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基于“三开”理念的作文教学创新策略探究


2018-04-27    来源:新课程研究    作者:豆海湛

摘 要:传统的作文教学观以应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缺乏创新理念与策略。在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师亟须转变作文教学观念,创新作文教学策略,回归作文教学的本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基于“三开”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切入点,依托名师案例分析,着重探寻作文教学创新秘诀,并梳理提炼出创设教学情境、注重读写结合和充分调动情感3个层面的有效策略,试图走出一条小学作文教改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语文素养;“三开”理念;作文教学;创新策略 
  作者简介:豆海湛,广东省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3-0037-03 
  语文新课标认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强调作文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但是,传统的作文教学讲究的是“精英”升学培养,完全为应试准备。这显然与作文教学本源相违背,压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他们对作文产生一种“恐惧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反思:如何回归作文教学本源,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提出“觉民课堂”之“三开”(开发、开拓、开放)理念,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倡导教师要敢于创造、乐于探究、善于吸纳,这就为我们的作文教改带来了灵感、注入了活力。本文基于“三开”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切入点,依托名师案例分析,着重探寻作文教学创新秘诀,并梳理提炼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试图走出一条小学作文教改的创新之路。 
  一、创设生动情境,开发学生的表达潜能 
  叶圣陶认为:“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力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作文教学亦如此,要有“充分的合适条件”,就要有一个适宜学生写作的情境。学生的各种感情体验将直接影响写作的进行,并从作文中体现出来,因而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是作文教学成功的保证。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互动学习氛围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写作爱好,给学生持久不竭的动力,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征服欲、表达欲、成功欲。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形、有情、有境。的确,生动有趣的情境设置,可以开发学生的表达潜能,拓宽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切感,使他们如临其境,在暗示、移情等心理的作用下领悟体验,触景生情,最终情发于心,不吐不快,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经典案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要上两节课。(板书:说写课)今天听课的老师很多,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我们要一展民主路小学的风采,要说得好、写得好,每个人都要有竞争意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请看世界戒烟日那天,咱们班小颖同学家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小颖和她的“爷爷”上) 
  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 
  (吸了一口烟,咳嗽) 
  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什么日子? 
  颖:5月31日是世界戒烟日。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抽烟。 
  爷:谁规定的?谁能管得了全世界? 
  颖:联合国规定的。 
  爷:联合国能管着咱们中国?(笑声) 
  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没事!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儿小咳嗽。(众笑) 
  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儿好处。 
  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 
  (二人下) 
  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能说一说? 
  生:5月31日中午,吃过午饭,小颖劝爷爷戒烟。 
  …… 
  在這个片段中,教师通过创设“劝戒烟”这一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表达需求,调动了学生的交际情感,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困难。课堂生活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生活中需要掌握的本领;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在掌握本领的基础上,到生活中不断历练,提高本领。正如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转变作文指导的策略,以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为切入点,让情境走进课堂,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变单一封闭式教学为多元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情境,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二、注重读写结合,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 
  特级教师丁有宽最早提出读写结合的作文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作文教学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读和写巧妙结合,能够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迁移运用。 
  学生的作文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离不开有关资源的积累和使用。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外而内的吸收营养,后者是自内而外的思想表达,这两个心理过程又是相辅相成的。读写结合的作文训练通过让学生大量阅读,积累写作知识和丰富的词汇,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开拓创造思维,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创新点是训练学生做到从说到写,由片断到成篇作文,由仿到创、由创到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自由表达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经典案例】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在全国各地上了一节作文示范课《春天的早晨》。这节作文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于老师能够灵活地把“读”与“写”相结合,以“写”促“读”,以“读”助“写”。 
  于永正老师在指导作文第一部分内容的训练时,就注重学生的“读”了。他让已经写好这部分内容的学生把习作读出来,与大家共享写作的成功乐趣。并且,在指导学生的“读”时,于老师适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这正是以“写”促“读”的体现。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做好说服“猎人”爱护鸟类的思想工作,于老师别出心裁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份阅读材料《鸟类是人类的朋友》。这时,阅读成了学生自觉的行动,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写作对象,从多方面认识到大自然中的鸟类对人类的帮助很大,大家应该自觉行动起来,保护鸟类。于老师因“需”设“读”,不是为读而读,成功地实现了以“读”助“写”的目的。学生掌握了说服“猎人”的知识和能力,当再次进入劝说“猎人”的情境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至此,于老师由“读”到“写”的迁移运用获得了成效。当学生完成了习作,于老师便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他则因势利导,即兴评改,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成就感,这又是以“写”促“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拓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阅读材料的示范作用,借助朗读的感悟效果,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把阅读和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实现“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教学目标。 
  三、充分调动情感,开放学生的心灵空间 
  情感因素在写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写作的实质就在于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情感。一篇好作文的标准就在于“文情并茂”,只注重写作的技巧,在情感上则苍白无力,绝不是写作之道。语文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因情而感,有感而发”的写作习惯,在作文中吐真言、抒真情,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亚里士多德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感是影响作文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写作的原动力,也是学生认识的催化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开放学生的写作空间,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入手,把情感培养贯穿于写作训练的始终。 
  【经典案例】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老师上的一节苏教版习作课——《爱要大声说出来》,曾获得省习作教学比赛一等奖。 
  在导入环节,周老师以一则“特殊招聘”的视频引出了话题:妈妈对我们无私的爱。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快就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爱的表白”,周老师请学生对一切值得感恩的人,说一句感恩的话;第三个环节是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个至亲至爱的人;第四个环节是用范文引导学生用慢镜头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及环境来描写;第五个环节是要求学生充满感情地去抒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结课环节是周老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点,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整节课,周老师以“情”为主线,入情入境,情境相生,以多种教学形式唤醒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并引导学生注意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去写作,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积极的情感能产生情感驱动力,鼓舞人们去行动,产生情感效能。情感是作文的灵魂,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正如白居易所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教学不仅仅是指导学生能写文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理念和“三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当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突破傳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从创设情境中开发学生的表达潜能,从读写结合中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调动情感中开放学生的写作空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II(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丁有宽.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 董卫臣.浅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N].学知报·教师版,2011,(33).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低碳教学”摭谈 下一篇:对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即时评价的思考
相关文章推荐

  •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明交流互鉴—基于数字时代
  • 什么是农民眼中的美好生活 ——基于乡村振兴
  • 终身学习理念下的家庭代际学习研究
  • 大学生压力应对特征研究—基于“雨中人”绘画
  •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几点思考—基于一
  • 基于设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基于自媒体网络环境
  • 基于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分析
  • 医疗合同违约责任中非财产责任的适用
  •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谈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
  •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 基于研学旅行前置课程的微课设计
  •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瑜伽课程改革研究
  • 基于荣誉体系视角下的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现状及
  • 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及实现
  • 新型国际关系解析:基础、理念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