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延安时期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共生关系研究


2018-04-08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石晓霞

【摘要】延安时期,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动共生:面临共同的时代语境,肩负共同的时代使命,具有共同的发展特征,在交融与重构中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延安文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在重构中实现繁荣;延安文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路径。

【关键词】延安文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互动共生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延安时期的文化和文艺无疑是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文艺路径。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指的是从1935年10月19日到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时间。延安时期文艺主要指“延安文艺”,因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而得名,时间所指与“延安时期”一致,地域概念主要指陕甘宁边区的文艺。中国共产党通过文艺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现为互动共生关系:面临共同的时代语境,肩负共同的时代使命,具有共同的发展特征,在交融与重构中共同发展。

延安时期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共生使命:文化认同

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动共生的基础是面临共同的时代语境,主要包括抗日战争和整风运动两个方面,抗日战争是核心语境,整风运动是具体语境。梳理20世纪前50年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思想嬗变脉络,建立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使命,也是中国政治道路选择、文化构建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延安文艺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这一使命中,都坚守实践品格,顺应时代诉求,共同为抗战救国服务,为新中国的成立发挥了文化认同作用。

“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全面抗战的时代局势,有助于党的文艺工作者自觉、主动地践行文艺统一战线的要求,与工农群众结合,为抗战服务,延安文艺相应体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延安时期,尤其是在毛泽东《讲话》发表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追求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政治理想,而是随着民族革命的胜利和新政权的建立,逐渐成为一种实践。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延安文艺不仅注重发挥启蒙作用,更承载着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重任,发挥着重要的文化认同作用。

延安时期,抗战使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民族解放和文化复兴提出了要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是延安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也为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提供了机遇。各类知识分子奔赴延安,延安文化界的力量大为增强。但是,并不是所有知识分子都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他们甚至对党的文化理论、相关政策都不甚了解,这就需要对其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增强其文化认同感。

延安时期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共同特征:现代性、大众性和民族性

现代性特征。延安文艺和马克思主义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作为共同旨归,是两者现代性特征的鲜明体现。延安文艺是五四时期文学现代性的深化和延续,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精髓,也借鉴了西方艺术风格,表现为兼具现代艺术风格和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综合形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如已故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著名学者黄曼君老先生所指出的,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和所领导的文艺实践,“直接或间接反映和体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主题,因而必然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具有适应国情的独创的现代意识”。延安时期塑造了大批的文艺经典,《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暴风骤雨》等典范文本成为现代文化发展的标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建立新的意识形态而服务,为现代化民族国家建立了一套新的现代性话语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有着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大众性特征。大众化品格是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追求,两者以人民大众为切入点,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有效对接和主体关联。在延安时期,中国文化由传统模式向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转变,文化大众化是其发展趋势和本质特点,也是延安文艺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文艺进行整合的方式,构建新的意识形态话语,形成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文艺大众化提供了发展方向,并获得成功实践。毛泽东特别强调文化的大众性,指出,新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民族性特征。民族性在文化发展中发挥着旗帜引领作用。文艺的民族化与文艺的大众化紧密相关,大众化必然促成民族化,民族化必须以大众化为基点,两者相辅相成。延安文艺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点上,对民族主体性的高扬,是民族文艺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毛泽东《讲话》发表以后,文艺界产生的很多佳作都体现了文艺的民族化和大众化双重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过程中,其与中国革命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延安时期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共生结果:交融重构

马克思主义指导延安文艺贯彻工农兵方向,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获得大发展大繁荣。延安文艺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是其文化路径。这一过程促成了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契合交融与重构,是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动共生的结果。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讲话》具有党建理论与文艺理论的双重意义,对党的各方面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随着《讲话》精神和座谈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文学、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崭新的景象。在延安除了掀起了大众化的秧歌运动以外,还陆续出现了许多深受群众喜爱的好节目、好作品,如伟大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大型歌剧《白毛女》、民歌体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等,党八股的文风逐步得以克服,马克思主义文风开始形成,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同时,由于延安时期大多数革命群众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以文艺方式作为实现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共产党指导文艺工作者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与丰富多彩的文艺实践相结合,采用工农兵能够欣赏的歌咏、戏曲、书画、秧歌等通俗的、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创造性地开展文艺宣传,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启蒙教育,使不同文化层次的干部和群众都能够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和途径。延安文艺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形态,以无产阶级的文化氛围来熏陶广大民众,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适应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精神状态,为延安政权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保障。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以马思主义为指导,而文艺又是马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因此,探讨延安时期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对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路径、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工业大学副教授)

【注:本文系天津工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研究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建构策略研究——阿尔都塞视域下的中国经验及其当代启示”(项目编号:TJPUSK201703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上一篇:有关明清家族制的是是非非 下一篇: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相关文章推荐

  • 北大荒精神在农垦改革时期的重要意义
  • 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研究
  • 我国《合同法》第122条之评析
  • 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 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推进课程思政的途径研究
  • 浅谈新时期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研究
  • 新时期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政治生态论析
  • 新时期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之路研究
  •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浅析
  • 让精准扶贫搭上信息化的快车
  • 马克思特利尔时期著作研究的四个主要议题辨析
  • 战后诗评范式重建的努力—论《文艺复兴》的新
  • 纯净信仰,坚守自我——丁玲“左”转再思考
  • 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