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职业倦怠
【Abstract】 By means of the combination of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job burnou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in foreign countries.It is found that the job burnout of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s more common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burnout To moderate,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mild to moderate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dehumanization and a 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ou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burnout
正文:摘自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10期,知网收录。
一、引言职业倦怠(JobBurnout)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并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1],成为目前职业倦怠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模型:(1)情感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极度疲劳,丧失工作热情,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和核心维度;(2)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冷漠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工作敷衍了事,厌倦和逃避社交活动,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3)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对自我意义与价值评价消极,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下降,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职业倦怠是一种对工作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恶性循环因素。诸多研究表明,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青年教师是高校外语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是高校外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3]。Maslach研究发现,职业倦怠易发生在教师生涯早期[4],即青年教师比中老年教师更易感到倦怠。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年”界定在35岁以下(含35岁)。这意味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均为80后“独生代教师”。特殊的成长背景使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有个性、爱创新等优势,同时也存在重自我、轻奉献、责任感不强等不足,更易滋生倦怠。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对我国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较少。关注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职业现状,对提升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整体素质,推动外语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以广西八所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为调查对象,整群随机抽样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6份,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243份,有效率88%;对18人进行了访谈。样本主要分布情况为:(1)学校类型:本科145人(59.7%),高职高专98人(40.3%);(2)性别:男71人(29.2%),女172人(70.8%);(3)年龄:30岁以下107人(44%),31-35岁136人(56%);(4)教龄:5年以下116人(47.7%),6年以上127人(52.3%);(5)婚姻状况:未婚86人(35.4%),已婚及其他157人(64.6%);(6)学历:本科67人(27.6%),研究生176人(72.4%);(7)职称:初级65人(26.8%),中级151人(62.1%),高级27人(11.1%);(8)课程性质:外语专业(英语及其他语种)94人(38.7%),大学、高职高专英语149人(61.3%);(9)周工作量:8课时以下31人(12.8%),9-15课时173人(71.2%),16课时以上39人(16%)。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主要工具为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表,考察可能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9个因素。第二部分为职业倦怠量表,采用职业倦怠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马勒诗职业倦怠量表”教育版(MBI-ES),含三个分量表,22个题项,采用Linkert7级评分。高职业倦怠反映在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分量表得分高,个人成就感分量表得分低;低职业倦怠则反映在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分量表得分低,个人成就感分量表得分高[5]。量表分值等级划分如表1所示。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22.0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具体分析技术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均值和标准差为指标描述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现状。243名受试者中,176人有职业倦怠问题,测出率72.4%,这说明本次调查高校的青年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将表2中三个维度均值与表1比对发现,总体职业倦怠水平为中度。其中,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水平为轻中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水平为高度且远远超出临界值。访谈发现,青年教师个人成就感程度严重偏低主要是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造成的。一方面,青年教师处于学术最底层,投入大量精力做科研,但由于职称或学历偏低,很难申请到高级别课题,合作成果署名往往只能居于后位,职称评定时认可度低。另一方面,广西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青年教师尤其是低职称教师收入偏低。虽然高校工资改革提高了教师待遇,但相对于物价和房价的高速上涨,教师低收入的状况并未得到实质改观。这种投入与回报的不平衡使青年教师成就感大幅度降低。
(二)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多因素差异分析
1.学校类型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学校类型在情感衰竭维度上差异显著(sig=0.018<0.05),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情感衰竭程度高于本科院校教师。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工作重心往往放在招生和就业上,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总体英语水平较低,英语教学进行困难,教师工作积极性减低[6],导致教师情感衰竭程度较高。
