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高职院校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助推作用


2017-09-30    来源: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张虹

摘 要: 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入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创业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还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需要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给予高度重视,要在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专业课程的更新设置以及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等方面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经济社会转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3-0001-04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创新教育在美、英、法、日等国家起步较早,实践经验丰富,发展至今已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教育体系。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部分高职院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理念等均发生了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2015年,国务院相繼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指导性文件。显而易见,国家已经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如何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如何培养和打造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青年人才队伍,助力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地方区域发展,是高职院校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研究人员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与研究的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同时,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倡导和鼓励社会群众和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新战略的集中体现。这充分说明,在当今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确保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普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探讨,不仅对培养社会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也对深化企业、行业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1.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要求 
  新形势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民参与,齐心协力,充分发挥民众的聪明才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总要求,有效提升国家整体综合实力,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青年大学生要争做新知识、新技术改革和创新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而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更是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才、建设技术创新城市、构建全民创新性社会的现实需要。当前,全国众多地方和领域都处在科学技术改革创新、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关键阶段,而科学技术、人力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其发展的支撑点和决定性因素。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和现代化高科技引领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创新创业素质型、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社会生产实践的有力执行者和践行者。因此 ,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纳入到国家人才培养计划中,实现高等职业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2. 提升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内在动力 
  受社会经济发展、地域分布差异等因素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创办时间比较晚,发展相对缓慢,在办学理念、校园建设、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以致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认知程度不高,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较大,加之近年来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现阶段国家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升级,劳动力供需市场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一些党政机关和大型企业事业单位都在简政放权、减员增效,直接导致了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的减少和短缺。而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普通高校大学生不断涌入社会,不断寻求就业机会和岗位,势必会与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残酷的岗位竞争,而高职院校毕业生无论在学历、能力、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素养等方面都要弱于普通高校学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的困难。因此,高职院校要想解决学校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设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并将其固化、常态化和制度化,使学生牢固树立时时创业、处处创新的市场竞争意识,夯实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基础,为增加社会竞争力、赢得创业就业机会提供源泉和动力。 
  3. 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和水平,促其成长为创业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普通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是大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市场竞争的一个强有力的生存本领和技能。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动手和操作的意识和能力较强,而及时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不仅能充分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内在创造力和创新潜力,而且还能助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工作自信和成功机会。高职院校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即学生不仅要精通掌握大量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深入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和本领,强化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入学伊始,就要加强对其创业观教育,积极克服懒惰怠慢情绪,消除“等靠”思想,并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注重创业创新方法知识和技能手段的学习和积累。另外,要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内各类社团活动,培养挑战自我、勇于开拓进取、不怕困难挫折的大无畏精神,能够及时走出困境和逆境,加强心理素质的磨炼和提升,努力将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成为抵得住风险、抗得住失败、经得起诱惑的创业型人才[1]。
对此,高职院校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抓住关键和重点,加大在大学生创业素质、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力度,从基础知识、实操水平、身心素质、沟通协调等方面加强培养,为助其成为一名优秀的创新创业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和教育主官部门积极推动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加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提升,促进毕业生走入社会大胆创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显著的作用。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相比,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和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个别地方和高职院校还未引起足够重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健全,教育氛围不浓厚 
  因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起步较晚,系统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机制还不成熟、不完善,个别地域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如大多数高职院校是在原来的中专院校(如银行、水利、交通等)升格而来的,多年形成的行业类专业教育更加注重“量身定制”式的单向化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程式化和固定化,易“循规蹈矩”和“墨守成规”,在社会实践中创新意识不强、创业精神不足就显现出来了[2]。笔者经过调研了解到,不少高职院校虽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部门,但一般是由学生处、就业处或机关党委、团委等非教育业务部门来主管,且一些创新创业课程也仅作为参考类或选修课的形式为主,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课时分配权重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造成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畅、脱节平行的问题。 
  2.创新创业教育未与日常专业理论实践教育有机融合 
  笔者经过调研发现:在一些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新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传统的专业理论课程往往出现“各自为战”、“互不干涉”、“互不关联”的平行走路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经济改造的能力,而专业理论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积淀。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简单,系统的理论教材和具有理论素养的专业教师比较缺乏,以致创新创业教育难以构建一个理念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教学体系。 
