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力助推器


2018-04-22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刘丽

摘要:教师的自身发展与专业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和积累过程,是经过教与学的反复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总结、提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至始至终都离不开教研。教研工作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与教师素养提升和专业成长不可分割,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对教师而言的教研重中之重来源于校本教研,它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立足学校”“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能力提升的有效保障和强力助推器。 
  关键词:教研;教师专业成长;助推器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025.03 
  教师的自身发展与专业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和积累过程,是经过教与学的反复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总结、提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至始至终都离不开教研。教研工作直接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与教师素养提升和专业成长不可分割,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正处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之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基在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成长,就没有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进步。对教师而言的教研重中之重来源于校本教研,它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立足学校”“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能力提升的有效保障和强力助推器。那么,教研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书育人水平呢?笔者仅从以下几方面浅谈自己的观点。 
  一、“听”中“研” 
  1听评课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 
  听评课是学校教研活动的最常见形式和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经过教师们的思维碰撞集中集体智慧,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听课是每位教师熟之又熟的工作,听同事的课、听老教师的课、听观摩课、听公开课等等,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成功路上的捷径,也是各基层学校普遍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新教师而言效果显著。但是听课不能只是简简单单的听,不加思索的模仿,更不能是为完成听课时数、完成学校领导交办的任务,而是要在听的基础上“研”,即听中要琢磨、要反思和研究,听课时要关注细节,找出每个与主题有关的细节,以便提出新的、有价值和针对性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同一个知识点同一个难点我是如何做的?别人又是怎样处理、怎样解决的?找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把“听”中梳理的问题重新拿回课堂,用思考后的方法重新处理,看看是不是有效果,是不是比以前解决得更好?这样坚持一段时间,新教师会从中获益,从心理上消除紧张、应付、排斥情绪。久而久之由被动变主动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中不断整理积累问题,听中带研,教研工作也就融入课堂、融入教学了。 
  2研讨是教学研究的有效形式 
  研讨是教学研究的有效形式之一,议课评课与听课密不可分,“评”“议”更凸显了研讨特点。首先,评议课可采用自评、互评、总评等方式,评议内容包括对课标的理解,对学情、教材的分析掌握,对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情况,教法的运用,以及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之处,可行性的学习策略、有待商讨的意见、需要整改的建议等等。评议课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有研究性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研讨辩论是教师间相互学习吸纳、借鉴反思、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其间既要看常规,又要看改革与创新,既要看预设,又要看生成,既要看教师的主体引导,又要看学生的自主探究。其次,教研员专业引领必不可少。有的教师发展快,有的教师则需要“推”,教研员是教师主动性的激发者。教师从教学中出现问题—发现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需要经历一个不断体验、尝试、反思、内化的过程。教研员要从尊重爱护教师的角度出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锻炼、反复思考、勇于质疑,通过多元形式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发挥创造性。再次,评议时要善于发现教者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也不能碍于情面,只唱赞歌不讲缺点,敷衍了事,要做到实事求是,不避丑,不怕争论,不走过场,思路越辩越明、道理越辩越清。 
  二、“教”中“研” 
  脱离教学的研究是空洞的,毫无意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随时都会遇到棘手的问题、麻烦、难点,又不能及时找到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就需要通过大家一起分析研究来寻找解决办法。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问题归纳整理提炼出来。“研”是教师为了摆脱实际教学中的困难而发生的聚集问题、分析原因共同探讨、沟通交流学习他人经验、假设、实践尝试、反思再实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与实践动作的总和,也就是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即“教”中“研”。它的活动可以围绕课堂教学活动展开,可以是一个共同设计、分别执教和共同处理分析的循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中融入“研”的手段、方法、策略和多种形式纷至沓来,如“导学案”“同课异构”“续课教研”“师徒辩课”“微格研究”等等,但不管花样如何翻新,传统的教育规律必须遵守。 
  1学是教的起点,教为学服务 
  在教的时候我们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研究“学”。它又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什么、怎么学,学的起点、学的目标在哪?二是学生,学生程度如何?学生的心理如何?学生喜欢这个学科吗?……这些都是教师教学之前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研究了“学”,懂得学生的“学”情,在“教”上自然会选择适合学情的方法,所谓的“以学定教”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个是如何“教”。教的方法有很多:讲授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式、探究式、演示、实验等,教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掌握了“学”的特点和需求并结合学科特点,做到知己知彼,教师才能采用正确的教法和策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研”融入“教” 
  由于教研意识缺乏,很多基层学校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教师,还只是把教研活动看作是向领导和同行汇报的一个形式,而且是报喜不报忧,因为怕被领导和同行“看轻”,说的都是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对于自己困惑和没有答案的教育问题一笔带过不敢深究。这种教研无疑是表层和浅显的,是毫无作用的。而教师应如何把教学研究融入到自身的教学工作中去呢?
(1)问题导向式教研为“研”与“教”指明方向 
  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考察目标的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学,这种传统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得学生的思维固定化,失去了想象和创造能力,制约了他们的发展。正如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所说:“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问题导向式是以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为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或几个问题去引导,带动学生们去思考,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到教学中来,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教学使用中教师要以“研”好学情、“研”好教材为前提,注重对问题的设置,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偏离教材。 
  (2)自我反思性教研 