2.性别
性别在情感衰竭维度差异显著(sig=0.012<0.05),女性教师情感衰竭程度高于男性教师。这主要是由女性的职业角色与传统家庭角色的冲突造成的。学校在工作安排和要求上对男女教师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对女教师降低标准。为了兼顾家庭和事业,女教师不得不在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间艰难地转换。大多数女性教师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家务劳动。为了有更多时间投入家庭,难免要牺牲个人专业发展要求以满足为人妻母的传统观念要求[7]。
3.年龄和教龄
分析样本发现,年龄和教龄基本成正比,这两个因素在三个维度上的差异也显示出一致性。首先,两者均在情感衰竭维度有显著差异(sig值分别为0.036和0.048,p<0.05),31岁以上教师和6年以上教龄教师情感衰竭程度分别高于30岁以下教师和5年以下教龄教师。其次,在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维度上,前两者也分别略高于后两者(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这应与前两者处于向高级职称晋升以及成家和生儿育女的关键时期,肩负着教学、科研与生活多重压力有关。
4.婚姻状况
婚姻状况在情绪衰竭维度有非常显著的差异(sig=0.008<0.01)。工作和生活压力使很多已婚教师身心疲惫,情感衰竭程度明显高于未婚教师。分析发现,女性已婚教师数量是男性的2.7倍,此结果与上文性别在情感衰竭维度上的差异一致。
5.学历
学历在三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但本科学历教师的总体倦怠程度略高于研究生学历教师。本科学历教师主要集中在高职高专院校,脱产攻读研究生学位或进修等职业发展机会相对较少,导致知识结构单一和枯竭、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加重倦怠程度。
6.职称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职称在情感衰竭维度差异显著(sig=0.041<0.05),中级职称教师情感衰竭程度高于初、高级职称教师。职称评定是最令青年教师头疼的难题。科研能力是考量高校教师的重要标准。职称评定对科研情况、论文发表等都有明确指标。随着高校人才引进层次的不断提高,职称评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8]。62.1%受试者是中级职称,面临的职称晋升压力远远大于初、高级职称教师。不少教师由于科研成果达不到要求或竞争过于激烈,无法晋升高级职称,甚至有些已达到晋升条件的教师连续两三年遭遇失败,失落和焦急感导致心理压力过重。
7.课程性质
课程性质在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两个维度有显著差异(sig值分别为0.026和0.039,p<0.05),大学英语和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去人性化程度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程度高于外语专业教师。大学/高职高专英语是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数量庞大,通常采用大班教学,维持课堂纪律和开展课堂活动难度大,使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都大打折扣。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缺乏,进步不明显。因此,教师很难在教学中获得成就感,对学生的热情和关心也逐渐淡化。
8.工作量
工作量的考察主要涉及周课时量和校内兼职两方面。兼职包括了双肩挑,兼任教学、科研秘书或班主任,指导学生竞赛、项目和毕业设计等。由于兼职涉及的因素较多且具有不定性,部分学校对兼职给予的课时量减免政策也不尽相同,难以量化比对,因此仅对周课时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周课时量在三个维度上并无显著差异。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对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倦怠现象较为普遍,总体达到中度水平,表现出轻中度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高度缺乏。
(2)学校类型、性别、职称、婚姻状况、年龄和教龄等六个因素均在情绪衰竭维度有显著差异。课程性质在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维度差异显著。学历和工作量在三个维度无显著差异。
(3)引发倦怠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80后“独生代”教师本身的原因,如责任感不够强、适应和调节能力欠缺等;二是高校体制的原因,如行政干预过多、评价体系不合理、激励机制不足、应试教育压力过大等;三是社会竞争加剧、节奏加快等大环境因素;四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师薪酬较低、职业发展机会较少等。
(4)倦怠问题在大多数受试的高校都未得到重视。虽有部分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效果甚微。
职业倦怠不仅影响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高校外语教育工作,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影响国家和区域的国际化发展。解决这一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努力来实现。首先,青年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升心理素质,培养抗压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其次,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从评价体系和薪酬体系改革、心理干预等方面采取措施帮助教师减缓职业倦怠,疏导心理压力,激发职业热情,提高工作实效。再次,政府应加大投入,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和支持。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在广西八所高校调研,样本量偏小,且具有一定的民族和地域特殊性。今后的研究应扩大样本范围和数量,以便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职业状况。
[参考文献]
[1]Maslach,C.&Jackson,S.E.TheMeasurementofExperiencedBurnout[J].JournalofOccupationalBehaviour,1981,(2):99-113.
[2]刘萍.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2014,(6):68-71.
[3]刘娜.地方高校外语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137-140.
[4]MaslaehC.&ShaufeliWB,LeiterM.P.JobBurnout[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1(1).
[5]Maslach,C.&Jackson,S.E.Maslach.BurnoutInventoryManu-al(3nded.)[M].PaloAlto,CA:ConsultingPsychologistPress,1996.
[6]刘瑜.重庆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2,(10):1119-1201.
[7]李雪营.女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0-113.
[8]中国新闻网.南京一高校调查:教师压力大评职称“最头疼”[EB/OL].(2011-05-25).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1/05-25/3064178.shtml. 上一篇:文化翻译观视阈下杨本与霍本《红楼梦》中药方剂的英译得失 下一篇:微课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商洛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