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试论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重构


2018-04-16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张爽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在就业上面临巨大的压力,对口的应聘单位门槛比较高,很多学生无论在学历还是能力上都达不到要求。这迫使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上做出改变,本文以“古代文学”课程的重构为例,来探讨传统文学类课程,如何适应“应用型”专业培养的需要、如何为日后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积累经验。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重构;应用型
  【Abstract】Chinese undergraduates graduated fro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re faced with tremendous pressure on their employment, and the threshold of applicants for their counterparts is relatively high, and many students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in terms of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or ability. In order to make changes in teaching conten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cient Literature” course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raditional literature courses, how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majors, and how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 for future Chinese student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Keywords】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major; ancient literature; curriculum re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正文:摘自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1期,知网收录。

  当下,很多大学生面临工作越来越难找的境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更是在就业方面存在着巨大压力,对口的应聘单位门槛比较高,很多学生无论在学历还是能力上都达不到要求。这种现象迫使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上尝试做出改变,本文以“古代文学”课程的重构为例,来探讨传统文学类课程如何适应“应用型”专业培养的需要、如何为日后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积累经验。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在世界范围内从事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具有优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汉文化产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卓越汉语国际传播人才。”[1]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目前,各大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等,但大多数课程授课方式还是比较单调,也有一些课程脱离实际应用,大多数教师仍旧照本宣科地传授着传统的系统理论知识,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不强。“古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但目前很多高校的状态是课时少、任务重、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灌输吸引不了学生兴趣,也使他们领略不到文学的美好,课程就匆匆结束。所以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重新编写对外汉语古代文学教材和改变教学形式也是重中之重。本文尝试重构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实用与创新型”专业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古代文学”课程的重构
  (一)文学的推广与普及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还是要以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为载体与基础,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整个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即清晰明了文学体裁、作品思想、创作主体、文学思潮、艺术表现手法、文学流派、文学语言变化、文学传播媒介、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文学演进历程的外部与内部因素、文学俗与雅的变化、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文学的革新与复古、各种文体的交融与渗透、文学的道与文的转变等等,另一方面,从具体的经典作品出发,给学生留课外阅读与预习任务,课上以重点点拨为主,而且要求熟读背诵经典篇目,这样才能熟记于心、活学活用,活化在未来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当中。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程选用的教材一般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与朱东润主编的《历代文学作品选》。前者分四卷,从文学本位观念出发,将文学置于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之下,就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翔实地论述与考证。后者分三编六册,撷取了历代文人的优秀作品,并进行了相关的注释与鉴赏。这些都为我们进行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扎实、可靠的基础。
  (二)文化的浸染与启迪
  传统文化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从心底对此有深深的敬畏感,并宣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所以在解读作品时,可适当融入一些音乐舞蹈、孝道礼仪、饮食、休闲、山水、节日、建筑等文化。解读鉴赏《蒹葭》等《诗经》篇目时,除了指出它的思想内容外,还要渗入一些古代音乐文化方面的知识。这类诗一方面韵律整齐,有很强的节奏感,很富有音乐性。另一方面,众所周知,《风》《雅》《颂》三类的划分标准更多体现在音乐的特色区别上,在诗歌讲解中融入一些地方音乐文化,在“诗乐舞”相结合的时代,诗歌最原始的形态是配乐舞而唱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吟唱,回归诗歌最原本的状态。再如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领军人物,他寄情于山水与音乐,在介绍嵇康及他的作品时,可以融入《晋书·广陵散》的故事。不同材料,对于《广陵散》的记载与解读并不相同。死前嵇康无所畏惧,唯叹惜:“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2]将嵇康与《广陵散》这样的故事穿插进课堂后,既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也很好地把古典音乐故事加了进去。当讲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可把中国书法文化融入进去。讲到王维的山水诗歌时,把绘画文化融入进去。在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体会山水文化的美好,王勃《滕王阁序》描绘了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地、人、物有机成为一个无限性的整体设计思维,呈现的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这种和谐整体之美、古代建筑意境之美,以及这种建筑文化的理念,可融到课堂教学中。另外,亭子也是园林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饮食文化必不可少。《红楼梦》的美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特色鲜明,能够反映出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
