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外部环境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不良的外部环境则会制约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当前青少年道德社会化面临着家庭教育环境退化、学校德育环境缺失、社会文化环境较差等问题,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成长。所以,应优化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外部环境,培育外部合力,以更好地推进青少年道德社会化。
【关键词】青少年 道德社会化 外部环境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是将外部环境所蕴含的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内化为青少年的自我道德价值的过程。外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外部世界,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精神文化的综合体。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和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推动青少年的道德社会化,不良的外部环境会影响和制约青少年的道德社会化。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文化思潮给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为此,应通过优化外部环境的方式,推进青少年道德社会化。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外部环境制约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主要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完成,因而,可以从家庭教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分析青少年道德社会化问题,探究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外部环境制约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退化。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等,影响青少年的道德社会化进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期,家庭结构、家庭形式等发生了深刻变革,家庭稳定性也遭到较大考验,这些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给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许多家长教育理念存在缺陷,教育方法不合理,或片面重视子女学习成绩,忽视子女道德教育;或过分溺爱子女,对子女百依百顺等;或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以简单粗暴教育子女等,这些都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个性成长,影响了青少年道德社会化。”①
学校德育环境缺失。学校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教育活动的社会机构,它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责任,还承担着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就思想道德教育而言,学校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以公民道德规范为基本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进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但是许多学校以考试成绩、升学率等为价值导向,“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无视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此外,在应试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的管理体制、课程设置、评价制度、教育理念、人际环境、舆论环境、教育内容等都有着明显的功利性倾向,这些给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带来了消极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较差。人是社会性存在物,社会文化会影响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信仰。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能够激励青少年追求真、善、美,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信仰;消极落后的文化环境会传播假、恶、丑,甚至将青少年引入歧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泛滥,诚信缺失、信仰虚无、道德失范等问题屡见不鲜,迷信、凶杀、暴力、色情等低俗文化泛滥,这些给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也阻碍了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顺利进行。”②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家庭美德是调整家庭成员关系、处理家庭问题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开展家庭美德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和谐稳定。因而,应以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为基本准则,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美德教育,为青少年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以更好地推进青少年道德社会化。
其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长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因而,应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活动,向家长介绍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等,以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应通过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司法机构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活动,普及各种家庭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以便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营造良好环境。
优化学校德育环境
首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应试教育理念下,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进行技能训练,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正如陶行知所说,“若拘束太过,则儿童形容枯槁……身体如此,道德上的经验又何尝不然”。因而,在学校德育建设中,应摒弃以考试成绩、升学率等为导向的功利性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德育内容、德育形式、德育实践活动等。
其次,创造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影响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进程。为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图书馆、校园网等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要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守则、道德规范等制度规范,以更好地优化学校的制度环境,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创造有利条件。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在当代社会中,新媒体快速崛起,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微信、微博、QQ、BBS等新型社交平台迅速发展,成为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形式。这些大众传媒和社交平台不仅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掺杂着许多消极、落后、庸俗、堕落的腐朽文化,这给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为此,应加大对大众传媒和社交平台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传播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文化的行为;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通过技术手段控制低俗、庸俗、媚俗文化的泛滥。同时,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用优秀文艺作品占领社会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努力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从整体上优化外部环境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发挥学校在德育环境优化上的主动性。随着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深入,传统家庭结构逐渐解体,社会教育功能日渐凸显,并深刻影响着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因而,学校应将道德教育延伸至校园之外,努力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环境。比如,学校要积极参与社会文明创建活动、道德实践教育、普法宣传等,大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其次,要建立多元化、互动式的德育机制。比如,可以整合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学生家长、社区委员会等德育资源,形成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合力;可以成立家长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等,建立青少年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努力营造“互参互管,互帮互促”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环境。
社会环境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信仰等,改变着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不仅与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能动性等密切相关,还与家庭教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因而,我们要不断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努力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道德社会化环境,以更好地推进青少年道德社会化。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思政部)
【注释】
①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②白志贤、周峰、谭园:《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优化》,《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11期。
上一篇:环保舆情与民意诉求 下一篇:核心价值观传播应在“精准”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