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伦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女性形象,是引发特洛伊大战的导火索。荷马史诗中的海伦貌美而柔弱,犹疑而薄情,只能任凭命运的摆布。华纳兄弟影业公司于2004年拍摄的电影《特洛伊》则结合史實,对这个古老的故事进行了现代解读,并从新的角度重塑海伦,着力刻画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放大她的挣扎与抗争,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为饱满鲜活,更具人性之美。
关键词:海伦;命运;抗争;妇女观
中图分类号:I106.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109.03
海伦是西方文化中著名的貌美无双却无“善德”的女性形象,集中体现了情欲与道德的矛盾冲突。王子帕里斯诱拐海伦成为引发特洛伊十年大战的导火索。但在《伊利亚特》这部以描写英雄和战争为主的史诗中,作者对她着墨不多,人物形象较为单薄,作品集中表现的是阿喀琉斯、赫克托耳等男性英雄的故事。2004年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重新演绎经典,从新的角度重塑海伦,使之较原著更为丰满生动,个性特征也较为突出。本文将结合神话中的描述,将《伊利亚特》与影片《特洛伊》中的海伦作以对比,以窥其异同。
一、海伦的宿命
《伊利亚特》中的海伦被塑造成一个心性犹疑、受命运控制的弱女子形象。这个众神之王与人间的王后私通所生的孩子,从出生就背负了受诅咒的命运,注定辗转于不同的英雄身旁,受尽颠沛流离之苦。而身为国王的继女,她的婚姻也注定是一场政治联姻,充满悲情色彩。
虽然优雅而美丽,连特洛伊的长老们也盛赞她“很像永生的女神”,认为“特洛伊人和胫甲精美的阿开奥斯人为这样一个妇人长期遭受苦难,无可抱怨”[1]67;但明艳的容颜为她带来的并非幸福,而是纷扰。当她还是女孩的时候曾被忒修斯抢走,后被两个哥哥要回。长大成人的海伦越发容姿艳丽,惹来大批颇具实力的求婚者,令其父王头疼不已,不得不采纳奥德修斯的建议以抽签定终身的方法为她择偶,并要求所有求婚者发誓保护被选中的人。阿耳戈斯国王墨涅拉俄斯就这样成为海伦“命定”的丈夫。海伦的倾城之美仿佛已为整个故事埋下伏笔,她就像是纷争的象征、灾难来临的预兆,神话中多次称她是“锦标”,从斯巴达到特洛伊,围绕这位倾世红颜的只有英雄们的争夺。希腊人认为,“为了这样一个锦标,追随着墨涅拉俄斯航海远征,并经过十年战争的危险和痛苦,也是值得的。”[2]461
二、海伦的犹疑
希腊神话对于墨涅拉俄斯与海伦之间的感情着墨甚少,只简单交代墨涅拉俄斯是海伦的父亲从众多求婚者中挑选的。她的婚姻代表了当时古希腊妇女的生存状态和男女的社会关系。在史诗所反映的原始氏族社会末期,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农业,妇女负责纺织;主要的经营方式是海上贸易。男女已有了明确的社会和家庭分工。生产方式和分工的改变进一步导致女人成为男人的附庸。这种经济基础也决定了当时的婚姻制度是低级型的一夫一妻制。“婚姻是希腊人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也是一个人获得合法子女并且使家庭得到井然有序而又令人放心的操持料理的一个途径。”[3]20缔结婚姻不是首先考虑男女之间的感情,而是考虑男性实用功利的打算。女方的意愿被忽略,被视作男性传宗接代和结盟的工具。福柯曾说:“这样,婚姻的结合便被表现为一种原本的不平等, 男人打自己的如意算盘,女人却由家庭的双重的制约力: 家务和孩子摆布。”[4]46
因而,荷马史诗所反映的迈锡尼时代至“英雄时代”属于父权制日益巩固和强化的父系氏族社会,此时希腊社会的男女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既强调男性的统治权威,又承认女性的社会作用。”[5]27但总体来说,男性的统治权威已然确立,女性开始处于屈从地位。母系氏族社会时女性所拥有的神圣光环和支配性地位已慢慢淡化,她们远离社会生产活动,主要在家庭中负责生育和家务。虽然其社会作用仍被承认,但即使在家庭中亦由男子支配。因此,即使是海伦这样貌美又高贵的佳人,也无权决定自身命运,这是古希腊时代女性的一种普遍性悲哀。
海伦16岁下嫁墨涅拉俄斯,纯属父亲出于多重考虑替她做的选择,这场政治联姻很明显与爱情关联不大。原著中的海伦对待感情总是摇摆不定,作者称她是“无信而薄情”的海伦。当神样的帕里斯来到斯巴达时,美丽的海伦正独处宫中,抑郁寡欢,因好奇接见了这位异域王子,“他的琴艺的美妙,他的言词的温雅甜美和他的热烈的爱情,使海伦不能自制。”[2]235当帕里斯率众掠走她时,“她虽然反抗,但并非完全不愿意地随着他到了他的舰队。”[2]236当帕里斯要与墨涅拉俄斯决斗时,海伦却也会怀念她的前夫和故乡,甚至在帕里斯战败归来,海伦没好气地极尽挖苦和嘲弄,声称“但愿你在那里丧命”[1]78,而少有发自真心的抚慰和疼惜。
