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转型时期道德失序的理性反思


2017-10-20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董淑范 高庆华

【摘要】任何社会在转型时期都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道德秩序的缺失问题。对此,我们需要内外兼修,走一条市场经济建设与思想道德教育、制度建设紧密连结,科学引导与联动发展有机统一的新路子。

【关键词】社会转型  道德秩序缺失  逻辑进路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序的典型表现

道德秩序在道德信息发生冲突时,通过整合道德认知、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而形成一种价值取向,排除错误的价值导向,从而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传统道德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在新的道德秩序形成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在一些领域中存在道德秩序缺失问题。

经济领域中,市场经济存在一定的负面作用。市场经济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其等价交换和竞争机制已渗透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然而,市场经济有其两面性,其注重物质财富,相对轻视道德价值的建设,市场经济的巨大变革与相对稳定的道德秩序这一终极关怀相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因其不能及时提供一个完善规则,就很容易产生社会诚信缺失和道德伦理丧失等道德问题。

政治领域中,官僚作风仍然存在。在我国,行政工作人员应当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人民的公仆,一心为民。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社会财富的分配状况等导致部分行政人员崇尚权力,在政治上进行“公器私用”、以权力寻租来为某些个人或企业“开道”;在经济上,公然违背国家政策,贪污、挤占或挪用国家公款,甚至用公款行贿;在思想作风上,丧失工作原则,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道德信仰缺失,败坏社会化风气,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社会领域中,社会公德亟待改进。社会公德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应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在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作为社会文明最后一道防线的社会公德,也不免存在一些不和谐音符。如由于公德意识缺乏,在公共环境和公共交往中语言暴力、电话欺诈和诚信缺失等问题在当前的新式媒介中蔓延滋长。

思想文化领域中,利己主义思想仍旧存在。在经济全球化和西方道德观念的冲击下,以及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出现多元化,集体主义信仰出现淡化的趋势。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社会道德信仰追求发生变化,相应的个人利己主义开始浮现,严重冲击着社会道德秩序。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序的成因解析

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冲突是外因。道德秩序是意识形态,附属于经济基础,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价值观冲突是其产生道德缺失的诱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得仅凭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并带有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以无私奉献精神为特点的道德要求,已经难以有效地调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强调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有机结合的新的道德生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秩序还未完善,在个人主体意识和利益驱使下,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就极可能诱发新旧道德秩序的冲突,从而引发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倾向,阻碍道德秩序的完善。

道德信仰教育偏差是内因。道德秩序既是道德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情感体验。道德秩序与道德信仰都是必然的价值形式,道德需要秩序化和信仰化,而道德信仰则赋予道德秩序化以特殊的价值,道德只有信仰化才能对社会道德秩序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当前的道德信仰教育多停留在认知层面,还没有上升到信仰培育的高度,同时道德信仰在教育方法上忽视了情感共鸣,而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又缺乏对人生意义方面的培养和指导,这些都导致社会对道德秩序的认同感不高,社会“围观效应”层出不穷。

主导道德规范不完善是制度原因。当前,一方面,旧的主导道德规范时效性不足,导致道德理论自觉高于社会道德生活,造成道德规范远离生活实际,相应的道德秩序难以有效践行;另一方面,新的主导道德规范尚在完善之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主导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建立,道德规范社会化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使得道德秩序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

破解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序的逻辑进路

道德秩序的建立不是无条件的,它只能在物质需求的满足后才有存在的可能。由此,从本质上看经济基础决定道德秩序,经济的发展为道德信仰提供可靠的伦理资源,繁荣的经济生活为社会提供了秩序性,使道德秩序的有效实行变为现实。经济没有发展,道德不会自动完善,道德秩序不会进步,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道德秩序的成败,而道德秩序服务于经济发展。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仍需以经济建设为重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以便于为重塑道德秩序提供前提和物质基础。

教育是形成人的道德信仰的基础,当前道德信仰教育的偏差和国外文化的冲击是造成我国转型时期道德秩序缺失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将其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倡导民族精神,赋予其时代性意义。一方面,要重视家庭和社会整体教育。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夯实学校德育教育,重视新旧文化、中外文明冲突和融合下德育信仰教化对受教者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重视完善道德信仰教育的内容。改革道德信仰教育的观念和内容,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正确的竞争、公平和金钱观教育,提高人们的免疫力。

我国现阶段的主导道德规范还未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制度体系,这是道德秩序难以完善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该健全道德价值导向制度和法律约束机制,为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社会提供有效的社会价值制度规范,用制度规范来引导人的社会行为,并惩治那些损人利己、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违法行为。一方面,积极推进道德法制化,用法制化手段来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确保道德秩序在现实中更具权威性。另一方面,实行道德规范化,细化道德法律制度,让道德法律制度更具实际操作性。同时,建立道德法律制度监督机制,为道德法制化和规范化实施保驾护航。

政府应充分运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社交软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引导社会舆论,旗帜鲜明地弘扬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为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环境。继续推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以及寻找最美老师等活动,为社会树立道德标杆,用榜样的力量来凝聚社会精神,传播真善美,弘扬社会公平正义,赋予道德秩序成长的厚土,为推动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作者分别为通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通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6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创新理念提升地方高校廉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6】654号)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社会公德培育从何入手 下一篇:新时期农民需要文明道德的滋养
相关文章推荐

  • 北大荒精神在农垦改革时期的重要意义
  • 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方向初探
  • 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研究
  • 我国《合同法》第122条之评析
  • 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
  • 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推进课程思政的途径研究
  • 道德与法律中的安乐死问题探究
  • 浅谈新时期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 论文发表参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述论
  •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研究
  • “心学”的党性修养价值
  • 如何提升农民的生态道德素养
  • 公民网络道德素养如何提升
  • 制度正义:道德效力实现的外在保障
  • 新时期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