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新生代农民工有何新诉求


2018-04-09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陈双泉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转移,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新生代农民工在参与城市建设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发展诉求。我们应关注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能力,使其有更多获得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城镇化  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当父辈们渐渐退出城市舞台时,新生代农民工陆续涌入大大小小的城市,在高楼大厦之间寻找自己的梦想。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游离在城市边缘的庞大群体,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有一道他们难以跨越的鸿沟,徘徊在“留不下的城市”和“回不去的乡村”之间。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农民是城镇化的能动性主体,其内在的动力机制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新生代农民工在享受城市建设成果的同时,也遇到资源共享、社会保障、人文关怀等方面缺失的问题,造成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快速融入城市的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城市梦”

不同于老一辈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往往有着比父辈更宏大而执着的梦想:在城市扎根,成为这个城市的新居民。

新生代农民工是当下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岗位中,在他们流入城市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出现了明显缩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则显著增加。新生代农民工掌握着一定的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促进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他们大量涌入城市,在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填补了城市产业结构的空白。

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在城市中工作、生活,逐渐适应了城市的节奏,亲身感受着城市生活的便捷化带给他们的便利,对城市化进程充满憧憬,渴望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新生代农民工享受着城市文明,渴望被城市接纳。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依然面临着一些难题,相关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得到如城市居民般的保障,由此也衍生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旦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便有可能转变成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因此需要我们提高重视,并着力加以破解。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发展诉求

未来在哪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第一代农民工群体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有着显著的差异。对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来自农村,归宿也在农村。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他们向往城市,却难以迅速融入城市,得到城市的接纳;虽然家乡在农村,但他们却对农村日益疏远。对他们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和不一样的命运。在寻梦城市的过程中,他们也产生了更多的诉求。

对生活品质和尊严的诉求。不同于父辈,土地和农村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并不具备特殊意义,相反,他们对城市生活更有天然的亲切感。如果说父辈们在城市只是为了生存,那么新生代农民工则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和尊严。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已与第一代农民工大相径庭,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大于对农村的认同,在他们心里已经感到了乡村与城市的落差,使他们在生活品质和尊严的问题上产生了困惑。

对权益维护及发展机会的诉求。20世纪80年代,民工潮开始出现,对于老一辈农民工而言,其外出就业的目的相对单纯——赚钱,因而他们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也相对较低,一些农民工甚至认为,只要能够按时足额领到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和职业健康等其他劳动权益可有可无。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就业背景、家庭环境和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为他们外出就业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他们对劳动权益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注重工作单位的福利政策,而且其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因而在就业选择时,他们一方面对“硬件”——工资有一定的诉求,另一方面更重视“软件”——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企业声望乃至发展机会等。

对融入城市生活的诉求。虽然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较强的融入城市的意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半城市化”状态却时常显现,这主要表现为他们对自己身份的怀疑和不确定。即便他们的职业身份已经属于标准的产业工人,可以进入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自由寻找工作,但他们获得的回报却始终难以担负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成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使得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产生一种“过客”和“住客”的矛盾心理。

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能力

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不仅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还要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政府部门要更好地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提供求职招聘服务,制定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各地可以从多个层面加大补贴力度,根据不同职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作为短期的应急措施,各地可直接把培训作为福利,为存在“技能荒”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作为长期的策略,则可通过政策引导,实施技能精准培训工程,从而基本消除新生代农民工无技能上岗的现象。同时,政府还应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尝试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教育、住房租房、户籍制度改革、子女随迁及教育等方面的新机制和新方法,帮助农民工群体快速融入城市。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城镇化建设。户籍问题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大瓶颈,2018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继续落实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人口在城市举家落户。”这为我们解决农民工落户城市问题,尤其是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指明了方向。各地应积极、稳妥地创新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于在中小城市、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创业的农民工,应降低或取消准入门槛;在稳定就业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增加居住证发放量;将教育、技术资格、工龄、社保缴纳年限等方面作为重要参考,优先考虑将农民工劳模、农民工高级技能人才、农民工人大代表等农民工优秀分子转变为城市居民。

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各地可建设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中心,低成本或免费对其开放。同时,还应加强城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改善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此外,为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各地可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必要及时的心理疏导,解决其实际难处,真正让他们融入城市、受到尊重。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他们满怀热情、充满希望,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关注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努力在物质和精神上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①《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2018年3月9日。

②陆玉林、张羽:《改革开放以来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③刘哲丰:《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状况剖析》,《文教资料》,2009年第1期。


上一篇:“互联网+”催生智慧互助养老新模式 下一篇:新时代如何更好塑造健康社会心态
相关文章推荐

  • 农民工退出宅基地的意愿、诉求及引导建议
  • 网络文化对公民道德有何影响
  • 守望乡土:主流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研究
  • 全面深化改革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有何影响
  • 美国高校高端智库建设有何成功经验
  • 马克思公平观有何理论特质
  •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政策机制研究
  • 社会资本视角下进城农民工社会流动与转化学习
  • 扩大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设计
  • 农民工社会地位变迁影响因素及成因解析
  • 当前农民工医疗状况分析 —基于2013年流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