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秉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宗旨,构建“学校—家庭—学生”协作教育体系,借助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的这种家国同构、文化同根的认知共振效应,依托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性和辐射性,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师生中的培育和践行。
关键词:家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何为家风
(一)家风的定义
家风,狭义而言,仅指一家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等。广义而论,主要是指一个家庭、家族世代相传所沿袭下来的、能够展现该家庭及家族成员的传统风尚。家风具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个性,每个家庭都拥有各自家庭的代表色一般的家风;第二,共性,是一种传承、沿袭,直系之间代代相传;第三,特性,家风区别于其他的家族间流传的器物的特点,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一生。
(二)家风的缘起
为何会兴起“家风”一词?家风,最早见于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的《家风诗》,以诗自述家族风尚,后世评“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至此,家风成为门户的指代和风尚的标榜。随着历代的传承,家风本身作为对家族认可的原则的提炼、升华和传承,就是一种长期教化后的成果。而鉴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家风既是家庭一代教化一代的过程,又是社会自我教化的体现。
可见,家风的缘起本身就包含了对传统的继承意义。所以,家风传承,强调的不止是单纯的继承,更重要的是把家风作为社会教化的切入点和家庭自我教化的载体,将符合一代又一代主流价值观的传统文化优秀内涵和社会伦理道德自然而然地传承下来。所以,家风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有好坏之分的。但是能够历代传承的,一般都是符合当今主流价值观的家风,当代主流价值观是好的,家风亦是好的居多,反之亦然。
(三)家风的意义
优良家风,就是传统家族文化优秀内涵,它们对社会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这种深远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体现在家风对社会风气的优化作用上。家风正,国风清,家风是日常生活道德评价标准的概括和行为伦理准则的汇总,具有经久不衰的普世价值,是提升国民道德素养的精神助推力。
第二,家庭,它是个人与国家和社会之间最为重要的连接点。家风的影响,是自发的、辐射面很广的影响过程,而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上而下要推广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借助家风来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培育和践行,是适宜的、可行的。
二、家国同构,文化同根,认知共振
针对家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进行理论研究,并通过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展“家族寻梦”专题教育活动,引入高校师生对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共振程度调查。用事实说话,为家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情况的内在联系提供理论和例证支撑。
(一)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探索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内涵入手,认识到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家国情怀,使得家和国的形象得到统一。
家国形象的相似之处:对成员而言,二者一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通过继承性和约定俗成的约束力,体现其宗法感;另一方面都具有亲和力,通过安身立命和方方面面的凝聚力,体现其归属感,而且家国同构的观点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共识。所以,作为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也是同构的,各家的家风都是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伦理理念、道德规范的体现。
(二)文化同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二者具有内在契合性。
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和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仁和”的观点非常契合。由人民日报社出版的《习近平用典》一书中,习近平引用最多的典故出自《论语》,日常生活中,崇仁尚和、友善相处的家风家训比比皆是。这都可以反映出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同根性。
而家风的产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本身既是社会自我教化的过程,也是一种以文化人的过程。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风一样,都具有普世价值。
(三)认知共振——籍由“家族寻梦”主题教育活动的SPSS分析
教育学的“认知共振”,指的是原有的内在思想与外加思想产生共振的规律。通过对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同构、文化同根的内在联系分析,以及籍由“家族寻梦”主题教育活动的SPSS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家族寻梦”主题教育活动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院主办,作为一个长期性自我探寻式、感恩教育、勵志教育的教育方式,主要就是通过“家风展示”(填写以本人家风为主题的主观性调查问卷),“客从何处来”(交流展示),“名人家风”(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名人家风进行展示和引导)三个环节展开。“家族寻梦”活动自2015年底开展至今,已经完成了自我教化和改进。活动形式由最初的开展主题教育会的形式,扩展成了在全校范围内开交流会,写交流稿;活动的对象最初是统计学院学生,逐步扩展到全校学子,实现了在全校学子中弘扬家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通过对活动过程中收集的近千份家风调查问卷,进行统计软件SPSS分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为检验因子,进行信效度分析,得出家风关键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合度极高,可以形成认知共振这样的结论。因此,从家风传承的角度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促使倡导者和接受者达到思想一致。这种认知共振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更容易促使倡导者和接受者达到思想一致。
三、学分制背景下构建“家庭—学校—学生”联动教育新模式
(一)落实家庭教育,深入挖掘家风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靠学校或者只靠个人都是不够的,要营造全社会协力推进的氛围。对高校而言,特别是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加强,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家庭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我国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日前召开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下发了国家家庭教育“十三五”规划,各省各地区也在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规划要求。借助家风建设,打造“家庭—学校—学生”联动教育新模式,深入挖掘家风,凝练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家风,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像“家族寻梦”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正视家风,挖掘家风,升华家风,将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自觉培育和践行。
(二)打磨工匠精神,重塑大学文化
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大学也需要工匠精神。在以家风建设进一步推动高校师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家庭、学校、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家庭是家风的挖掘起点,学校是思想的引领殿堂。构建联动教育新模式,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思想政治引领队伍。保证1:200的师生比例,要求教师在深刻认识到家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有着巨大的影响的前提下,能够做到和每个学生深入交流,挖掘每个学生家风中的亮点,正向有效地进行引导,将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共振效应充分运用起来。并通过建立学生动态档案,定期进行座谈和调研,关注学生心理动态等辅助手段,切实做到注重细节、精益求精。
第二,在师生群体中树立榜样,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学习名人家风固然可以让我们见贤思齐,榜样引领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身边人教育身边人,身边人感动身边人的做法也效果显著。应当注重挖掘师生中的榜样人物,宣传其事迹,突出家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促进的过程。
第三,塑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家庭-学校-学生”联动教育是一个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校园文化的构建,延伸思想引领教育的触角,让學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统计学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会为例,该研究会一年一度开展的诗歌朗诵比赛已经成为全校性的大活动,近日,研究会也联合国情研究会开展了以“小家大爱,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活动。针对当前“独生子女小家庭时代”,对比以前的大家族时代,比对出“小家庭时代”凸显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好家风其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通过倡导和谐、友善的相处方式,传递充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正能量”。
(三)新媒体工作室,建教育新平台
在弹性学分制的新形势下,要打造新的教育平台,更好地将“家庭—学校—学生”三者联系在一起进行教育。统计学院建立了新媒体工作室,拟通过这种形式,更好地开展工作。
新媒体工作室主要将QQ、微博、微信平台进行整合,以新媒体联盟的形式统一管控网络舆情,加大宣传力度。家风建设是和每个人都休戚相关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也应该参与进来。新媒体工作室可以发挥作用,通过三大平台集中造势,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通过正向引导,比如:制作视频—将师生家风与名人家风、校友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对比;进行网络直播—讲述家风故事,树立榜样,励志成长;发出互动,深入挖掘。通过这样的形式,更好地扩大辐射力和影响力,实现“家庭—学校—学生”联动育人。
上一篇:阶层分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下一篇:以先进班级绩效管理体系促进学风建设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以家风建设进一步推动高校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04-26 来源:河南教育(高教) 作者:郭粹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