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网络新闻生产研究的四种理论取向


2017-09-26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王琪

么是新闻学意义上的生产?生产(production)是经过社会化、组织化的转换过程,而使原材料成为一种新的但又具有先定形式的行为或结果。①因此,当我们关注新闻生产的相关议题时就会发现,作为生产主体的新闻记者、作为生产机构的各类媒体、生产新闻的流程、新闻的内容呈现,及其背后的权力制度关系等都在新闻生产研究的范畴之内。众学者对新闻生产机制讨论正酣之时,互联网技术介入了新闻业。

  作为被互联网影响和重塑的重要行业之一,新闻业的整体生态和深层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因此不少学者将目光聚焦到了对网络新闻生产的探索上。从相关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切入研究的路径不尽相同,在这里笔者总结了四种主要的研究理论取向。

  技术取向

  基于技术取向的学者普遍看好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媒介形态变化,并认为互联网为新闻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范·哈克等人是技术取向中典型的乐观主义者,他们认为在网络新闻时代有更多的新闻事实被挖掘,而且能看到不同的故事呈现方式,受众的意见得以整合,那些社会精英群体更易被关注,公众广泛参与到了社会变革中。②而那种业界所渲染的危机感往往来自传统媒体,尤其以报业为主,传统的“受众”不断转变为“用户”进入互联网,与此同时也带走了报业赖以生存的广告商。但从整体来看,新闻业的发展仍然蓬勃。

  然而也有相反的声音,有学者研究发现,网络新闻业在边缘化了传统新闻业之核心专业能力的同时,未能重建新的专业能力模式。③这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新闻业不仅要解决新闻在工具意义和呈现方式上创新的问题,还应该回归新闻业本质,做负责任的信息提供者。

  传播政治经济学取向

  在新闻生产研究中,采用传播政治经济学取向的学者通常把新闻加工的结果和国家结构、经济结构以及新闻机构的经济基础联系起来。④因此学者们在考虑宏观政治经济结构影响的同时,还会考虑新闻机构所有权的影响。

  近几年,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的相关研究体现了这样的共识,即互联网的来临好像使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实际上并没有。互联网技术只是改变了社会运作方式,而其背后的资源和权力分配并未被重构。有实证表明,网络媒体资源的分布体现了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结构性特征。⑤如同传统新闻媒介一般,网络新闻媒介也在强化各种主导集团的“文化霸权”,使得现存的权力和利益分配看起来自然并被认同。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过去控制新闻的力量主要来自于政府权力、商业利益和专业主义,而今网络民意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从整体来看,相对民粹化、非理性、群体极化的网络民意对记者的价值判断和报道立场会产生负面影响。⑥

  文化研究取向

  文化研究学派认为,新闻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在新闻记者所利用的资源中,就有从文化中继承而来的叙事、制图和造句的传统。因此,他们不承认新闻业在本质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网络新闻产品中,新闻仍然是一份需要精巧技能的职业,它的产品超越机械记录与信息传送。⑦网络新闻从业者仍然带着职业信念,而不是把新闻当做一门生意。

  换做从公众的视角出发,有学者认为传统新闻业的未来取决于人民如何看待“传统”。如果“传统”指的是媒介载体,则很有可能被取代。但如果“传统”指的是媒体在组织结构、社会功能和实践方式上的一脉相承和历史延续,那么它就不会消亡,而只会展示“传统”在适应历史演变方面的巨大能量。⑧

  在文化研究学派看来,新闻业作为一个存续几百年的行业,既受周遭的文化环境影响,同时也创造了新闻文化,这种文化在哈贝马斯看来能够构建共同生活观,实现价值整合。同时,文化也在影响着那些带着新闻理想进入这个行业的工作者,这并不是互联网介入就能迅速改变的。

  社会组织的网络取向

  与传统新闻生产研究关注“记者—官员”和“记者—编辑”的社会关系不同,面对网络新闻,研究者们更关注“记者—用户”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在互联网时代变得复杂,用户一方面为记者提供新闻线索和资源,另一方面与记者之间的职业边界变得模糊。

  互联网催生了“公民新闻”的发展,“公民新闻”试图彰显更为透明化的社会过程,同时也挑战着传统新闻业客观性的职业规范,使其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正当性危机。

  回到职业化的记者群体,在网络新闻生产中记者的交往圈不再囿于业内,互联网自身就是巨大的社会网络。例如国外研究表明推特提升了记者话语的多样性,除将推特内容作为新闻线索来源外,推特的网络环境也促进了新的新闻途径——使用@提及来沟通,通过网站上@提及和分享、对话、转发来营造一个更多元化的社区。⑨

  于是,有研究者开始倡导新的新闻专业主义,即网络新闻专业主义。就目前的研究来看,网络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有更高的专业处理能力和信息理解能力,“透明”和“独立”比“客观”更重要,拥有明确、清晰的观点比中立更重要。⑩许多文献表明,国外研究者倡导的网络新闻专业主义鼓励记者脱离机构的控制,并认为未来独立的新闻记者才能保证作为公共物品的职业新闻的生存。

  结  语

  如今网络新闻生产的变化引发了研究者们从不同路径切入进行研究。笔者参考迈克尔·舒德森在《新闻生产社会学》一文中对于新闻生产的研究分类,通过梳理近年来对于网络新闻生产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出四种理论取向,即技术取向、传播政治经济学取向、文化研究取向以及社会组织的网络取向。当然,没有一种研究路径是完美的,但诚如迈克尔·舒德森所说,“至少要有一个比较的切入点,才能避免概念上的混乱”。

  注释:

  ①【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第二版)》[M],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②【荷】范·哈克 【美】米歇尔·帕克斯 【美】曼纽尔·卡斯特:《新闻业的未来:网络新闻》[J],《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1期

  ③李艳红:《重塑专业还是远离专业——从认知维度解析网络新闻业的职业模式》[J],《新闻记者》,2012年第12期

  ④【英】詹姆斯·库兰 【美】米切尔·古尔维奇编,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M],华夏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⑤潘忠党 於红梅:《互联网使用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从使用与评价切入》[J],《新闻大学》,2010年第2期

  ⑥周红丰 吴晓平:《重思新闻业危机:文化的力量——杰佛里·亚历山大教授的文化社会学反思》[J],《新闻记者》,2015年第3期

  ⑦Jeffrey C. Alexander (Editor),Elizabeth Butler Breese (Editor),Maria Transito Lopez Luengo (Editor),The Crisis of Journalism Reconsidered: Democratic Culture,Professional Codes,Digital Fu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6

  ⑧王辰瑶:《什么是新的?——从微博对新闻业之影响谈起》[J],《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8期

  ⑨Claudette G Artwick,News Sourcing and Gender on Twitter,Journalism,vol.15,no.8,2014,pp. 1111 -1127

  ⑩唐杰:《从“品牌”到“贡献”——网络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转向》[J],《青年记者》,2013年7月中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学与传播学系)


上一篇:数据新闻生产传播中的问题及应对 下一篇:方言土语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建构
相关文章推荐

  • 新闻发布助力改革开放:回顾与展望
  • 混合式学习视域下的网络核心课程学习空间研究
  • 网络多元化价值观下如何塑造高中生的国家认同
  • 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 大学生党员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特征及引导策略
  •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基于自媒体网络环境
  • 基于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分析
  • 药品生产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分析
  •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
  • 基于“访问工程师”项目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 P2P网络借贷的经济法监管与规制研究
  • 虚假网络公益众筹的刑法规制
  • 新形势下网络募捐平台的法律规制
  • 论文发表参考:高校网络育人的价值探索与路径
  • 论文发表参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述论
  • 核心期刊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