特洛伊沦陷后,面对众多因她而沦为俘虏的特洛伊人,海伦眼望着地,沉默不语,“脸上泛起羞愧的红晕。”[2]461当想到不可知的命运时,她战栗失色,一有机会就卑微地跪在前夫墨涅拉俄斯面前,抱着他的双膝祈求原谅。综上所述,神话和史诗中的海伦是一个没有自主权,也无甚主见的弱女子形象,也是一个“魅惑、被永远诅咒”的薄情红颜。她的一生犹如飘摇的烛光,只能随人摆布,出走特洛伊不过是一场半推半就的偶然事件。日后海伦谈论阿佛罗狄忒带给她的不幸时,没有丝毫的窘迫感,反将责任归咎于神明,认为是爱神的蛊惑使自己迷了心智,抛下女儿和丈夫,远走他乡。
三、海伦的抗争
在《伊利亚特》所描述的时代,虽然女性的地位较之后来的古风时代与古典时代,母权制仍有一定的影响,妇女的地位与后来时代相比还比较高[6]16。这时的妇女“虽然比后来文明时代的妇女较受尊敬”[7]60,但妇女的屈从地位已很明显。伍尔芙曾指出,在父权制的法律和习俗中,妇女处于一种奇怪而复杂的状态: 她是男人的财产,标志着男人的贫乏或富有。总之,她是作为物品确证着男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和地位,她,隶属于男人,屈从于夫权与父权,从不被允许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8]87。
十年征战中,人们盲目地认为“谁获得胜利谁就配拥有海伦”。她被当作荣誉的象征物置于高处,而作为凡人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则完全被忽略,她女性的声音也被屏蔽在文字之外,较少发声。这样的生活状态下,海伦内心是否有过挣扎和不满,史詩没有描绘,人们也不得而知。但客观来讲,与大海同根同性的古希腊人骨子里有着爱自由的天性和不屈的反抗精神,海伦作为其中的一员,内心必然复杂而矛盾。从1956年罗伯特·怀斯的《特洛伊的海伦》到2003年约翰·肯特·哈里森执导的《新木马屠城记》,再到2004年沃尔夫冈·彼得森导演的《特洛伊》,几个版本的电影都重新书写了海伦的自我寻找,突显她热烈而坚贞的爱情观,并着力刻画她内心的挣扎,她微弱的抗争与想要追求自我幸福的渴念在影片中被慢慢放大,将这个传世美人复杂的内心一步步展现在观众面前。
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影片《特洛伊》从海伦的角度细腻刻画了这个美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她遇到帕里斯之后追求真爱的勇敢以及引发战争后的悔恨。塑造了一个男权社会下被陷害的女性形象,细腻刻画她如何身不由己地卷入战争旋涡,如何挣扎于爱情与道德的两难选择中。电影没有描述二人相遇的场景,但可以想见,貌美的海伦与多才的帕里斯定是一见钟情。为使二人的不道德之恋蒙上神圣之光,影片将原著中那个英勇而忠诚的丈夫——墨涅拉俄斯塑造成鲁莽而野蛮、嗜战又滥情的形象,以反衬海伦积郁已久的痛苦与无奈。当美丽的海伦与英俊的帕里斯深陷爱河,又被迫面临分离时,她涕泪涟涟,强忍分别的苦楚和内心的恐惧,向他诉说苦闷:“在你来之前,我有如行尸走肉,我走路、吃饭、在大海中游泳,却毫无感觉。”“我不怕死,我只怕明天的到来,怕你将扬帆远去,不再回来。”[9]情到深处,促使帕里斯毅然决然带走了她,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也义无反顾。
四、海伦的懊悔与救赎
当理性慢慢战胜冲动,踏上特洛伊之旅的海伦后悔了,她的苦恼与日俱增。身为王后的她深知此举后果之严重——墨涅拉俄斯和他的兄长会不惜把特洛伊夷为平地。因此,她总是声声叹息,彻夜难眠。初进城时,海伦眼神犹疑,有着丝丝苦恼和顾虑。面对众人的指点和惊恐,她忐忑难安。每一夜,望着浩渺的大海,内心涌起如履薄冰的恐惧,不禁喃喃自语:“他们来抓我了,他们越来越近了。”[9]当葬礼的挽歌响起,冲天的火光无情吞噬特洛伊战士的遗体时,她更陷入深深的自责。当她深爱的帕里斯决意要挑战强壮的墨涅拉俄斯时,深夜出逃便成了这个悔恨的女子无奈的选择。面对赫克托耳的挽留,她失声痛哭:“这都是我的错,我听见她们的哭泣。她们的丈夫因为我而死。”[9]相较于原著中海伦游移不定的爱情观,电影中的海伦爱恨鲜明:“我不能让墨涅拉俄斯杀死他,……我不能让任何人为我而战。我不再是斯巴达皇后。”[9]原著中海伦那种“所有的特洛伊妇女今后一定会谴责我,我心里已非常痛苦”[1]77的悔恨之心在影片中被进一步放大,令人感同身受。
