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借助大众化传播这一桥梁,才能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并科学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遇到的现实困境,采取针对性的破解之策,将有利于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传播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及方法,对群众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观点,让广大群众掌握认知改造世界的方法,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依靠传播这一媒介,不仅扩大了群众辐射面,也有助于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丰富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助于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局面。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点是实践性,人民群众不仅是认知的主体,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从这一层面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面向大众,并和群众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然而,广大人民群众要持续发挥作用,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支撑,只有掌握了理论,才能渐渐变成自觉行动。用传播学方法推广马克思主义,要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相衔接。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与时俱进,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既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需要,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契合。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持续丰富及发展,就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善用传播方法,马克思主义更易被群众认可与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有助于加强党的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党,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力保障,而全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为切入点,这是巩固并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突出时代感、冲击力,需要与时俱进,提高传播水平,推动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此外,全面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让马克思主义普及到各个阶层,有利于深化政治认同,夯实团结奋斗的思想之基,形成磅礴的力量,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问题
信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与聚合。伴随新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传播功能的持续增强,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建构了综合性的信息网络。计算机通信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的融合,使得信息内容更为碎片化,人人都能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社会信息进入新媒介传播,导致传统媒介的市场占有份额日渐萎缩,话语的权威性、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而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又使信息量、信息传播路径持续增加,不同传媒之间的整合不得不面对新的社会语境。在信息化社会实现大众化传播,要适应信息内容碎片化趋势,建立多渠道互斥传播链条,适应自主化、大众化的新趋势,将多种不同传播路径相叠加,在尊重受众选择途径个性化趋势的前提下,突出分众传播效果。
话语体系的转化与接受。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具有西方文化背景,从本质上来看,其是以西方学说的身份逐渐融入我国历史与文化的。所以,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隶属于西方文化,而中国人要去理解、实践马克思主义,应置身于中国文化。因此,要让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广泛传播,就必须实现话语体系的转化,结合中国人的语言、思维以及实际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本土性转化,使其在文本、思维习惯以及表达方式等多方面更富有中国特色,使话语体系符合大众接受心理。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也就是与我国本土文化相融合,这样才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创新策略
加强信息传播内容聚合。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碎片化环境,必须正确审视碎片化环境之后的社会价值。实际上,碎片化传播的出现,使单一性传播个体及价值得到了彰显,权威和普通百姓的地位从心理层面实现了平等。借助新的传播媒介,大众实现了更多自我满足,而在传统精英社会所构筑的传媒平台上,大众只是追随者。受众的分化,形成了传播群体碎片,这势必需要在传播媒介中关注每一个族群的心理特点及认知特征,把握这一传播特征的人,将生活方式、价值追求以及文化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众多个体聚合起来。此外,充分理解受众碎片化的现实价值,是为了进一步明确传播目标对象群体,使传播资源发挥最大传播效果。面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碎片化环境,受众在心理、群体层次、兴趣等方面发生了新的转变,其接受习惯以及所接触的媒介存在较大差别,并且大众的思维模式也会影响其认知与信息接受的习惯。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传播者和接受者作为双向互动主体,在坚持对话、民主与平等基础上,应将意识形态的真理性思想认识融入大众心理,提高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吸引力。
善于寻找大众化话语契合点。首先,突出对话式话语。强调话语的自由平等,让传播者与受众不仅能清晰表达观点,又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全面理解他人意见,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权才能发展成传播者和受众的桥梁,传播者与受众才能进一步消除地位、身份的隔阂,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传播者与受众在开展对话的过程中,传播者不仅要对关注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等进行反思,也要了解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水平,采用协商讨论方式,使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引导其进行自我反思,与传播者形成共识。其次,话语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在现实生活中展开的,传播话语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融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话语与现实生活相贴近,才能与大众实践相一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生活世界中展开,必须与现实生活相吻合。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大众化传播,应从之前只关注政治生活,转向个人、经济与文化生活并重,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并重,尝试从更广层面创建与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个人对话的语境,只有这样,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打造高素质传播人才队伍。全面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需要高素质的传播人才队伍。首先,加强理论队伍建设。要全面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积极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结合社会热点以及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在进行理论阐释时,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围绕群众福祉这一核心,帮助人们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因为源自于生活的理论才能融入人们的心田。其次,加强媒体传播队伍建设。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融入到新媒体中,这样才能为全面做好马克思主义媒体传播工作创造好条件,才能让新媒体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平台。为此,必须建设高质量的媒体传播队伍。一是提高媒体传播队伍的理论素养,掌握并科学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二是媒体传播队伍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知识结构,要掌握语言学、教育学、文学艺术以及管理学等新兴知识,同时既具备新媒体操作能力,也具备网络运营、媒体融合等管理能力。三是建立培训中心。为了更好利用传媒资源做好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要加强新媒体队伍的培训及教育,使媒体传播队伍管理能力、使用新媒体的意识等不断增强,全面认识到新媒体在社会管理中的价值。为此,需要建立新媒体研究及传播队伍,集中专业人力资源,借鉴先进的培训经验等,提高媒体队伍的整体素养。
(作者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历史理论新释:历史方法与历史规律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7XZX006)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李春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困境》,《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上一篇:津巴布韦:“面包篮子”逐渐变空 下一篇:从民生视角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