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高职的重要内容,各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对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创业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创业学院为载体,从招生体制、教学安排、日常管理等方面对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尝试。对该校创业学院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高职创业教育的改革深化。
关键词: 高职;创业教育; 创业学院;一校两制;实践导向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3-0020-04
随着创业教育地位的提升,各院校在办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创业教育新模式。在创业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该校”或“工商学院”)组建创业学院,并将其设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在创业人才培养上积极尝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业能力,其在校学生与毕业学生的创业意愿率、创业参与率、创业成功率等指标上均处于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一、创业学院的成立与意义
1. 创业学院的成立背景
在2005年前后中国电商发展起步阶段,工商学院一些学生开始尝试电商创业,并在创业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创业学生示范引领下,该校越来越多学生开始从事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创业学生成为学校一个庞大群体。根据2007年的相关数据,当时在校7 000余名学生中,有1 400名左右学生在从事各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创业学生因忙于创业实践,其对该校教学工作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对创业学生管理成为该校需思考的重要内容。为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组织领导,该校于2008年12月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打破专业界限与年级界限,组建了创业学院,协助学生进行创业成果认定、创业课程学分替代等方面工作。
创业学院正式成立后,开始以职能部门形式招收学员班。为挑选合适学生,创业学院当时对入围创业班学生设定了一定门槛,从事实体经营的学生月平均收入须在8 000元以上,从事电商创业的信用等级必须在四颗钻(淘宝店铺获得2 000笔好评)以上。首批30名学生均为正在从事创业活动的在校学生,其所属专业与从事创业活动也不一样。在学员班学生中,既有从事电商创业的,也有运营实体店的。针对入围的学员班学员,创业学院专门开设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工商税务、财务管理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相关课程,以满足学员的创业需求。在教学形式上,创业学院采用开设讲座、学员交流等方式,同时聘请企业家授课,针对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 创业学院成立的意义
在深化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大多面临着两个挑战。一方面,学生的创业实践与专业课程间冲突严重,存在着难以协调的矛盾。创业课程与专业教学相脱离,难以有效培养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创业学生在现有评价模式下,其能力难以有效培养,教育评价标准模糊,其价值导向不明确。创业学院的成立有助于缓解上述问题,创业学院成立之初将自身定位于培养“学生老板”,在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老板”为目标。
为有效整合学校相关资源,协调学校创业工作的开展,创业学院的建设纳入全校性工作,该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以开放包容的创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区别于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校方针对创业学院提出“一校两制”的办学模式,创业学院定位于培养“学生老板”,从招生到教学,再到日常管理,各方面都与普通二级学院存在较大的差异,涉及全校招生、教学、学工等各方面工作。
二、创新招生体制,建立创业学生“进出机制”
根据该校创业教育相关规划,创业学院由创业班与学员班两部分组成。创业班由创业学院自主招生与自主培养,课程设置、学生考核等方面由创业学院全权负责,从新生入学时就明确将创业作为发展方向;学员班由各二级学院设立,与创业学院进行联合培养,创业学院负责其创业成果认定、创业课程学分替代等与创业相关事宜。在实践过程中,灵活的招生制度赋予了学生是否选择创业的权力,赋予学生更多成长空间。
1. 以专业为依托进行“一次招生”,将创业意向强烈学生集中培养
随着校内创业群体的增加,该校创业教育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不少创业意向强烈的高考学生,直接为了创业而报考工商学院。为加强创业教育的统筹管理,该校将创业学院建制成基本的教学单位,配备班主任及其他管理人员,对学生实行统筹管理。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方在学校内部招聘有志于创业指导的教师为创业班主任,还将部分经管、商贸等专业教师纳入创业学院;校方还聘请部分校外创业导师,定期来校作创业交流。
