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推广分析


2018-04-22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吴蓉蓉

摘要:我国古代游学思想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的很多重要的思想学说都源自于游学教育。高职院校通过“游学制”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次改革创新,游学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借鉴南京市三所高职院校“游学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案例,对“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推广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游学制;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016.03 
  引言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对高等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一重要的教育改革规划文件,就特别强调了我国现阶段及今后对于高等院校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并指出要逐步推进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相互之间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我国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是予以了高度的重视[1]。随着东南部沿海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产业发生了重要的变革,现代化的物流标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也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改变,这种变化是从单一传统技能型专业人才向高端复合型人才需求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城市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迅速,其人才标准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具备公路、铁路、水路运输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是需要大批同时具备上述多种交通系统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物流人才需求及标准的变革背景下,南京市三所交通类高职院校(它们分别是: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以我国古代游学教育思想为基础,紧密结合交通运输业以及物流经济发展特点,以现代“大交通”物流人才需求为改革目标,以“游学制”为平台,以学分互认为基本规则,通过教师互聘、学生互派、课程互选等交流模式,推进实现各项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一种崭新的游学创新教育合作形式,安排一部分学生在三所不同的高职院校之间进行“游学”,同时三所高校积极与对口本科院校进行对接,探索实施交通运输专业高端技能型复合人才的分段培养创新模式。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实行工学交替、轮岗实训等教学模式,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快速提升学生的跨文化学习能力,此举有效整合了南京地区交通类高院职院教学资源优势。“游学制”创新教学合作,促使三所高校之间建立了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同时该项目也是江苏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内容,对于促进全国高等教育“游学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现代“游学制”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游學制”是高校实行学分制后,又一种可以让学生进行弹性学习的修学体制。“游学制”教育思想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史记》,其中记载了“游学博闻”之语,即通过“游学”达到“博闻”的学习效果,因此说这是当时受到认可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古代游学教育活动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存诸多思想学说和古典文献,其中有很多是在周游列国的特定情境下积累形成的,对世人影响深远。通过对古代游学思想和游学教育的研究发现,其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打破了统治阶级对教育权利的垄断,初步实现教育全民化,弥补了封建统治时期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弊端,推动古代教育和社会进步。第二,拓展了学习者的视野,增长了阅历,游学成为学习者体验人生的一种重要途径。游学期间,亲身经历和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设身处地去换位思考和学习,逐步拓展视野,丰富学习阅历和经验,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提升机会。第三,游学促进了知识内化为能力。游学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在游学期间得以有效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对学习者独立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完善。而今,我们再次将“游学制”得以发展和运用,其目的在于通过资源整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东南沿海经济带乃至全国范围内加速形成现代化综合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大交通人才战略发展的需要。 
  1“游学制”通过资源整合及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受到计划经济背景的影响和干扰,比如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划分过细而导致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不科学,人才培养基本上处于“重单一型人才培养、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误区,很难有所突破。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知识面就比较狭窄,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其社会适应能力也相对比较差。面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通过专业领域范围内高校及校企之间的合作,以“游学制”平台为契机,实现不同院校之间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以学分互认为基础,推动实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这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完全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宗旨。 
  2“游学制”对于加速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促进作用 
  “游学制”是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两部重要文件的精神和要领为主要依据,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的精神为改革方向,逐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2]。“游学制”对于高职院校探索培养技能型复合人才培养制度,全面快速地提升职校学生综合素质与服务技能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对于逐步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创新和不断丰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都有很大的帮助。 
  3“游学制”是综合交通运输领域高层次人才战略发展需要 
  以交通运输发达的江苏省为例,我国城市建设逐步向以综合交通大通道和大枢纽为重点的综合立体式交通运输系统进行升级和发展,逐步向着“贯通沿海、衔接长三角、辐射中西部”的国际化现代化的立体式综合交通系统快速发展和升级。立体式综合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带动了交通物流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同时也对物流专业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时代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驾驭现代化立体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及物流产业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适应大交通战略需要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尤为紧迫。因此,通过游学制的教学形式,实施“游学制”人才培养是当前适应复合型人才需求和促进人才培养战略创新发展的需要。
 二、现代“游学制”的基本内涵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实施条件探讨目前,我国“游学制”教育一般是通过学分互认、学生互派的校际间学生轮流游学的模式,联合培养某一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参与“游学制”创新教学的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一定阶段的轮流游学实践过程,能够受到系统的教育和思维拓展,实现从入门到入行的三梯度能力提升。“游学制”教学模式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这种合作模式并不适用于大一新生,而是建议安排在高职教育的二、三年级,即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这样通过前三个学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全面学习和掌握之后,再进行游学交流,更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以南京市三所交通类高职院校的“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本专科采用“3+2”分段培养模式,其中前3年在高职院校接受高职阶段的专科教育,后2年在本科院校接受普通本科阶段的教育。“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条件: 
