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农村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门也在不断通过多种措施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优化教育条件,缩短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最大化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学校自身也要积极探索出有效的发展路径,由于校本课程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因而农村学校应将其作为全新的发展契机,依据乡土化的特色,全面建设学校校本课程。基于乡土化视角,阐述乡土化是农村学校校本建设的海量资源、重要内容及根本动力,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并根据乡土化的优势,通过明确建设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体现课程优势以及完善课程内容四个维度,提出了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思路,旨在打造独具特色的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动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乡土化;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080.03
一、乡土化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体现其浓厚的乡土化,主要是根据农村本地创造并存在的乡村文化、乡村历史、乡村风光、乡村民俗、乡村政治、乡村经济、乡村地貌等主要内容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并运用乡土化特有的教育模式及教学方法,结合农村社会上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校本课程中的人文知识与农村的真实情况相互进行整合,从而让农村学校的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家乡是怎样的精神面貌,进而增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健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乡土化的表现是浅显易懂、浮于表面的,并不是高深莫测、捉摸不定的,但即使这样,也依旧无法掩蓋乡土灵活的气息。
1乡土文化是建设的海量资源
农村的乡土文化为其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海量的资源,是农村教育重要的资源库,丰富的民间真实故事、民间神话、历史典故、英雄人物、革命遗址等,能够有效丰富学校校本课程内容。例如江苏省的盐城,是我国历史古城,早在农村民间就盛传着曹文华、七战七胜等英勇的革命事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参观革命基地,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众多革命先烈产生敬佩之情,深刻了解了优秀的历史文化,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遇到困难勇往直前,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农村乡土化所蕴藏的深厚底蕴,进而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2乡土民俗是建设的重点内容
农村通常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而民俗是历史文化不断进步所积淀下的重要产物,各地区农村民俗均不相同,都有自身显著的特色,体现着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其中也蕴含着极为深刻的道理与文化内涵。这些民俗内容会被记录在有关的文章或是文献中,农村学生未来无论怎样发展,都无法切断与家乡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深入全面地掌握农村当地的民俗风情,对他们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学校校本课程为有效载体,将农村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民俗习惯、历史知识、鲜明特色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或是创编以其为主题的专用校本课程,在教学中逐渐纳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会对他们的成长及全面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3乡土社资是建设的根本动力
所谓乡土社资,指的就是农村学校所在地包含的社会有效资源,学生在农村学校中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体验活动、学到社会各个领域的知识,都需要乡土化农村社会资源的支持与提供[1]。这些社会资源的有效吸收,可以以学校校本课程的执行为基础,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相关内容,在学习当中,更加深入了解农村,对农村产生重新的认识,对农村的情感更加深厚。
二、影响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因
严重忽略了乡土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及其践行,并且让身在其中的农村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感到越发陌生,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了嫌弃、鄙视的心理,这是目前农村众多学校所存在的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关农村地区学校的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学校在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分析探究并努力解决这些不良问题,对于深入认知农村学校的乡土化特征、促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缺少明确目标
缺少明确的目标让农村学校在建设校本课程时,失去了主要的方向。努力开发并科学合理地使用学校内现有的各方面有效课程资源,是基础性教育改革至关重要的观念,但农村学校建设校本课程却没有充分明确的目标,很多农村学校中都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2]。许多农村学校的领导没有对于建设校本课程的工作以及校本课程未来的使用及其发展,制订过详细的计划或是对其产生过框架式的构思,反而是将城市学校的校本课程直接搬过来使用。这样的做法既没有体现出乡土化的特色,同时又让农村校本课程失去了本应有的生命活力。最终影响最大的就是学生,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无法满足他们的真实学习需求,进而阻碍了未来的健康发展。
2缺少正确认知
认知错误让农村学校所使用的校本课程缺少其应有的独特魅力。许多农村学校的校长及任课教师在校本课程上的认知方面,存在严重性错误,方向偏离正常轨迹,并未深刻意识到建设乡土化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全面了解乡土化中所具有的众多有效资源。这些校长与教师往往将个人主观情感与教育教学混为一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没有站在乡土化的立场思考,只是过于注重自身的主观感受,根据自己的爱好或是意识,为了能够给自己创造更多便利,因而经常会将许多通用性的课程纳入到校本课程体系中,使校本课程成为了学生的兴趣培训班。此外,也有部分农村学校领导与教师表示,应努力向城市化教育看齐,应与他们保持同步,积极向他们学习,校本课程也是如此,但这样不结合实际情况的想法,事实上却相当于让农村学生舍弃身边现有的宝贵资源,去努力抓住哪些所谓的城市化虚无缥缈的东西,最终不仅严重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建设进度,同时也让学生失去了原有的热情。
3缺少有效方法
没有正确的方式与方法会导致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失去生机,开发课程的有效方法与城市中所采用的开发方式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许多农村缺少现代化的硬件设备,因而在建设与开发上效率相对较低,参考性的资料也比较有限。正确的应是充分利用农村当地的独特的乡村文化,挖掘文化内涵,探索有效资源,体现出校本课程的特色。但当前农村学校有关领导与课程开发小组人员为了节约时间,减轻工作量,经常选择复制其他学校他们认为比较优秀的课程,或是突发奇想随便制定课程的开发方向,抑或是根据教育部门提出的指导方针而确定课程开发目标及方法。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会让这些农村学校一无所获,仅仅将想法落实在了具体的文字中、脑海中,却并未真正有序展开行动,最终限制了农村整体教育的发展。
4缺少科学评价
评价缺乏科学合理性会让农村校本课程建设失去支撑的动力,评价在农村建设校本课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但由于长期受到我国教育体制限制的原因,农村学校教师依旧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日常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将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工作看作是自身学校单独的工作项目,与其他学校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竞争与比较,因而在对校本课程评价过程中,通常没有按照国家对教育课程提出的管理目的及教学责任、校本课程的规划是否科学合理、课程的开发及学校的相关制度是否完善等方面去评价自身的校本课程,却太过形式化,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