为深化创业教育改革,在成立第二年(2010年9月),创业学院在负责协助各二级学院管理创业学生的同时,还开始以“二级学院”形式,依托与创业较近的相关专业,每学年从录取的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新生中,根据学生个人意愿、班主任面试等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学生进入创业班进行培养,将这类学生直接定位于学生老板。与其他二级学院相比,创业学院的专业方向均为创业方向,即电子商务(创业方向)、市场营销(创业方向)、物流管理(创业方向)、国际贸易(创业方向)。创业班均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招收30名学生,每名学生均要求从事创业相关活动。
创业学院负责创业班学生的培养,同时对创业班学生进行考核。根据相关政策,在大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创业班可有少量学生(具体数目由班主任与学生双向决定,一般控制在5人之内)转出创业班,加入到其他二级学院完成学业。转出分为主动转出与被动转出两种情况:主动转出是指学生本人在创业班学习一學期之后,不适应或不认可创业班的教学模式,主观上想退出创业学院,经学生本人申请,可申请转到其他二级分院(通常是原录取专业或相近专业),这种情况通常会无原则转出;被动转出是指客观上学生创业业绩等不符合创业学院的要求,未获得相应的成长,班主任认为其在创业班不能学到相应知识,个人不能获得成长,创业技能不符合具体要求,其不适宜在创业学院学习发展,而更适合在其他二级学院发展等情况,可申请转出创业学院。针对转出创业学院、回到原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生,学校层面会对该类学生进行学业预警,为其配备专业课指导老师,确保其转出创业班后,能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
2. 依据学生在校的具体情况“二次招生”,确保学生选择合适路径发展
根据该校相关政策,其他二级学院学生在大一上学期末均有机会从所在专业申请转入到创业学院大一创业班,每个创业班转入人数控制在5人之内。
在部分学生转出创业班的同时,其他二级学院有创业意向的大一学生(不分专业),依据相关创业业绩或其他佐证自己创业能力的相关材料,在大一第一学期结束后,也可申请转入创业学院。针对申请转入创业学院的学生,以“双向选择”为原则,其必须经过创业导师团的严格审核,确保有班主任接纳其加入班级,以补充“转出”的学生。创业学院对学生的“转出”与“转入”之间设定一定标准,其主动权由创业班班主任来把握。“二次招生”尊重学生成长自主权,确保创业学生的“进出通道”顺畅,保证“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能有机会进入创业班学习,进入创业班的学生不想创业有退路”。
除创业班外,创业学院还在其他二级学院招收学员班,学员班通常在每学期之初对外招生,由其他二级学院的创业学生组成。学员班招生不分年级、不分专业,主要依据其创业业绩。学员班可申请课程替代,同时,创业学院会根据学员班学生需求,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学员班的课程能抵相应课程学分。截至目前,创业学院共招收了12期学员班,每期学员班从20人到60人不等。创业学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灵活选择创业教育活动的形式。创业活动的项目成果经认定后可以替代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学科成绩,并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学员班修完全校课程后,符合毕业条件,发入学时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
三、教学上体现实践教学导向,创业成果可替代相应课程学分
创业学院以实践教学为导向,定位于创业人才培养,其将创业取得的业绩作为学业的主要考核部分,将创学结合为核心理念,要求学生从事真实的创业活动。为保证创业实践的合法性,学生创业成果可进行相应课程的替代。
1. 以创学结合为核心理念,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实践导向
创业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其能让学生从能力训练、经验积累、社会资源获得等方面获得益处。没有真实的创业实践,很难让学生获得创业能力;学生不参与创业实践,不可能有创业的成功。当前很多院校创业实践局限于模拟,创业模拟活动有其局限性,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实施真正的创业教育,必须让学生从事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随着创业教育地位的提升,很多院校都开设了普适性的创业类课程,但其仍然以理论教学模式为主,其教学模式局限于课程上的理论讲解。
在教学内容上,创业学院注重学生对创业内容的体验,以“创学结合”为创业学院课程开设的核心理念,其在课程设置上以“五五开”为原则,确保学生能有机会进行创业实践。创业实践就是实现学生学业向创业转化的桥梁,要将大学生培养为创业者,必须要通过勤工俭学、创业尝试等实践教学形式[1]。在创业实践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上,创业学院主张在创业实践中发展创业能力。在创学结合的实践中,创业学院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将实践教学提升到重要地位,秉承“先实践后理论,创学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锻炼,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在真实的创业情境中,学生对创业有一个感性认识,消除了对创业的神秘感与畏懼感,增强创业的自我效能感。在积累相当程度实践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这样学习由原来的“要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学”;学习成为一种成了学生自愿的内在行为;学生能积极走进与融入学习;基于实践基础的教学,学生更易主动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2. 充分肯定学生创业行为,鼓励创业成果进行学分替代
在实践导向下,创业学生从事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如何平衡创业与学业间的矛盾成为新问题。一些学生在创业上表现优异,但却因为忙于创业而缺席正常的教学活动。为了让学生创业行为被校方认可,该校提出了学分替代理念。学分替代是指如果创业达到一定标准学生,可采用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获取的创业成果等进行相应课程(思政类课程、体育类课程等除外)的学分替代;一些专业课程申请学分替代被批准后,可予以免修[2]。