  三、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夯实创新创业理论根基,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要科学谋划、积极作为,在探索如何科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理论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和有机契合,如何在浓厚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配齐配强专业教师队伍等方面下大力气,做大文章,为培养一批富于开拓精神,勤于投身社会实践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1.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大型育人工程,需要全社会、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做好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科学研究制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运用与培养的转变和“死学”书本到“活用”知识的转变,提升学生参与社会改革创新,积极投身万众创业的能力。一是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技能为出发点,开启“内外兼修”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到学校内部的教学实训基地、校外共建企事业单位、社区再就业示范点等切身体验和实习,促进其创新创业社会经验的积累,提升创业技能,强化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有深厚、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打实基础,还需要“走出去,请进来”,即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让社会上一些成功的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创业代表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二是科学构建切实有效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在日常教学的内容、模式、方式、方法和风格等方面进行完善升级和探讨研究,合理设置好实习课、实训课、实践课、实验课等,并加大这些课程在常规教学课程中的比重。将创业意识的养成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常态化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三是善于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成熟的创业创新教育理念和经验,并结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合理引用和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教育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将实践技能知识和经验与创新创业精神做到“完美对接”[3]。 
  2.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现状,笔者认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和有效开展,既要高度重视专业教育课程的合理化设置,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素养,打牢理论根基,更要加大创新创业课程的比例配置。在日常专业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适时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与职场心理素质的培养等内容融入进去,增加创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等方面知识,并设置和穿插一些关于市场营销、企业运作管理、市场经济政策法规解读、营销技巧和市场规划等方面的选修课或讲座。也可邀请身边的企业成功人士来校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通过成功案例的介绍讲解,使学生对新形势下开展创新创业有直观地认识。其次,积极倡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学中做”,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抓好课内學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双促进、双提高”,培养学生通过了解专业与创业的关系及其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创业观和发展观,从而培养出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的开拓型人才。三是高职院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与驻地成功的公司、企业加强沟通协作配合,找准切入点、立足点和利益共同点,有效实现共利双赢。在此基础上,与校外企业建立长期、友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主动争取企业的支持与帮助,能够实现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课程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到企业实习,模拟当员工、当“老板”的社会实践的转变,既实现了理论知识、创业技能与现实岗位的“无缝对接”,完成了预就业和新技能、新本领提升的目的,同时也为企业招贤纳士、发现和使用人才拓宽了渠道[4]。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因地制宜,与具备长远发展潜力的企业开展共建,达到资源共享,建设创业模拟企业、就业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定期开展创业演练、模拟经营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创新创业的软环境[5]。
 3. 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打造过硬的专业师资队伍 
  从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发展来看,科学、合理地配齐配强专业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入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保障。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想要讲好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除了要有深厚而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外,还必须提升开拓意识和创新创业理念,具备较强的创业就业技术应用能力和扎实的实践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工匠”素养。 
  为此,授课教师要身体力行,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多参与一些共建企业的课外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掌握“社会大学”的第一手资料,在授课时就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用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来生动诠释理论课程,既阐明了最新行业发展趋势,又植入了企业最新的创新创业理念,从而为学生参加实习和创业就业提供了专业的理论指引。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拓宽教师技能培训渠道,倾力打造一个精良过硬的教师团队。一是充分利用好合作共建的公司企业,让一部分青年专业教师到公司企业挂职锻炼,进一步丰富教师社会职场工作经验和阅历,促进理论教学,做到理论和实践、言传和身教的有机统一。高职院校可结合实际,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具备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和企业管理能力且具备一定教师素养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到校授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依托高职院校的实训培训基地,注重专业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的锤炼。紧贴教学管理目标,为专业教师到实训创业基地,到生產和管理服务一线单位实践锻炼提供支持和帮助,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和教学能力[6]。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鼓励和激励教师到公司企业的科研部门工作,参与新项目、新领域的科技设施和创新发展项目的开发与应用,将新科技、新思维的意识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 
  综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时期一种全新的社会教育理念,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和人才培育培养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标。全力打造一支富于开拓进取精神的专业教育人才队伍,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和实践创业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林 聪.双创时代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01):54-58. 
  [2]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76-79. 
  [3]马永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99-103. 
  [4]蒋建强,杜 刚.众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06(1):62-63. 
  [5]张永民,鲁 伟,周 斌.转型与对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与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6(17):32-35. 
  [6]陈英杰.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主体行为的影响[J].高校教育管理,2013(3):115-118.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问题探讨 下一篇:“双创”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与战略选择
相关文章推荐

  •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操作模式研究
  • “双一流”背景下高职院校学习型学生党组织建
  • 新常态下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人才培养
  • 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
  • 浅谈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意外伤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 论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完善与建议
  •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谈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
  • 职业院校档案管理服务职能及有效发挥策略
  • 药品生产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分析
  • 浅谈高职学生提高TOPIK通过率的方法
  • 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 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生活化探析
  •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的必要性
  • “两学一做”背景下高职院校党员队伍建设的问
  • 浅谈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中教学和职业技能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