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脱贫攻坚呈现出更加艰巨、复杂、紧迫的新特点,需要我们树立战略思维,充分认识脱贫攻坚在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解决好政治站位的问题;树立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好脱贫攻坚与“三农”问题、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解决好联动互补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正处于“聚焦深度贫困,集中精力攻克坚中之坚”的关键阶段。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脱贫攻坚呈现出更加艰巨、更加复杂、更加紧迫的新特点,迫切需要破解现存的三个关键问题。
政治站位的问题:树立战略思维,充分认识脱贫攻坚在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思想;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当前,扶贫剩下的都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问题,扶贫工作任务重、头绪多、难度大,部分干部存在倦怠思想和畏难心理。调查发现,一些扶贫干部认为,“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兜底算了”,不少干部也“期盼着早点结束”,扶贫工作“太伤脑筋了”。扶贫工作的艰辛和难度不言而喻,尤其是一些基层干部,在长期的高压状态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一定程度存在。扶贫干部刚入村时都有一些美好的设想,看到农村“空心化”的境遇,付出很多,但收效不明显,导致信心大减,出现畏难情绪。
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对于精准扶贫,有的干部认为这是一项工作、一项任务,固然这种认识没有错,但停留在这种认识往往导致遇到脱贫攻坚困难任务就像其他工作一样,就惯性抱怨,存在畏难情绪。究其原因是政治站位的问题,没有把脱贫攻坚置于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认识和看待。同时,干部没有放下身份,真心同群众打成一片,做人民的勤务员。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战略思维能力如何,取决于政治站位的高度、理论思考的深度和观察社会的时间跨度。中国进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广大党员干部要站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站位来看待脱贫攻坚,充分认识脱贫攻坚在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以党性宗旨的政治高度和民族意识的纵深感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切实增强担当意识,提升主观能动性,真心真意为这项伟大的事业贡献力量。同时,针对当下扶贫干部的懈怠和畏难情绪,政府要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强人文关怀,从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生活帮助等方面加强保障,为扶贫干部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更加关爱扶贫干部身心健康,降低思想压力,切实提高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联动互补的问题:树立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好脱贫攻坚与“三农”问题、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脱贫攻坚作为党对广大群众的庄严承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要义和重要体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三者相辅相承、互为依衬,用脱贫攻坚的实践成效助力乡村振兴,助推“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但调查发现,一些干部片面强调扶贫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忽视了“三农”工作的协调推进,缺少统筹规划,出现厚此薄彼、顾此失彼,造成资源浪费,降低了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辩证思维。“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做好统筹协调,既要防止出现顾此失彼,也要杜绝“两张皮”的问题。为此,要围绕扶贫,而不局限于扶贫;立足扶贫,但要放眼全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对精准扶贫思想的认识就不能囿于在狭义“就扶贫而扶贫”层面。
“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两个重中之重”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对于贫困地区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三农”工作以及扶贫开发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两个重中之重”思想,需要从“固国之基”,解决“三农”问题宏观层面认识和思考精准脱贫,更加注重扶贫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当前,重点要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自觉将精准扶贫置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统筹考虑,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制度建设,通过精准扶贫,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兴办返乡创业产业园,吸引人才和资金回流,发展集体经济,实现脱贫攻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双丰收”。
持续稳定的问题:树立系统思维,不断巩固和完善脱贫攻坚大格局
扶贫的返贫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决定扶贫是否成功的关键。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目前的精准扶贫工作,主要是政府主导,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广大企事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充分,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参与扶贫的长效机制还没有效运行,不少停留在形式上,一些企业参与帮扶也缺乏长久性。加上一些社会组织和个人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怕担当责任、有畏难情绪,往往只是把扶贫当作完成政府的指标性任务去做,甚至一些企业和单位靠扶贫捞取政治资本和物质利益,导致社会扶贫效果大打折扣,扶贫的大格局还未有效形成。
改革开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系统思维。同样,脱贫攻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是尊重市场规律,实现真正脱贫的关键。但现实是行业协会、民营企业、社团组织等社会力量在扶贫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发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不高、持续性不强,无法汇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社会合力是决胜之要,必须集众心、聚众智、合众力,打出“组合拳”,构建上下联动、横向联合、各方联动的扶贫工作机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动力,要加强教育引导,注重交心谈心,切实增强群众自立意识,让群众认识到自己才是脱贫的主体、主角,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激发他们主动脱贫的主观愿望,提高内生动力,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广大干部要树立大格局意识,想方设法为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渠道,帮助社会力量克服扶贫工作的实际困难。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形成帮扶与协作、输血与造血、制度建设与项目实施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机制。要大力宣传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人人参与脱贫攻坚的浓厚社会氛围,激发调动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
(作者为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7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重大应用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对策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15年。
上一篇:扶贫攻坚要从何处发力 下一篇:人民期盼的美好生活,要从这五个字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