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给我们绘制了“三农”发展新蓝图。在这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基础和前提,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式和手段,实现乡村振兴是目标和结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互作用,共处统一体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体现为经济层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最有力的抓手和措施。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1 — 0005 — 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个最新提法,更是一个顶层设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 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公开发布,这是一个最新部署,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新阶段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乡村振兴战略是未来“三农”工作的主题,东北是我国重要农业区,乡村振兴尤其重要。
新时代乡村振兴新战略给我们绘制了新蓝图,也必将带来全新的变化。比如,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从这一战略安排来看,是和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全面战略布局相一致的,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脉相承的,是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规划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写进党章,足见其地位的重要。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进入新时代,东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推动“三农”全面升级、进步和发展,正在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必然性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强化“三农”工作已是客观必然。一直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矛盾突出,缘由是历史欠账较多及各种制约因素的限制。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基础也不稳定,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也相对滞后。城乡发展的不协调、不均衡、不充分,是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病根”,也是我国新时代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是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三农”工作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拉长“四化同步”发展中的农业这条“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短板”意义和作用极为重大,刻不容缓。
2012年,我国成为实际意義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农业农村层面已经具备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尽快“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农民成为更有魅力和尊严的职业”,已经成为未来“三农”发展的客观实际。依据十九大报告,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东北就要注重并且全方位落实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规划方案、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全力打造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建国以来我国“三农”演进过程
建国初,农业百废待兴。一五时期,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57年农业生产超出1952年25%。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来社会基本矛盾的实质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基于国内国际方面的形势考虑,我国更急于发展制造业、冶金等重工业以及军工产业,农业全方位支持工业发展,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从那时起,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地区农业一直处于艰辛发展境地,加之文革时期特殊背景下,农业处于更难以为继的困境之中。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能量得以释放,农业生产力得到全面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确立了新型农业耕作模式,是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生产力得到极致发挥,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明显增加。1982年1月1日,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之后,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搞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中国也因此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十三届八中全会指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这一制度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论社会生产形式如何,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要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与土地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有其弊端和影响,东北地区就出现了,家庭分散经营、经营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为继,农业生产高成本;经营分散不利于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增加生产管理成本;缺乏法律保障,制约了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提高收入的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等等。
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指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的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概念的提出,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的客观规律所在。商品粮基地的黑龙江省在农业生产与供给方面,曾经出现了既“过剩”又“短缺”,既“多”又“少”的尴尬局面,这是一种怪现象。其原因是数量足够大而质量明显差。投入不少、产出数量不少,但质量和效益不佳,或叫“丰产”不“丰收”。这一因素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最大动因。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生产过剩就表现出来,比如玉米生产就这样,表现为“过剩随处可见”,究其原因是供给对象要求提高等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这种供给已经远不能适应人们消费需要,差评、积压、过剩也就不足为怪。另一方面,“需求到处有,供给却乏力”怪现象频频出现,尤其是习惯传统耕作方式的东北,这些严重的“供需错配”现象都急切呼唤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也就是说,只有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方能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再平衡。比如,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生产并且提供人们需要的农产品。所以,生产出“质高价高”的农产品是当今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过去的“大路货”农产品远不是人民需求的产品,人民的消费已向高端延伸,并表现出更明显的态势。比如,电商购物问题,为什么人民愿意买美国的坚果、新西兰的奶粉、法国的红酒?因为国内同类产品的质量不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2017年12 月29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也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会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七条道路”,其中,一条重要之路就是提出“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极其重要的内容,是“七条道路”之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着力点,是必须推进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和途径。没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没有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现,也就是没有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最佳手段和方法。实现乡村振兴是我们的目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措施和途径。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关系,二者共处统一体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前提和基础,实现乡村振兴是目标和结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大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实现,实现乡村振兴也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的标志。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安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概念中多体现的是“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两个方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的是从农产品乃至服务的“数量”向“质量”转变。因为优质农产品是现代人们的生活所需,需求好就可带来产业兴旺,产业兴旺带来的自然是收入的增加,收入的增加带来的就是生活富裕。可见,在这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的是经济层面,即经济范畴。经济是基础,决定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还是在经济层面,没有经济的全面发展,就没有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若是“实现”也是空洞的,或是表面的形式的,必定华而不实。
