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老舍;《茶馆》;底层人民;生活局面
【Abstract】Lao She, as a famous writer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our country, has published many books in his entire life. He is most famous for his play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Tea House”. The thre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Tea House” have reflected the wave of modern China. The political changes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turbulent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most vivid depiction of the people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d the three main types of people in the “Teahouse”, including ordinary people, The tragic destiny and the type of tiger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life conditions of the bottom-level people, such as the tragic end-result in the dark ages, the plight of the turbulent times,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life under helpless circumstances.
【Keywords】 Lao She; Tea House; bottom-level people; living situation
正文:摘自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1期,知网收录。
《茶馆》是建国后最伟大的话剧作品,自1958年在人艺剧场公演以后,获得了极大的反响,短短数十年间,在人艺公演了数百次,且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除了和《茶馆》以三幕剧的形式浓缩了中国近代发展历程的独特取材以外,和老舍先生高超的文学笔法,尤其是人物描写笔法也有着很大的关联。《茶馆》仅三万余字,却塑造了数十个有名有姓、性格各异、命运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茶馆》的人物群像中,既有恶势力的代表(如庞太监),也有进步势力的代表(如秦仲义)。但描写的最多、最为成功的无疑是小人物,或者说是社会底层人物,从茶馆老板王利发,到被贩卖的康顺子,乃至充当恶势力走狗的吴恩子、宋翔子,都是典型代表。老舍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他们的性格特征与生存状态,展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境况。
一、老舍《茶馆》中社会底层人民的类型(一)平凡百姓型
《茶馆》中的社会底层人民虽然三教九流都有涵盖,最为主要的仍然是平凡的老百姓,从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到跑堂的李三,乃至旗人常四爷、松二爷和其他的茶客甲、乙、丙、丁等,都是平凡百姓的代表,他们有着各自的职业,也有着各自的生活处世方式,力图在既有的生活轨道中顽强地生存下去,但时代的变化却远远超出他们所能掌控的范围,最终成为时代的淘汰者。王利发从父亲手上继承了茶馆,为了生存下去,他逢人便带三分笑,“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为的就是生存下去,为此,在不同的时代,他不得不将“莫谈国事”的纸条越写越大,以防惹祸上身,但最终茶馆却也将被人霸占,一生的事业付诸东流。常四爷、松二爷都是旗人,吃着国家的皇粮,尤其是常四爷,为人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大清亡了,自食其力,然而,在动荡的时局中,生活却更加困难。至于松二爷,更是由于自身的好吃懒做、游手好闲,难以承受时代变革,最终活活饿死。
(二)悲惨命运型
在动荡不安、暗无天日的近代中国,底层人民,尤其是农村失地农民以及城市中流离失所者更是如此。《茶馆》在第一幕就向读者展现了悲惨人物的代表康六和康顺子。受天灾人祸、苛捐杂税的影响,“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一家老小甚至一天吃不上一顿粥,康六走投无路,只有贩卖15岁的女儿康顺子。刘麻子作为旧社会说媒拉纤式的人物,本身也是社会底层,作者借他之口说出了“在乡下,五斤白面就换个孩子”的悲惨境遇,甚至不无嘲讽地说:“要不怎么说,就是一条狗也得托生在北京城里嘛!”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既来自于时代环境的不公与压迫,也和人物自身的自甘堕落紧密相关,这也是鲁迅对社会底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原因,书中描绘了一些城市底层堕落者的形象,最为典型的便是江湖相面的唐铁嘴,为讨碗茶喝,低眉顺眼地讨好别人,要帮王利发相面,王利发点破了他悲惨命运的原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当然,个人堕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黑暗时代的必然产物。
(三)为虎作伥型
