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高中思想政治思辨型课堂的意义构建探究


2018-04-27    来源:新课程研究    作者:宗焕波

摘 要:思辨型课堂的构建是高中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要求,也是自媒体形式下加强学生三观教育的必然要求。文章就高中思想政治思辨型课堂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思辨型课堂 
  作者简介:宗焕波,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3-0033-01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果,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通过钻研和探索,找到了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但是,一些教师过分热衷于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得教学的场面十分热烈且充满激情,但实际上,思想政治课本身关于真理的追逐与思考过程变得仓促,变得单一,思想政治课原本应该具有的思维求真的魅力不见了。所以,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思辨型课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中思想政治思辨型课堂的构建是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来观察世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重教师“讲”而轻学生“思”。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内涵更应该是塑造学生的“思”,即思辨力。所以要求教师课前对相关问题进行预设,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思辨的魅力,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来观察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课上讨论、争辩,课下总结、形成成熟的看法,而后再到课上发表演讲。这样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构建思辨型課堂的理论意义 
  1. 思辨型课堂的构建是由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与特点决定的 
  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与实施。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这样定义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可见思想政治课现阶段的固有属性是: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德育性和时代性,这就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问题选择、情境创设都要体现这些特点。 
  2. 思辨型课堂的构建是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必然结果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的方向。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Knowledge&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steps);情感态度和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values)。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就三维目标的关系而言,如果没有思辨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很容易沦为填鸭式的知识强灌;如果没有独立思考作前提,所谓的“情感”“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很可能就会沦为说教式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灌输。因此,我们的使命是培养有思辨能力、可独立行动的人! 
  三、构建思辨型课堂的现实意义 
  1. 思辨型课堂的构建是自媒体形式下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充斥于青少年周围的是各类信息的狂潮。西方学者大都将思辨力作为当代创新精神的核心部分来看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布朗教授曾说:“世界的复杂程度与日俱增,但人们却一天天变得只会对外界信息一股脑儿地被动吸收,再不能够对耳闻目睹的一切做一番批判性的考察……这种状况,不能不使人忧心如焚”“在面对耳闻目睹的信息狂潮时,你必须选择一种反应方式”。而思想政治课堂有效的思辨训练可以松软板结的思维土壤,激活僵死的思考系统,增强思维空间的兼容性。它不能替你做出什么应该去做的具体决定,但可以使思维流畅、有序而生动活泼地进行,有助于学生发展成为未来真正有思索力的人才。 
  2. 思辨型课堂的构建是课改实践中一次重要的方向性指导 
  理论灌输法、启发式讲授法、逻辑分析阐释法等,都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在长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且已经被教学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因而不能对其全盘否定。部分老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过于深邃、抽象,使得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会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借口,在课堂上减少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这样是不可取的。 
  新课程改革是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自觉地接受,增强教学实效性。但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多样不应该成为检验教学是否收到成效的标准,不应忽略思想政治课本身的理论性、思想性、逻辑性。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学生个性得以健康发展;对知识的传授要有启发性、灵活性、艺术性,要善于利用“空白效应”,即合理的停顿、设问、点拨,激发学生的想象的浪花,荡起思想的涟漪。 
  参考文献: 
  [1] 张军凤.教育政策程序正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6). 
  [2] 陈晓瑞,闫福甜.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上一篇:创客模式下小学数字美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低碳教学”摭谈
相关文章推荐

  •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分析
  • 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网络多元化价值观下如何塑造高中生的国家认同
  • 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及创新策略
  • 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 应然与实然: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环节探析
  • 浅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工匠精神”的融
  • 新时代下红军长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探
  •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 提升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 新形势下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
  • 新课标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评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创新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
  • 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观的维度探析
  • 可视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