四、乡村振兴战略之经济要素分析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依照“产业兴旺、生态安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里,产业兴旺是最为根本的。产业兴旺是东北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没有经济的飞跃式增长,乡村振兴便无从谈起。产业兴旺,是指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生产体系、经济体系为抓手,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乡村振兴要求我们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之一,就是要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势头,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最为重要,是前题和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目标。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战略的首要任务,只有生产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才有了根本保障,没有经济发展做支撑、做后盾,乡村振兴便无从谈起。从东北农业现状看,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方面是重点,更是难点,发展经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需持之以恒、长期努力方能取得明显效果。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经济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的发展过程,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6年的12 363元,增长近百倍。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6年的4%以下。这些创举来之不易,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是农村走向繁荣的起点。
中国的农村改革可称为全世界“最有勇气的制度改革和发展实践”,以“不可想象的”或者“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写下了国家担当,制造地球上最伟大的政治奇迹和经济振兴奇迹。
五、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实现乡村振兴对策思考
(一)建立农业产业、经营、生产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未来“三农”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千方百计做好东北“三农”这篇大文章,多方面、多渠道寻找出路和突破口,比如,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对市场需求深入研究、科学判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市場供需大数据处理,实现供需均衡化,达到农民收入最大化。再有,要完善以提高农业合作经营能力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合作经营、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生产经营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最佳选择,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农民增收的根本保证。要在大力推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方面下功夫。还有,推进以促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为取向的农村改革,以及建立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等等,都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乡村振兴的最佳对策。
(二)实现由“数量”到“质量”转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东北“三农”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要紧紧抓住水利、农机、生态、科技等主线,做到强化夯实,全面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如增加绿色有机认证和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建立高标准农田面积、启动畜产品养殖基地项目并释放产能。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渐浓,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方面,“数量”已经不是重点,已经成为过去,人们的目光早已被“质量”吸引,这就需要提质。这就需要我们延长产业链,比如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等。不仅要发展各种产业项目,更要提高农民收入。还有,要千方百计吸引人们到农村创业,吸引城市人到农村度假、养生等,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体现,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
(三)推动“三农”的优先发展。就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构想。要积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深度开发大农业,做到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完善利益链。推动“三农”的优先发展,不仅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要解决农村自我发展弱化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三农”内生动力,更需要政府、政策、社会等外部支撑力量。例如,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以及政府政策的转型支撑,支持并促进收入调整,引导城市资源和要素融入农村,全力支持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基使要素结构,通过要素市场建设和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来推动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尤为重要,这里重点是完善产权是制度和要素市场的配置。
(四)强化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国家宏观调控非常重要。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客观范畴中的东北农业生产有了生产布局的保障,比如,区城作物的种植、养殖数量、品种等都需要大运算,得到消费与生产之间的最佳比例,这样,既可保证种植面积、种类,又能保证质量和需求,收益会大幅增加,达到了生产和消费的完整统一,供需链条方能坚实不断。農业生产者的主题是农民,农民在整个生产中具有主动权。除客观调控外,农民的观念就要尽快转变。前些年,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可“卖难”问题立刻出现,现在这种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有些优质、安全、有机的农产品,依旧是供不应求,过去那种通过大量施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生产的产品远不能符合需求标准和时代潮流。为此,农民要调整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结构,大力生产绿色有机食品,满足需求方可大大提高效益。
(五)确立农业农村大发展的新理念。2017年农业部1号文件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工作主线,以优化供给、提高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已调整结构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聚力质量兴农,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推动农业大发展的关键举措,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内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攻坚战,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可以断言,没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没有乡村振兴的目标实现。改革到位、成功,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就快,乡村振兴起来,农业供给自然就达到了平衡、科学、合理。要紧紧抓住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系统谋划、精准出招、扎实推进,以改革促进发展,快速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六)力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力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强势农业。如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是农产品生产的主力军,在东北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农民合作组织集生产和服务为一体具有联系农民、服务自我的独特功能;龙头企业在高端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可以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支撑;“新农民”是一个新群体,这些人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使农业经营主体的新类型,是普通农户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合伙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鲜明的示范功能、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可率先垂范,共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
(七)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紧密结
合。201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积极把小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推进社会化服务在农业生产全程中的作用,使小农户增加收入,节本降耗。加强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发动社会力量,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实现政策支持,全面实现小农户增收。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DB/OL〕.新华网,2017-10-18.
〔2〕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DB/OL〕.新华网,2017-12-29.
〔3〕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递六大新信号〔DB/OL〕.新华网,2017-12-30.
〔4〕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全文文〔DB/OL〕.新华网,2018-02-04.
上一篇: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律续造: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关于休闲的量的问题的考察—从马克思的工作日理论出发的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东北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2018-05-04 来源:理论观察 作者:唐守祥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