除了懊悔,电影中的海伦也有人之为人的担当和勇气,为救赎罪过,她宁愿放弃爱情,重回希腊联军以保全特洛伊城和帕里斯的安全。她对赫克托耳说:“我要到岸边,把我自己交还墨涅拉俄斯。他想怎样都行。杀了我、奴役我,我都不在乎,总好过现在这样。”[9]正是这样的懊悔与救赎之心让人们不禁对历史上这位有毁城之过的美人有了一丝怜悯与同情。犯了原罪的人在良心的谴责下饱受折磨,透过这些片段,影片批评了她不顾大局的自私之爱,也客观描绘了身为普通人的她复杂的内心世界,使之具有了人性的丰满之气。
五、海伦的结局
据《伊利亚特》描述:城破之后,海伦与特洛伊女眷一样,只能随胜者重返希腊,在祈求原谅后恢复旧有的地位。而在1956版《特洛伊的海伦》和2003版《新木马屠城记》中,海伦则更加悲惨,坚守爱情的她在城破之后,随胜利者返回希腊,满怀懊悔和屈辱艰难度日。电影《特洛伊》则给了海伦一个别样的结局,她不再贪生怕死,不再犹疑不决,最终与帕里斯成功逃出战火蔓延的特洛伊,与安德洛玛克、布里塞伊斯以及特洛伊其他幸存者一起深入内陆寻找新的家园。这位绝色的悲剧美人第一次改写了她屈辱的人生,迎来幸福的曙光。
这样一个经过润色和改编的结局,饱含现代人对她的理解和同情。他们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重塑这位举世闻名的美人,探究她的内心,改写她的命运,将书中柔弱的、被诸神摆布命运的薄情美人变为勇敢追爱的坚贞女神。影片既肯定海伦努力挣脱现实和神明(命运)束缚,大胆追爱的抗争精神,也批评她不顾大局的自私之爱,将其塑造成立体多面、引人深思的人物。
相比于原著对海伦的批评,电影更多的是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挑起不义战争的罪魁祸首——野心家阿伽门农。影片开始,一行小字清楚交代了希腊联邦形成的过程:3200年前,经过数十年的争战,迈锡尼城的阿伽门农王以武力迫使希腊各城邦结合成一个松散的盟国……[9]随着故事的展开,阿伽门农膨胀的欲望和丑陋的内心一点点展露在观众眼前,正是他“只有战争,才能成就伟大帝国”[9]的扩张野心引发了十年大战。
而从史学的角度来说,特洛伊大战也的确是希腊争夺海洋权之战。英国史学家伯里曾在《希腊史》中明确指出:“特洛伊是小亚细亚西海岸最强大的势力,它与吕西亚一北一南限制着阿凯亚人向东扩张的野心。”[10]46特洛伊不仅控制着经由赫勒斯滂的海上贸易,还是东西方贸易的交汇之地。特洛伊人对运往赫勒斯滂沿岸的所有物品征收重税的政策早已引起希腊人的强烈不满。“大约公元前12世纪初,阿凯亚人已经为一次大规模的远征做好了充足准备,试图以此根除他们向东扩张的主要障碍。”[10]46因此,史诗将战争爆发的原因归结于夺回被拐走的斯巴达王后或许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多半也只是挑起战争的一个借口而已。至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代社会的几部电影并未片面指责海伦与帕里斯的爱情,而是多角度地理解和塑造海伦,赋予其更多的现代解读。
参考文献:
[1]荷马.伊利亚特[M].罗念生,王焕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施瓦布.希腊神话与传说[M].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利奇德.古希腊风化史[M].杜昌忠,薛常明,译.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4]米歇尔·福柯.性史[M].张廷琛,林莉,范千红,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5]裔昭印.古希腊人妇女观的衍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6—36.
[6]裔昭印.古希腊的妇女:文化视域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西慧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9][美]沃尔夫冈·彼得森.特洛伊(Troy)[Z].华纳兄弟影片公司(Warner Bros. Pictures Co.), 2004.
[10]伯里.希腊史[M].陈思伟,译.北京: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6.
上一篇:空间批评视域下《家》的女性成长
下一篇:近年来汉语流行语中旧词新义现象探析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浅析电影《特洛伊》对海伦形象的重塑
2018-04-24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陈静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