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共同体理论倡导共同体成员在共同的愿景下,通过平等对话,合作互助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本位的人本主义思想。移动互联时代为学习带来新的革命,也为传统的学习共同体带来新的媒介和支撑。学习共同体搭乘移动互联的列车,结合传统学习共同体和移动互联的双重优势,通过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模式,扩大共同体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学习共同体的动态环境,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移动互联;学习共同体;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124.03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社会生活各方面都随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反映在教育领域,教学主体、媒介、学习方式和互动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为促进有效学习,产生于20世纪末的学习共同体理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的重视,且借助大数据的教育技术,不断被拓展。我们试图通过构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信息获取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一、移动互联时代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和特征
(一)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曾就社会生活方式提出“共同体”的概念。在教育领域,20世纪90年代,博耶尔首先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体使命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1]在我国,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引进日本学者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理念,把造成“竞争与甄别”的关系转型为“共存与共生”的关系,强调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民主协作,平等对话[2]。
我国学者郭永志提出:“学习应该是学习者利用各种认知工具,通过彼此协作,进行知识意义的社会协商过程。”[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学习者认知工具网络和网络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学习共同体(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环境基于虚拟的网络,钟志荣指出,其本质是共同体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利用网络环境进行交流、沟通和协作,分享学习资源、经验和成果[4]。
(二)移动互联技术对学习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具有个性化、共享性和社会性的社会性软件和平台的推出,人们的教育跟工作,生活等其他方面一样,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移动互联网的决定性优势就是其连接互联网的方式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5]。移动互联环境下,人们突破以往互联网的固化,能够随时、随地、随身进行学习与交流。在移动互联、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文明的推动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学媒介、交互模式乃至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使移动学习成为可能
根据网络调查,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7.10亿人,手机网民数量达6.56亿[6]。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江苏某高职学院的大一、大二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情况做了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实收576份。调查显示,入学大学生智能手机的拥有量为100%,且校园互联网和校园Wi.Fi已经完全覆盖。手机、掌上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受调查的学生中,一直在线或经常上网的学生占71.6%。但是,经常使用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只占26.5%,大多数学生上网的目的在于社交或娱乐,其中微信、QQ是受众最广的社交软件。学生不仅更愿意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遇到困难也更愿意通过网络求助或获得感情的支持。41.6%的学生对使用网络平台作为学业交流和教学辅助手段表示欢迎,1/3的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赞成的仅占18.5%。这样,移动网络作为正常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建立基于移动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就成为了可能。
2提供灵活机动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首先,在移动信息时代,学习者通过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显示终端,不仅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各种学习资源,更能随时随地和教师、同伴进行互动。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学习共同体,能够适应学生对时间、知识乃至学习风格的不同要求,在及时、即效等方面都显示出极大的优势[7]。
其次,教师通过不同的QQ群、讨论组、微信群及各种APP,向学生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支持服务,学习共同体成员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开展小组学习活动,进行合作互动,分享学习资源,讨论学习心得。对于学习者来说,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学习共同体,不仅能够为他们带来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途径,还能通过交流和合作,通过知识和思想的碰撞,激发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4G时代的开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凸显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巨大的能量,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既具有学习共同体的一般特征,也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和时代特征。
1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在具备学习共同体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有着明显的专业特征。共同愿景是指组织中所有成员共同的意愿,也就是要实现的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愿景是有效的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的前提和核心。大学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是通过“做中学,學中做”的灵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适应未来职场必须的听、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师生双方通过学习共同体以更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的动机都非常强烈。移动互联网环境,正是师生共同认可的实现共同愿景的载体。这种载体,反过来又增强学生实现共同愿景的决心。
2行为规范
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因为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持,明显被烙上新的时代特征。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或面对面交流,也不局限于规定的时间,拓展到课下线上,尤其是线上的交流,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使得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便捷灵活,当然也更需要每一个参与者遵循共同的规范和约束条件,否则共同体的活动将无法开展,更谈不上效果。在学期开始,教师和学生通过民主对话,公布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和管理细则,包括学习的组织形式、课堂表现的要求、网络资源的获取方式、网络讨论的形式和要求、作业提交的方式、课程的评价方式等等。
