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生相成


2018-03-06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 左柏州

【摘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对我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在继承的同时,也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生相成关系时,应正确看待两者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丰富文化内涵,使其具备中国元素和特点,从而更加符合我国当代发展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  相生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193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命题,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生相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弘扬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辅相生

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生时,应正确看待两者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丰富文化内涵,使其具备中国元素和特点,更加符合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问题,避免出现片面主义、形式主义的情况,要采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指导我国的实践,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路线,缓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避免出现照搬主义。同时,还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马克思主义中去,使其观点、理论等更符合大众的需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党和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进行结合,指导人们进行实践。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马克思主义当中,可以使其具备中国特色。除此之外,应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明确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只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生的现实障碍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时代发展视野下,其“精华”和“糟粕”并存,有时很难进行区分。在此背景下,很容易将马克思主义与糟粕文化进行相生,从而难以体现其实效性。因此,需要人们理性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将其与时代精神和现代价值观进行结合,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以实现二者之间的相生。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正在面临社会转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有许多工作要做。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产生了怀疑,片面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已不具备指导作用,应完全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生造成了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速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为西方文化思想的渗透提供了便利,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离开马克思主义谈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正确看待我国的国情,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谈马克思主义,对其发展和创新会造成影响。因此,人们要正确看待各类文化或思想,积极吸取有益的文化,自觉抵制糟粕文化,不断加快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生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生的机遇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就相当于大众文化的集合体,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的的日常生活、实践等而形成的大众文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生时,应坚持大众化路径,以获得更好的群众基础。一是要贯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认识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大众文化是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文化、意识、经验,并促使人们通过实践来改变客观世界。因此,坚持人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障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指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当广大群众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便能形成革命力量,从而夺取革命胜利。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生,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实践进行结合,拉近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便于群众理解和吸收马克思主义。二是不断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在此背景下,西方文化思想的渗透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冲击。而中国传统文化具备时代性、包容性的特点,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自觉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不断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使马克思主义面向民族、面向世界,不断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而强化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坚持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有利于人们更加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便于进行互动融合。其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观念,讲究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孔子主张中庸,要求人们“克己”,善待自然、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仁”“义”等思想。而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二者有很多共通之处,将其进行相生,有利于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以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法治、富强、文明、和谐等价值目标。但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来审视问题,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符。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变,党和国家的发展应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主。要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化社会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以实现马克义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

营造良好的相生环境。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在继承的同时,也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遭遇“瓶颈”,这主要是由于宣传、教育不到位等原因,使得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受到了影响,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应转变传统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方式,将民族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中,促使受教育者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也应该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将其渗透到各个行业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促使人们利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发展观来进行文化创新,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应加快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生力度,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关注人的需求,从而实现两者深度融合,推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

(作者为贵州理工学院讲师)


上一篇:全面深化改革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有何影响 下一篇:唐代社会缘何推崇契约观念
相关文章推荐

  • 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策略研究
  • 案例教学法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中的
  • 做坚定有为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几点思考—基于一
  •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 关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文献简述
  • 浅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当代价值
  •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
  •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路径研究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 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研究
  • 从习近平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
  • 浅谈中国古代“礼法合一,无为并蓄”的法律思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
  • 中国人物画教学创作中的速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