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文化翻译观;红楼梦;中药方剂
【Abstract】 Susan Bassnett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in the 1990s and pointed out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the conversion of two languages but also the transmission of intercultural information. The two translated versions of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hot discuss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lasted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s of various kinds of prescriptions an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nvolved in the book is also a hot spot for readers.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Yang Ben and Huobi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he title, how to transmit the Chinese culture more accurately and realize the cultural blending between author, translator and reader?
【Key words】cultural translation concept;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正文:摘自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10期,知网收录。
巴斯奈特(1990)即提出文化翻译观的内容包括: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的传递;翻译的主旨是文化交流;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操作对象。[1]《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只产生两个英文全译本,分别是霍克斯(DavidHawks&JohnMinford)和杨宪益和戴乃迭(YangHsien-yi&GladysYang)译本。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二者翻译版本进行比较,普遍认为霍氏版本“简洁,朴实,以归化为主”,杨氏版本“典雅,庄重,以异化为主”。[2]对这两个版本的文化翻译研究亦涉足甚广,内容从传统服饰到精致饮食,从诗词歌赋到茶茗美酒,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整部书中,提及的中药方剂多达45个,中药125种。中药方剂名称除成分,功效等有关还与中国的历史、哲学、习俗、宗教等密切相关。翻译时既要考虑中医的独特性,还要注意译名是否为源语读者所接受。书中令读者耳熟能详的有宝钗祛火的良药“冷香丸”,黛玉常年服用的“人参养荣丸”,治疗宝玉痴病的“祛邪守灵丹”等,体现了中药名称其文简,其理奥,其义深的特点。如何讲这些具有文化色彩的中医方剂,名称用英语传达出来,是译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可卿的药方———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红楼梦》第十回讲到秦可卿过了中秋便断了月事,又不是怀孕,家人便找了一个叫张友士的神医看病开方。霍译本将方剂中的“益气”翻译成“improvethebreath”,[3]对“气”的理解为“呼吸”,目的语读者会认为可卿心脏不好,故而气短;而杨氏翻译为“im-provetherespiration”,[4]“respiration”是西医术语,与呼吸道疾病相关,也会令读者误解为可卿也许患有哮喘等疾病。然而“气”一字在中医里却大有来头。“天地之气”从哲学角度出发;“芳草之气”指药性;“疝气”“痰气”指代症候;而可卿药方中的“气”则明显指代腹脏等器官功能的“气血”;因此“breath”“respira-tion”的译法都不准确。对中医中屡次提及的“气”,《黄帝内经》译者李照国先生直接音译为“Qi”,[5]书后再加注解指明到底指代的是哪种“气”;较好的体现了中医英语的简洁性与统一性,又保留了源语文化;而另一位《内经》译者罗希文则将“腹脏之气”中的“气”译为“vitalenergy”,[6]很好的概括了“气”的概念。笔者认为此处的“益气”不妨译为“improvethefunctionalactivityofvitalenergy”,以避免目的语读者对病症的误解。此药方中的药材包括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归身、淮山药、真阿胶、炙甘草等十几种中药。这些中药名称霍氏大多采用了英文直译的方法。“淮山药”的译法还被增译为“HuaiqingYam”,显示出产地;“真阿胶”被增译为“DongEass’sglue”显示出“驴胶”的本意。而杨氏版本中“白术”尚能被英文直译为“Atrac-tylis”,然而“归身”却被译为拉丁文的“Araliaedulis”以至于不符合中医药英语的统一性,看上去较为混乱。然而这并不是译者的错,而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杨宪益先生翻译《红楼梦》乃是建国后响应国家号召,与妻子翻译效率极高,手边参考资料有限。而《本草纲目》的译者罗希文先生近几年对中药材的翻译重新规范,即拼音-拉丁文-英文相结合,例如甘草翻译为Gancao(radixGlycyrrhizae;LiquoriceRoot)[7]这样既保留了中药的文化性,又使目的语读者可以按本溯源,用拉丁文、英文等查询字典,找到其药性。
二、宝钗的药方———冷香丸