  自我反思性教研就是教师通过寫反思日记,建立档案袋等手段对教育教学活动、课堂背后的理由观念等重新认知、重新回顾、重新分析判断总结,找出值得肯定的部分、有待商榷的部分和需要重新设计的部分,是一种内生式的教研活动。边教,边学,边研,边反思感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呈现出来,研究反思的方法结论再放入到教学中检验。在对自己平时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总结中积累宝贵经验,不仅能及时发现并改进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教学能力,更为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收集充实可信的素材。在反思中学习反思,在反思中实现创新思考,在反思中寻找新的起点。 
  三、“学”为“研”的基础 
  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要求,教师知识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因素。教师要勤于学,而且必须扎扎实实地真学,将学习作为改进和发展自身的不竭动力,不断强化专业发展意识,强化提高文化素养和能力素养,以体现教师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奠定基础。第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策略和教育成果。要引导、鼓励、督促教师阅读更多书籍、写读书笔记,要与时俱进,把握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不断提高发展潜力。第二要学习名师名家的教育思想、优秀教学案例、学习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学习是基于原有的经验,通过实践、观察、教学反思形成抽象化概念,再进行积极实验,再形成具体经验概念,从而不断促进自己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和共生。第三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已成为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我们用语言难以描述清楚的问题或几何立体图形等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优化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还可以通过对某些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加深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来改变传统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四、“训”中“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能力提升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避免并杜绝那种带有明显“告诉”痕迹的、教师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教师的实际需求与培训内容严重脱节的形式主义培训模式,已成为国家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国家示范性项目培训到各省、市地、区县级的各级各类的师资培训活动也应运而生,主要包括集中脱产培训、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在岗培训、轮岗培训、置换培训等,不同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通识培训、新课标培训、新教材培训、校本培训等等,在形式上多采用专题讲座、名师引领、案例研讨、任务驱动、名校观摩、跟岗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模式,其目的概括地说是增加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更新思想观念、拓宽视野、丰富内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前准备工作要考虑充分、设计精心、安排细致,做到对每名参培学员都有任务分解书,学习目标明确;培训中专家名师高屋建瓴,一语中的,面对面的研讨交流互动既可以及时解决教师教学中的疑问和困惑,为教师的学科教学指点迷津、增强自信心,还能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科研态度。培训结束后还要利用网络研修平台、QQ或微信等后续跟踪调研,及时沟通反馈信息,交流思想,共同分享。组织者越来越注重参培教师的感受与参与程度,力争人人参与实时参与,及时总结、反思,充分调动参培教师的学习热情、挖掘潜质,这种参与的过程既是教师更新陈旧思想观念,学习收获新知识技能,拓宽教育教学视野,激活经验优势和发展潜能的过程,更是培训中理论联系实际,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升自我的过程。 
  五、“研”出能力 
  1创建研究环境 
  在边学边教边研边改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更需要有关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给予积极支持,依据需求为教师教研提供多种渠道、创建多样平台和发展空间,构建研究环境。通过专题讲座、主题论坛、互动分享、现场观摩等方式,聚焦实际问题,组织开展互动式、反思式、引领式、共享式、网络式的教研活动, 既丰富了校本教研的内涵,又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校也可以依据教学研讨专题,定期邀请学科教研员或知名专家到校进行指导,让教研活动形成常态。 
  2组织课题研究 
  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实际教学中,问题不会自然呈现出来,而是要求教师在复杂、疑惑和不确定的情境中构建出来。具体地说,一方面以“小课题”为引领,从教学细节入手,让每个教师自由选择本人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并亟须解决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教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被整合到一个大研究课题中,也就是一个大课题被分解为若干个小模块。这个大课题又把大家集中联系在一起,教师在从课题的确立提出、互相研究寻求解释方法到具体实施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既是学习者、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他们要分析思考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分析学生的接受掌握情况,教师之间对最为关注的教学问题进行反复分析研讨,可以不断丰富发展教师的教学思想,让教师的思维在研讨中拓展、在碰撞中提升。课题的实施过程,既解决了教学中的问题,又可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理性地回答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将教学经验转化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形成理论成果,从而有效地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和素养,这更是教师重新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成长的过程。另一方面课题的选择、论证、研究过程、中期汇报、总结结题,学校及相关教研部门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重视。这样从小课题到大课题,从参与者到主持人,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树立了自信,在研修中提升了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大幅提升。 
  总之,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从学中反思、在教中研究,坚持不懈认认真真地做好教研,自身能力就会逐步增强,教师将迅速成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师必须尽快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才有可能实现。 
上一篇: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下一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理论思考与体系构建
相关文章推荐

  • “一带一路”背景下俄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 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
  • 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党建问题与对策思考
  • 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 实践导向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策略研究
  • 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现状与对策分析
  • 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及思考
  •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技能水平“三式找茬”提升法
  •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协同育
  • 对接特色小镇:推进高职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的
  • 发展专业经纪市场 完善商票市场体系
  • 论文发表参考: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
  • 微课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索
  •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与提升
  • 中德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机制比较
  • 高校青年教师党员作用发挥影响因素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