3组织活动
组织活动是共同体发展的实现方式。在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学习共同体中,活动分为线上线下的形式。一方面,利用课堂,把学习共同体成员集中起来,通过构建学习模块,集中授课,小组讨论,小组活动成果展示,推动共同体成员的交流与协作;另一方面,在线上,通过教师的引领,以借助蓝鸽平台、QQ群、微信群、公众号、相关APP应用软件、MOOC、微课,以及句酷批改网等平台,介绍背景文化,提供学习资源,布置课题活动,提交作业,给予反馈。通过结伴合作等方式,讨论研究,分享彼此的经验。课堂的活动可以延伸到线上,线上的活动也可以反馈到课堂。使得课堂不再是单纯灌输的场所,而是展示和分享的舞台,线上也不是散射状、分裂的个人蜗居,而是既有自我空间,又有组织和归属感的集体。
二、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学习共同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以江苏某高职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作为研究客体,尝试构建混合式学习共同体模式。自2013年以来,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原外语系)就以高职大学英语B1、B2两门课程申请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英语B1、B2课程是该校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之后,面向信息工程、建筑工程等理工类专业学生而开设的B类公共课程必修课,分别于第一、第二学期开设。依托这两门课程,我们尝试进行基于课堂+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整合资源,搭建合理的课堂+网络的平台,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该校大学英语教学部通过学情调查和需求调研,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基础和专业特点,将大学英语课程分成A,B,C三类,并根据教学大纲,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将来面临的岗位,整合资源,构建知识模块。其次,创立课堂+网络的教学平台。根据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分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技能的不同模块,并将技能要求细化到每个模块,通过线上线下两种形式活动组织教学。线下,是每周4学时,每学期共60学时的课堂教学;线上,通过蓝鸽平台、批改网、QQ群,以及微信群,分享资源,组织活动,协作互动。线上线下是有机的整体,是积极的,动态的协作的学习生态环境。
(二)根据异质分组原则,组建富有活力的学习小组
在组建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之初,教师和学生通过沟通,明确以异质分组作为其建构原则和标准。该高职学院的大学英语班级人数,一般在30—40人,根据性别、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业成绩等方面的不同分组,成员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小组之间水平相当,方便共同竞争。另外,还考虑学习能力、认知风格,乃至兴趣爱好混合,组成4—6人的小组,每个小组民主选出各自的组长。4—6人小组,便于成员之间形成平等对话的关系,男女生混合有利于激活合作思维,不同学习基础的混合则有利于提高共同体活动的学习效果。而不同学习能力、认知风格等因素,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使他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形成稳定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明确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各个小组通过协商,也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所有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
(三)通过小组对话和协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建构知识
小组协作是学习共同体完成学习目标的主要形式。在学习共同体课堂中,协作互助,情境活动,分享表达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学习者会认识到自己只有与他人合作互助,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线上,教师整合自录微课或MOOC公开课等在线资源,通过QQ群、蓝鸽平台,向学生介绍不同模块的文化背景、学习要点,并提供阅读材料,讨论主题,让学生在共同体中完成布置的任务,共同体成员通过协作互助,对教师提供的材料,或通过协作收集并分享资料,分解、讨论,完成课前预习任务。线下,在真实的课堂中,教师通过民主对话,或反转课堂,让学生了解、讨论、整理、归纳并展示知识点,学习的过程由被动的接受转成主动建构。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混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混合,以这样的形式运作的学习共同体既能最大化地利用学习资源,又能充分体现个性化学习。每个学习者既是共同体成员之一,又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无论在线上还是在线下,他们既需要和同伴合作,共享学习资源,讨论学习要点,完成学习任务,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遇到困难时,能随时向教师、同伴或平台寻求帮助。学习氛围既有民主协作,又能独立自主,极大地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定位好自身角色,绝不是脱离学习共同体,而是更注重过程指导。
(四)线上、线下多种评价方式结合
在混合式的学习共同体成立之初,通过民主协商,就确立了评价标准。师生之间、同伴之间,以及不同学习小组之间,既有线下的协作、互动、评价,也有线上的互助和评价。真实课堂的评价和虚拟社区的点赞评论相结合,教师的评价和同伴之间的评价相结合,不仅让学习者对学习情况有清醒的认识,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对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随时反馈给学生,并在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改进,体现共同体是一个动态的,呈螺旋上升的组织。
三、结束语
本文在对某高职学院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并糅合实际的课堂和移动网络的优势,以线下的模块化、系统化学习为主,以在线的片段式、虚拟式学习为有效补充,在平等、民主协商的协作互助的氛围中学习,采用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和反馈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后续研究中,我们会进一步跟进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性,网络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等方面的调研,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Boyer E.. A Basic School: A Community for Learning[R].Princeton, NJ: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1995.
[2]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郭永志.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网络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
[4]钟志荣.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1(8).
[5]張青,胡志华.移动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变革[J].理论月刊,2016(3).
[6]2016年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与网民结构情况分析[EB/OL].中国产业信息网,2016.09.07.
[7]朱晓康,夏清,张思明.微时代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5).
上一篇: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与中餐菜名翻译标准
下一篇:巧用Moodle助力“语言项目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落地生根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大学英语学习共同体模式探究
2018-04-25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陈霞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