  如:“干虾二百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干菜一车……外门下孝敬哥儿姐儿顽意:活鹿两对,活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3]从这些食材用料上可以看出,贾府日常生活饮食的丰富。这对于我们无论研究《红楼梦》,还是研究饮食文化,都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也引起了国外很多人的关注。当讲到唐代韩翃《寒食》时,可以加入一些传统节日文化,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除了寒食节外,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现在很多学生对一些传统的丰富多彩的节日了解不多,课堂上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加在解读作品中,让学生重新认识与传播传统节日文化。
  (三)审美的熏陶与培养
  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并能够通过美的视角传递美感,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国文学的美以及中国雅文学与俗文学之美,特别是中国人心的真善美。赵翼曾说,同读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擅其妙。唐代黄巢《不第后赋菊》《菊花》与元稹的《菊花》,同是写菊花,作家笔下寄托的感情不同,意境也就不同,不同的菊花精神之美就表达了出来。再如汉高祖《大风歌》和项羽《垓下歌》,这是胜利者的赞歌和失败英雄之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描述出刘邦作为一代帝王,霸气之像和对百姓的爱戴;项羽虽然垓下兵败,自刎乌江,但在后代很多人看来,因其人性的光辉以及真实的美,使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悲剧的英雄。杨万里《舟过安仁》,作者写舟过安仁时偶遇两小童,怪生无雨都张伞,原来不是遮头是使风。孩童的调皮、聪明与灵活,让杨万里对这两小童无比的喜爱,无邪与浪漫是每个人心中都应该保存的纯真之美。白居易《问刘十九》,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围绕着红泥小火炉,举着新醅酒,望着窗外那欲飘的雪花,怎么不想起远方的朋友,那样温暖难忘的友情画面。透过这一首首诗歌,我们从中感受到以诗歌为代表的雅文学韵律和意境之美。近人郑振铎编有《中国俗文学史》包括:民歌、变文、弹词、鼓词、宝卷、讲唱文学、民间传说等等。我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如上古文献中记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4]它概括性描写了原始时代狩猎劳动的全过程。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其中《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被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讲唱文学一般是用散文的形式讲故事,以唱词的形式歌唱,讲唱结合,两者互相补充,从而构成一种新的文学体式。弹词则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用琵琶与三弦伴奏的另一种说唱文学形式,清代最为盛行。鼓词一般指以鼓、板击节说唱的曲艺艺术形式。它们都属于俗文学样式,历史十分悠久。而且,它们都能不受传统观念和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自由自在地表达人们的真实情感,这是许多所谓高雅的艺术形式和文人所无法达到的高度。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这些俗文学,如戏曲、刺绣、乐器琵琶、二胡、大鼓、唢呐等中华传统文化才艺展示必不可少。
  (四)“应用性”理念的融入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和担当: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使命,在对外教学和交流中传承下去。让全世界了解中国过去的辉煌、现在的蓬勃、未来的美好。一个民族的自信首先应该是传统的自信和文化的永久不衰。除了在教学中融入文学、文化、审美的因素外,“应用型”理念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比较重要。这样的教学理念会使这个专业及学生的发展更具有应用型和操作性,更脚踏实地而不至于脱离实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主要是国内外教授汉语或进行文化交流等一些相关工作,培养对口人才,与一些公司、学校联合办学,建立实训基地,把学生分派到不同的基地,进行实地训练。不仅锻炼了能力,而且了解不同就业需求,了解这样的文学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培养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都过硬的人才。真正的文化是文而化之,把文化转化成实际的力量。这样的知识才更有价值和意义。学生应该学好自己的语言文字与历史文化知识,未来输出的人才首先自身本领要过硬、掌握丰富的知识、具备良好平和的心态、能轻松自如地应对、能用双语教学。对外国人教授汉语,如何能通俗易懂展示自我、展示中国文学与文化,让外国人了解领悟中国的美好,作为信使,必须尽微薄之力促进国际间的友好。这些都要求在教学中,把应用性的教育理念融入进去,否则,就培养不出专业素养很强的应用型人才。
  三、结语

  在国际大背景下,汉语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在各大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还处于初期发展及探索阶段,多元化、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如何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进行教学内容的革新,培养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是目前很多高校最大的挑战。前景是美好的,道路艰巨而曲折,为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好地发展,需要更多的同仁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

 

  [参考文献]
[1]肖晓珍.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5).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上一篇:“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文学形象比较研究 下一篇:中日儿童文学中的小魔女形象对比———以《小魔女蓝小鱼》和《魔
相关文章推荐

  • 高校教育管理协同机制基本要素和对策
  • “乔哈里窗”视域下高校学生宿舍共同愿景构建
  • 儿童母语习得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 浅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工匠精神”的融
  •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情境研究
  • 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特点要求
  •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
  • 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党建问题与对策思考
  • 新时代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探析
  • 高校大学生消费权益保护的再研究
  •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 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 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