的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对于我们进行农村生产、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的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邓小平南巡讲话对当今农村改革的影响 
  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的思想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以民为本的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中国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尤其是对农村经济进行改革指明了方向。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科学的分析了当前国内形势,回答了困扰我们多年的思想认识问题,科学的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开放要大胆尝试,不要怕出错,出现问题抓紧时间整改,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走发展的道路等一系列思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性地位,加大对农民、农村的财政补贴,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继续坚持邓小平的农村改革理论,引导和鼓励农民通过科技积极生产,始终坚持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多种经营模式,实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经营的机制,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市场化规模,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为我们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参 考 文 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7-355-382-238-23. 
  〔2〕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13. 
  〔3〕邓小平与四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4〕莫志斌.邓小平与毛泽东-说不尽的世纪两伟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 
  〔5〕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909-76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8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2. 
上一篇:思想道德协会与“村两委”协同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的个案分析 下一篇:乡村治理背景下的大学生村官权威构建路径探析
相关文章推荐

  • 新闻发布助力改革开放:回顾与展望
  • 古诗文对农村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
  • 北大荒精神在农垦改革时期的重要意义
  • 从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看“归化”与“异化”翻译
  • 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方向初探
  • 大学生弘扬李保国精神的路径研究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 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探究
  •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困境与治理
  • 应用“微作业”教学打造写作优课
  • 如何有效实施真实应用驱动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瑜伽课程改革研究
  •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
  • 中小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对接特色小镇:推进高职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的
  •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