在老舍的《茶馆》中,作者在描写底层人民、小人物的时候,其实是寄寓了两种不同的情感的,针对前面所言及的平凡百姓型、悲惨命运型的底层人民,作者更多的是同情、理解,同时,针对那些为统治阶级服务,压榨、剥削同为底层人民的人物都给予批判、揭露,此类小人物可以称之为为虎作伥型。除了上文言及的刘麻子以外,宋恩子、吴祥子也是典型代表。[1]在《茶馆》第一幕中,常四爷基于义愤,说了声“大清国要完”,被宋恩子、吴祥子带走,宋恩子说:“他说‘大清国要完’,就是跟谭嗣同一党!”当常四爷表明旗人身份时,吴祥子则接口说到:“旗人当汉奸,罪加一等!锁上他!”甘为晚清腐败朝廷爪牙的嘴脸表露无遗,但对宋、吴这样的人而言,“有奶便是娘”,他们效忠的不是清廷,而是权力和金钱,吴祥子说:“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宋恩子则坦承:“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成为真正自甘堕落、趋炎附势的小人。
二、老舍《茶馆》中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境况的探索
(一)黑暗时代下的悲惨归宿
尽管《茶馆》中塑造了70余个鲜活的人物,不同人物在身份、性格、经历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但最终的归宿却非常相似,皆以悲惨而收尾。除了结局中远方传来的隆隆炮声,象征着北京城即将解放,迎来新的未来,书中的每一个小人物都以悲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刘麻子为人贪婪,向庞太监要200两银子来买乡下丫头,许给康六的银钱只有10两,而这样狡诈贪婪的小人物,在黑暗的社会中也难以左右逢源,最后稀里糊涂地被当作逃兵给抓了起来,砍了头。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各路王公贵族、军阀总长尚且朝不保夕,底层人民的生活自然也是每况愈下,作者以茶馆一隅之地,选取了晚清、民初以及抗战后三个节点中茶馆所发生的种种事情,悲惨的氛围在最终收尾中达到了高潮。辛苦一世维持父亲留下来的茶馆的王利发、为人正直自食其力的旗人常四爷、创办实业却功亏一篑的秦仲义,在茶馆中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各人看似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却最终都走向了相同的境遇。[2]
(二)动荡时代中的愁苦境遇
近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动荡不安,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从辛亥革命到洪宪帝制,从奉直之战到兴师北伐,统治者之间的斗争层出不穷,用李三的话说:“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在这种情形下,底层百姓的日子自然不会安生,茶馆就如同九斤老太的名言,“一代不如一代”。在晚清,茶馆还能安生,各路人马还能在茶馆中喝茶议事,到了民国,茶馆反而纷纷倒闭,举步维艰。“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且为了生存,茶馆也不得不稍加改革,将后部改为公寓。抗战结束后,本该安定的社会却在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下更加混乱,茶馆也有被人侵占之虞,王利发高呼:“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常四爷悲喊:“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3]
(三)无奈境遇下的处世态度
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身居高位者往往也身不由己,遑论处于底层社会中的人民。面对时局的变化动荡,尽管《茶馆》中贴出了“莫谈国事”的口号,但人们依然在议论纷纷,从议论戊戌政变到议论国民政府,不一而足。在当时的情景下,大多数的底层人民,如贩卖女儿的康六以及经营茶馆的王利发,都希望“苟全性命于乱世”,最大的愿望就是活下去,在力所能及的情形下,保护好家人。他们逆来顺受,反抗意识薄弱,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常态。当然,有忍受者自然也就有反抗者乃至力图变革者,底层人物中此类人士也为数不少。常四爷与松二爷同为旗人,常四爷有一腔热血,爱大清,更爱中国,义和团起事的时候跟着义和团打过洋人,这是底层人民的反抗逻辑。秦仲义作为民族资本家,介于底层人民与达官贵人之间,曾经能够跟庞公公这样的旧势力代表搭得上话,后来却被没收了厂子,彻底沦为底层,他也力图以办实业来救国。[4]
三、结语
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便进入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此起彼伏,从1898-1949年,短短的50年间经历了晚清、北洋、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朝代”,中间还夹杂着袁世凯的复辟、日军侵华等重大政治事件。老舍在《茶馆》中没有从上层变动出发,而是借助茶馆这一方天地,侧面展现了纷争变乱中的中国近代历程,尤其是借助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惨与困境,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孙延荣,陈宁宁.一曲小人物的悲歌———老舍《茶馆》再解读[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6-118.
[2]温文华.一曲悲歌的艺术之魂———论老舍《茶馆》的悲剧性[J].魅力中国,2014,(21):87.
[3]王季路.探讨老舍《茶馆》中的人物特点及艺术特色[J].文艺生活,2014,(6):13.
[4]刘丽新.小舞台、大社会———谈老舍的《茶馆》[J].活力,2004,(6):59. 上一篇:近代以来“诗言志”研究综述 下一篇:宋人《诗经》著述序跋的史料价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