不管是创业班还是学员班,创业学院对学生的创业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定期对学生创业进行考核。为深化创业教育改革,创业学院还提出“不分专业与年级,学生的创业业绩可进行课程替代与学分替代,创业学生的课程设置由学生自己来制定”等理念,创业学生还可申请部分课程免修。为使学生创业无后顾之忧,创业学院在创业班教学计划中设置一定量的非课程学分,将学生的创业业绩、创业经验分享等折算为学分,纳入学生综合测评。针对学员班,创业学院则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课程替代。
四、加强创业过程监管,提升创业服务能力
实践教学导向下学生忙于各种创业实践活动,这给创业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确保创业活动的有序开展,创业学院在注重对创业学生创业业绩考核的同时,加强过程监管;积极转变角色,将对学生的创业管理提升到创业服务。
1. 加强对学生创业的过程监管
尽管创业学院以实践为导向,其注重对创业学生创业的结果考核,但“结果导向”并不表示校方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意味着学生创业可脱离于学校视野之外。通过课题组调研获悉,与非创业学生相比,创业学生在外住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财产纠纷等方面存在更多潜在隐患,一些学生假借创业之名,游离于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为规范创业学生的行为,创业学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校方先后制定了十余个相关文件。出台了《关于鼓励与扶持在校学生创业的若干规定(试行)》《在校学生创业认定办法(试行)》等相关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将一些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以课程替代为例,为确保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校方制定了课课程替代的具体实施细则,并在管理中严格执行。第一,申请课程替代的学生,其创业业绩须为本人创业实践所获取,严禁采用非本人创业成果,否则按作弊论处;第二,学生在教学期间须保证从事科技创业、实体运营、网络创业等法律许可范围内相关活动,并接受学校各部门的指导与监督。
2. 积极转变管理角色,为创业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当各高校都在为如何创业管理而苦恼时,创业学院则转变教育理念,将“以创业学生成长”为本,将针对学生的“创业管理”理念提升到“创业服务”理念,努力提升其对创业学生的服务水平。创业学院近年来除了不断完善创业教育相关制度外,还努力吸引校内外资源,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努力扮演好创业孵化器角色。为解决创业学生资金难题,学院设立“短期、无息、公益”的同創基金;同时,引进校外创业贷款,联合金融机构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创业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围绕学生创业的需求,开设相应的创业指导课程,在日常管理上体现服务学生导向,教学与管理均围绕学生创业而进行。传统师资与创业导师间的要求与标准存在较大差异,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部中有62.8%的教师具有创业经历,这些创业导师其专业知识严谨。创业学院鼓励教师从事相关创业活动,以提升教师的创业指导能力,更好地服务学生创业。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创业学院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外,还为其提供企业登记注册、创业政策咨询、创业资金申请、确立企业发展目标、确定产品定位、进行投融资等各类创业服务,为学生在创业上提供全方位指导。创业是个高风险创新行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创业学院扮演的角色就是服务学生发展。
五、结语
基于创业学院模式的创业教育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效,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一方面,创业学院模式激发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教师参与学生创业指导的积极性,提升了高职创业教育的成效。另一方面,创业学院模式在招生、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需进一步深化解决。
[参考文献]
[1]贾少华.创业大学生成长模式探寻——探寻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客观规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121-124.
[2]徐玉成,罗晓芳.课程替代对高职创业教育的启示[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26-31.
[3]严毛新.走向差异:高校创业教育的应有格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48-52.
[4]Fiet J. O.The Theoretical Side of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6) :1-24.
[5]陈德虎,陆秋萍.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研究——基于浙江高校创业学院建设的视角[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6(02):19-24.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师“三个关键能力”提升培养模式实践成效分析
下一篇: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风险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