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马克思就业理论的现实启示


2017-10-23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刘爽 庞立生

【摘要】就业问题一直是我们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内涵丰富,对我国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应加强经济建设,为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

【关键词】就业思想  就业问题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就业思想虽然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失业的必然过程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是,其对于我国缓解就业问题所带来的压力,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就业思想的基本要义

马克思就业思想中包含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劳动力市场配置理论等,这些就业思想的形成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是对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总结。

相对人口过剩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出的相对人口过剩理论认为,失业是资本积累的一个必然结果。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本积累主要是量的积累,但是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资本也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转化。在积累的过程中,其中的可变资本变得越来越少了,而这一可变资本是影响劳动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中,资本家财富累积的过程也是工人失业的过程,他们必然会逐渐变成社会的相对过剩人口。

劳动力市场配置理论。通过马克思理论反观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我们的所有制形式主要的表现是公有制为主体,劳动者和社会生产之间实现了有效地融合,从本质上扭转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劳动工人和社会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指导下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以社会需求为指导的生产和分配,使得社会生产能够平衡劳动者和社会生产资料之间的稳定关系。并且政府部门通过有效、合理的干预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分配,在生产力能够完美配置的情况下避免人员的失业。

我国目前现存的就业问题分析

当前,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政府职能、社会保障、劳动力与企事业单位等方面。

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劳动者的就业状况。第一,我国目前三大经济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失调,第三产业作为最能够吸纳就业的产业发展比较缓慢,经济发展的重心还是在第二产业上,这就出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失业率却在不断提高的现象。第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具有区域不平衡的特点,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大,因此政府必须要调整对一些欠发展地区经济政策的支持,提高区域内的就业人员吸纳能力。

政府职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因而,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自然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就业问题的解决上并没有发挥显著的作用,诸如户籍限制所带来的城乡劳动力流动问题、就业指导乏力、涉及到的就业法规还不够健全等各种问题长期存在。

劳动者自身职业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素质还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不仅存在着劳动者文化水平偏低、劳动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业技能的人员比例偏低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对于很多高等教育院校毕业的学生等劳动群体而言,也存在实践经验不足,对职位的预期和现实差距过大,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等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近年来,我国民众的社会保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各个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也在不断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也都深切地体验到了这种关怀,但是从整体上看还是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以及劳动者的预期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目前存在着大部分企业、单位对于社会保险重视程度不够,也未能为职工缴纳相关费用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劳动保障部门的监管不力。

马克思就业思想对当前就业问题解决思路的指导

马克思指出,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能够避免劳动力配置不合理的情况,因而也就能够有效避免失业问题,从根本上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那么,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针对上述就业问题,马克思就业思想给我们哪些启发呢?从政府角度来说,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问题解决思路呢?

首先,继续提升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为就业奠定基础。马克思就业思想中深刻地阐释了就业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尤其肯定了经济发展对带动就业和增加创业空间的重要作用。社会转型时期,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依然要发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遵循马克思就业思想的指导,通过发展经济来带动内需、促进就业,并将其作为目前我国缓解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第一、第二产业在就业人口的吸纳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在对于就业人口的吸纳上效果明显。同时,积极建设多元化的经济所有制主体,从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一定的支持,加快其发展速度,进而吸纳就业人口。

其次,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马克思就业思想中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并将劳动者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建立一个共享机制,既符合人人共享的发展要求,也能够体现出人们不同的就业需求。在具体做法上,政府应结合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就业制度机制。第一,打破城乡之间的界限,对于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创新,推动劳动力的流通和市场规律之间互相吻合,同时保障这些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享有平等的权益。第二,针对一些城乡就业待遇不平等现象能够制定相应的法规进行管理,避免不公。第三,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平台,落实城乡一体化,为职工就业提供全面指导。第四,对于一些提供招聘信息的中介机构,例如网络招聘平台要给予支持。第五,对于市场形势进行政策性的指导,避免出现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再次,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提高其基本素质。马克思主义就业思想认为,劳动者在整个历史发展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解决其就业问题就必须提高他们的素质,这是有关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同时对我国的教育体制进行创新,提高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科技人才,使其能够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另外,还应针对社会的弱势群体,开展相关职业培训,提高其自身的职业能力,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就业率。通过了解各个企业对所需劳动力的岗位要求来进行有针对性培训。

最后,加强对劳动者的就业保障体系建设。马克思指出,就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除了要依靠生产力外,还应注重生产关系的调整,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就业制度建设。政府通过其公共服务的职能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对失业的困难群体进行帮扶安置,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在法律法规上为劳动者提供援助,用法律手段对企业进行规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对贫困人群,应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维护社会安定。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劳动者能够获得基本的职业发展权益。

总之,在马克思就业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对目前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以分析,政府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国劳动力的就业,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助力经济发展。

(作者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侯鹏:《马克思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经济纵横》,2016年第11期。

②贾恒欣:《马克思劳动就业思想对于当前社会建设有何指导意义》,《人民论坛》,2016年第29期。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当代践行 下一篇: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现实启迪
相关文章推荐

  •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操作模式研究
  • 做坚定有为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 新时代下红军长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探
  •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几点思考—基于一
  • 挑战者号发射失败的灾难性决策的启示
  • 关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文献简述
  • 浅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当代价值
  •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
  • 浅析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互联网+”:让思政理论课活起来
  •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路径研究
  •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的
  • 美国侵权法过失理论初探
  • 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分析和实效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