  1“游学制”院校自身都要拥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师资条件、实验及实践条件 
  首先,良好的办学基础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游学制”作为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允许存在滥竽充数等问题或弊病,因此参与“游学制”试点的院校必须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基于传统教学成果,以及现有生源的层次,综合比对,挖掘有潜力、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其次,高职院校的师资条件对于“游学制”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建设必须严格按照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目标选拔和招聘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高职院校应迅速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学队伍。再次,就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规模、条件,这是游学教学的重要硬件基础,比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该校自身的实训室基本上涵盖了综合物流、多式联运、现代仓储、连锁经营、国际贸易、航运管理、集运管理等七大领域,且拥有配套的先进试验系统及物流领域的先进设备。通过与南京林业大学的强强联合,促进开发了“游学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游学制”院校要寻找适宜的对接学校 
  参与“游学制”创新教学合作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及地域优势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对接本科院校,比如南京三所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共同选择了南京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为本科对接学校。一则这三所院校均隶属于南京市,且均为交通运输类院校,各自具有优势特色物流专业学科;二则对接学校也位于南京市,这种位置优势十分有利于对接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加之交通运输专业为一类本科专业,其社会声誉较好,也完全适应南京及周边地区人才需求。这些条件都为南京林业大学与南京三所交通类高职院校的本专科分段培养提供了可能性。 
  3“游学制”计划要有明确的本专科人才对接标准和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之间进行“游学制”人才对接培养合作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要明确“游學制”学员选拔标准,其次要制定严格的人才考核评价标准。上述双方合作单位均要明确界定自身的人才培养任务,比如:前期主要由高职院校负责对参与交流的学生进行全面的理论基础教学;本专科分段人才培养阶段,本科院校承担着专业理论研究、分析及专业技能提升的任务。前者主要定位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门人才,后者则主要定位于高端管理岗位专门人才。 
  三、现代“游学制”的创新模式探讨及推广分析思考1现代“游学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管理机制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职院校试点实施的“游学制”合作教学模式为我国高职院校现代“游学制”创新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3]。该培养模式实现了不同特色专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兼收并蓄,促进了精品课程、优秀教师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互补与共享等。参与“游学制”教学实践的学生,最终能够综合掌握三种主流交通运输方式下的物流知识和技能,因此大幅度提高了该批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我国物流院校毕业生在国际物流产业中的就业竞争力,因此也必然会进一步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在国际物流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在“游学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管理机制对人才培养模式有序运行的重要支撑作用。现代化的“游学制”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以高校联合成立的领导小组为最高管理机构,下设“游学制”项目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实施现代“游学制“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协调解决现代“游学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教学方面,则以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专业带头人等组建“游学制”项目工作组,具体组织实施本校现代“游学制”项目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质量监控等工作。 
  2现代“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分析 
  现代“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要得以推广,必须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规章制度、拓宽合作范围等方面着手。其一,高职院校必须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此来调整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此,笔者建议相关高校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集思广益,收集关于现代“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适合本校特色专业的现代化“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其二,高校要进一步优化游学流程,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游学制”教学管理机制。针对访学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断完善游学教育的相关制度和体制。其三,以学分互认为抓手,拓宽合作范围和层次。现代“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核心标准就是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因此,我们在总结现代“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等措施建立高校之间柔性化的跨校修课、学分互认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稳定化、常规化,为进一步促进和提高“游学制”创新办学的水平打好基础。 
  结束语 
  总之,现代“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教育部提倡的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一种大胆尝试,这种教育探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阅历和视野,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跨地域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又能够较好地提升其创业就业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基本素质。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教育环境下的“游学制”是现代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林旺.浅析春秋战国时期游学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J].农业考古,2010(2):381—383+406. 
  [2]夏燕兰.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 
  [3]杨传民.高职院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探析——基于闽台产业对接的视角[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上一篇: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模式分析 下一篇:辽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操作模式研究
  • 新常态下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人才培养
  • PPP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助力
  • 基于设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 “双主体”校企合作下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
  • 如何有效实施真实应用驱动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 高职辅导员工作中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模式探析
  •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 “微”党建 高校基层党建新模式
  • 基于CDIO模式的《数字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实
  •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浅谈互联网虚假促销、让利模式—从微商角度出
  • 核心期刊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
  • 论文发表参考: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