三、基于乡土化建设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基本思路
1明确校本课程乡土化建设目标
农村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的主要方向及目标,是进行开发与具体落实的首要问题,为了能够进一步满足农村学生的现实需要,就应充分将乡土化作为基础,明确其建设目标,即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生活在农村环境下的学生,无论将来他们走得多远,心中对于农村都有着无法磨灭的情结。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他们受到了系统化校本课程的教育。因此,教材建设的目标,应充分体现农村乡土化,要以学生及农村建设的实际所需为基础,就地取材,按照农村的生产与日常生活需求设定主题,进而将这些需要利用教材来实现。只有建设这样的教材,才能真正满足师生需求,实现学校领导及教师的真正做主。教学建设的目标,应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农村学生需要全方面的发展,在城镇化发展的形势下,学生对于农村教学改革也有着更多的要求,既想要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也想得到提升综合素养的各种锻炼与培养。对此,农村学校要基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精心设计并落实教学及实践计划。实际的建设目标,应培养学生多方面本领,随着现代学生呈现出的多样性特点,农村校本课程的建设及开发也要体现出乡土化、多元化。对于实践教学而言,应以锻炼学生多方面技能为基础,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践平台,提供有效辅导,以此来调动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热情与主观能动性。
2制定校本课程乡土化实施方案
(1)短期计划。按照四级课程体系管理的详细要求实现由无到有,制定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行近期方案,在开发过程中,积累并总结与校本课程相关的经验及感受,为后续校本课程长期有效的开发与落实计划打下良好基础。(2)长远计划。要确保与短期计划有效区分开,它是在实施短期计划的过程中建立的。一旦拟订好计划,就要保证对农村学校带来长期的影响。(3)层次化计划。结合学生年级的现实状况,要在充分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心理、性格、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后,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执行,科学合理地安排编制教学内容,形成有序的学习氛围,并按照顺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4)长期有效计划。在充分满足农村实际所需,并明确了校本课程建设目标及内容后,应确保自身的稳固性,不允许任何人随意更改或替换。(5)预见性计划。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执行应充分结合社会及新农村的发展形势、教育体制改革情况等,根据学生对未来发展的需求,全面分析、统筹规划,推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成为教育领域的先行者、开拓者。
3体现校本课程乡土化独特优势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是从整体出发,但对于具体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没有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因此,蕴含浓厚乡土化特色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应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优势,满足学生不同需求[3]。首先,学生需要对家乡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出生地对于学生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农村学校应积极开展并组织有效资源共同创编校本课程,使其满足学生需要,让他们能够通过教材的学习对家乡有重新的认识与了解,以此来激励学生的进取心,深化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其次,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家乡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农村学生对于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虽然较为熟悉,但却并不了解其中的特点、原理等,在校本课程的引导下,通过不断学习及体验,能够充分解決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疑惑,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再次,学生需要掌握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许多农村学生社交能力差,比较依赖父母,从不独自去其他人家拜访,也不主动与陌生人进行问好,对于所参加的一些奇怪的活动不能理解,表现出明显的不适,这主要是学生缺乏对当地风俗的正确认识。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校本课程中的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接受特有的风土民俗。最后,学生需要将来尽快融入社会环境中。农村学生想要在社会上立足、生存,找到满意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就应具备相应的社会知识与基础的生活能力。因此,校本课程要在学生日常学习中,将重要的社会常识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4完善校本课程乡土化知识内容
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虽然在建设整体过程中,充分结合了乡土化,且也将其体现出来,但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农村的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因而校本课程的知识内容同样要做出适当的调整。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将相关知识融入到对应的学科教育中,让学生对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形势有所了解,明确他们建设祖国的重要使命。应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发展态势,在农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时,观念也要保持相同节奏,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交际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基于乡土化建设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在建设之前对当地农村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这直接关系到农村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影响着学生将来的人生走向。因此,要首先对农村学校目前的教学形势、当地发展情况、学生实际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要充分意识到农村乡土化对建设学校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进而根据乡土化的优势及特色,从明确建设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体现乡土校本课程优势,以及完善课程知识内容等方面开展工作,确保所建设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具有显著的乡土化特色,并且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及水平,适合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从而推动农村教育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观娇.依托乡土文化打造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J].教育导刊,2006(5):32—33.
[2]徐陶.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几个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05(18):18—21.
[3]徐天砚.整合乡校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7):9—10+44.
上一篇:浅谈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下一篇:从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看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基于乡土化分析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思路
2018-04-23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任家熠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