第七回宝钗与周瑞家的闲话,说从娘胎里带来一股热毒,只有“海上方”可治。“海上方”有据可循,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曾遣人赴海上求不死仙方,故称仙方为海上方。霍氏将其翻译为“prescriptionhandeddownfromtheImmortalsoftheIslands.”读起来令读者感到一股仙气,觉得中国海上的确有仙岛,仙岛上人们会长生不老,另外也体现了中医的一种宗教意味。可以看出,霍氏虽自称“中文从来就不好”,但对这些中国掌故还是熟悉异常。而杨氏将“海上方”译为“exoticprescriptionfromacrosstheseas”采取的是直译的方法,读之会令读者产生一些误解,觉得这个药方是从国外传进中国的,此处翻译霍氏略胜一筹。二位译者将冷香丸均译为“ColdFrangrancePills”,采用了直译的方式,而纵览上下文,冷香丸所治的病实际上是一种胎毒,霍氏将胎毒译为“congeni-taltendencytooverheatedness”。使用“cold”治疗“overheatedness”符合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与哲学性,因为中医理论中的“六气”就是指代“wind,cold,heat,dampness,drynessandfire”翻译较好的实现了上下文呼应,有很强逻辑性与文化性;而杨氏对“胎毒”的翻译为“cholerichumourI’dbroughtfromthewomb”,其中“cholerichumour”是西医专用术语,意为“多胆汁质”,多胆汁采用“ColdFrangrancepills”来进行治疗,与中医文化背道而驰,同时也不符合文化翻译观的理论。
三、黛玉的药方
第二十八回王夫人与宝玉讨论黛玉的药方,谈话间涉及诸多药方名称,包括“人参养荣丸”“八珍益母丸”“左归丸”“右归丸”“天王补心丹”等,表面上是讨论药方,实则影射黛玉脆弱多病的身体状况。在对中药文化的理解上,霍氏显然是花了一番功夫进行调研,“左归丸”与“右归丸”均出自明代医家张介宾编纂的《景岳全书》,因此被译为“Zhang’sDextrals”与“Zhang’sSinistrals”,这种增译法打开了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想进一步弄清楚这两种中药方剂的功效与来历,具有很强的文化效果。相形之下,杨氏译本将“左归丸”“右归丸”翻译成了“leftrestorative”与“rightrestorative”,虽强调了此药方对人体的修复功能,却失去了文化本真。而“人参养荣丸”和“天王补心丹”被译为“Gin-sengTonicPills”与“Deva-kingCardiacElixirPills”。“Ginseng”本意指代西洋参,跟中国古代所用的产于东北或朝鲜的人参不同,但“养荣”在中药方剂中指代将养五脏六腑的气血,“tonic”泛指滋补作用的,用在这里较为恰当。“Deva”在英文中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泛指精神或自然之外的生命,“天王”被译为“Deva-King”,被蒙上了一些神的色彩,让读者对此药的功效有诸多想象,较为恰当的反映了这两个药方的文化意味。此外,“八珍益母丸”被霍氏和杨氏分别翻译为“EightGemMotherwortPills”与“eight-treasure-le-onuruspills”。霍氏这种直译方法虽中规中矩,但未能体现此方的文化含义。“八珍”是指以益母草为主要成分的八种药材,并非“eightgems”八种宝石。这个药方主调气血、月经等,这种译法明显有失译者水准。如能够采用音译法“BazhenYimuPills”再对此药的出处、成分、功效加以注解,更能提高读者的期望值与想象空间,实现文化翻译对等。
四、宝玉的药方
第五十七回讲到紫鹃为了试探宝玉对黛玉的情感哄骗说黛玉要回苏州去,结果宝玉当真,形如疯魔。贾母见状,找了两剂药叫做驱邪守灵丹和开窍通神散等上方秘制药按方饮服。这两剂安神补脑的药方可以“驱邪守灵”“开窍通神”,还特别注明是上方秘制,较为形象的传达出古代中药名称的神秘色彩。霍氏在此处采用了意译的方式,解释这两种药是“pillsandpowdersassovereignspecificsincasesofmentaldisor-der”,即“高级官员患精神疾病时所用的药丸或药粉”。有些不伦不类的感觉,让人觉得宝玉是个随时可能发病的癫狂少年。也没有译出原文“驱邪”,“守灵”等文化含义。此前,霍氏翻译黛玉的药方“天王补心丹”时还使用“Deva-king”较为忠实的反映了原文的文化色彩,或许是因为这两种药不如左归丸,右归丸等有据可循,因此译者仅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确实有类似功效的药方却无从考察,这种前后不甚统一的翻译方式反映了在译者所处的年代,对中药名称并没有翻译范式。而笔者认为,不管《红楼梦》中药品名称是否可考,都应该在体现药品功能的同时,保留原文的文化含义,加快源语文本空白的具体化。
四、结语
《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医药文化底蕴如此浓厚,实在是中华文化乃至中医药文化的骄傲。从译文中可见杨氏与霍氏由于视野与知识结构的差异,从而对中药方剂名称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译文,对于药方及名称的翻译虽竭尽全力,但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文化缺省现象。就这个意义而言,中医药文化翻译的却是开放性、多角度、多声部的跨文化交际传播。因此,在翻译《红楼梦》中这些中药名称及药方的过程中,如何努力做到既顺应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又保持源语的文化色彩,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ConstructingCulture-EssaysonLiterary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
[2]胡献国,胡爱萍,孙志海.看红楼说中医[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3]CaoXueqin.TheStoryofStone[M].trans.Hawkes,Min-ford.London:PenguinClassics,1973.
[4]CaoXueqin.ADreamofRedMansions,VolumeI[M].trans.YangHsien-Yi,GladysYang.Beijing:ForeignLanguagePress,1994.
[5]李照国.黄帝内经:素问(汉英对照)[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6]黄帝内经(英文版)[M].罗希文,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7]李时珍.本草纲目(英文版)[M].罗希文,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上一篇:多元文化语境下美国华裔文学流变研究 下一篇: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