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代际创伤与《人性的污秽》中主人公科尔曼·希尔克的种族身份危机


2017-09-13    来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黄婷婷

摘要:菲利普·罗斯是当今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多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人性的污秽》是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一部,一经出版便受到了读者和学者们的喜爱。代际创伤是创伤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关注的是创伤在几代人之间的影响。本文基于代际创伤理论,解读《人性的污秽》中主人公科尔曼·希尔克的身份危机,为读者更好地理解罗斯的作品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性的污秽》;代际创伤;种族身份危机;
  Philip rot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riters in American literary and world literature, and has nominat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several times. The uncleanness of human nature is one of Ross's "American trilogy", which has been popular with readers and scholars. Intergenerational trauma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rauma theory, and it focuses on the effects of trauma on generation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generational trauma,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identity crisis of the protagonist Coleman hilk in the defilement of human nature, and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Ross's work.
  Key words: "defilement of human nature";Intergenerational trauma;Racial identity crisis;
  分类号:I712.074
  
  《人性的污秽》是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最受关注的一部,小说向我们讲述了科尔曼·希尔克的悲剧故事。科尔曼·希尔克是一位肤色极浅的黑人,小时候的他成绩优异,擅长跑步,被称为东奥兰治“最快的孩子”,同时作为代表进行了学校的毕业演讲。然而,在经历了种族创伤后,他放弃了黑人身份,并利用自己肤色极浅这一特点,构建了新的身份——犹太人。但新的身份并没有带给他美好的生活,且最终导致他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一、种族身份与代际创伤
  关于身份的定义,《剑桥词典》中的解释是:身份是用来描述一个人是谁,也指其特有的、用于和别人进行区分的特征。同时,身份是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个体所拥有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个体的社会性得以完整体现。当谈论到某个人的身份时,他所拥有的职责往往更显得突出,如人们对于教师这一身份的认识是耐心、传道授业解惑等;而对于学生这一身份的认识则是遵守记录、认真学习等。说到身份,不得不提的就是身份的完整性。作为一个突然性事件,创伤会因其自身的特征而影响受创主体的完整性,此时身份危机就出现了,因此,身份危机也可以被看作是创伤的一种症状。由于一些特定的原因,一些群体中的个体会因其创伤经历而出现身份危机。本文关注的科尔曼·希尔克,作为黑人群体中的一员,经受了由其种族身份所引起的创伤,从这一层面上讲,科尔曼的身份危机属于种族身份危机的范畴。“代际创伤”特指家族隐秘的创伤在后代心理空间中的重复表演,造成作为创伤的间接而非直接承受者的后代自我心理的分裂[1]。种族是一个关乎文化层面的概念,马斯兰(Maslan)将其解释为:“一些拥有共同历史经验的人,他们被看成一个民族,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文化和传统。”而种族创伤这一概念,正是指那些因为种族而遭受的创伤经历对受创主体所造成的影响。
  二、来自父亲的代际创伤与科尔曼的身份危机
  自美国建立以来,黑人就在用自己的辛勤为这个国家做贡献,然而,回报他们的并不是尊重,而是种种不公平的待遇,这种不公平不仅体现在文化上,还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种族身份危机和一系列种族创伤相关联,法农曾在他的《黑皮肤,白面具》中说过:“因为我是有色人种,所以我没有权利去追问为什么我比其他人卑微;因为我是有色人种,所以我没有权利去希望白人会对我们的过去有一丝的愧疚;因为我是有色人种,所以我没有权利去寻找方法来除掉我从前的‘主人’的骄傲;因为我是有色人种,所以我没有权利去为我的祖先备受奴役争取赔偿。”法农精准地表达了白人对黑人的压迫,也正面披露了白人对黑人的奴役。
  作为黑人群体中的一员,科尔曼·希尔克的父亲也同样经受过这样的痛苦。小说中提到,科尔曼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大学生,大学毕业之后他选择了当兵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部队退伍回来之后,他遇到了科尔曼的母亲,之后便努力工作,科尔曼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为自己赚得一份好生活。最初,他在一家眼镜店做验光师,但不久后眼镜店倒闭,在那之后,他用了很久的时间才从“眼镜店在大萧条时期倒闭后所经历的各种磨难”[2](P87)中走出来。后来,他去了东奥兰治的一家酒吧工作,但这家酒吧也在不久之后倒闭,他第二次失去了工作。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去餐车当乘务员,并为了生计受尽了各种不公平的待遇,“他知道,他父亲在滨州铁路公司工作,不得不在餐车里忍受侮辱和公司的歧视……他常看见父亲因为工作不顺心,下班后回家尽可能找事做以免发脾气。对那些不顺心的事,如果他想继续干下去,就只能逆来顺受,并忍气吞声地说:‘是,先生。’”。
  此外,科尔曼的父亲经常告诫他:“每当一个白人跟你打交道时,不论他的意图有多善良,他总会以为你存在着智力低下的问题。即使不直接用言词,他也会用面部表情,用语气,以他的不耐烦,甚至相反——以他的忍耐力,以他美妙的人道的表现——跟你说话,仿佛你是个白痴,而倘若你不是,他就会非常惊讶。”[2](P104)科尔曼先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喜欢经典的文学作品,并给他的每个孩子取了与文学史上著名人物一样的名字。他会严格要求孩子们的英语,一旦发现有错误,就会立即纠正他们;他会给孩子高雅的教育,带他们去博物馆、戏剧院,让他们接受艺术的熏陶;他努力使一家人得到了“模范黑人家庭”的称号,对生活心怀希望。然而,他的生活并不顺利,他一直都在社会的底层苦苦挣扎。这些创伤经历对科尔曼·希尔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科尔曼·希尔克一直过着一种压抑的、刻板的生活。前文已经提到,他的父亲为了避免因为火车上那些不开心的经历而发脾气,便不停地忙碌来压抑自己的情绪,在科尔曼·希尔克眼里,他的父亲是一个没有自由的人,这给希尔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一系列的创伤经历还使希尔克的生活充满了规则与局限,这从他对英语几乎偏执的严格要求中可以看出,他知道如果想在一个白人主导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他一定要“小心翼翼”。其次,希尔克先生的创伤症状还表现在他对黑人群体的否定。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不,科尔曼必须急流勇退,如果他为了爱好这项运动而从事拳击的话,他可以练习,但不在纽瓦克男生俱乐部,那个俱乐部在希尔克先生的眼里是专供贫民窟孩子、文盲及将与贫民区或监狱众生结缘的无赖消遣的地方……”对科尔曼的父亲来说,犹太人,即使像分斯特曼博士那样厚颜无耻令人生厌的犹太人,都和印第安哨兵一样,是为外人引路、展示社会可能性、向一个文化的有色人家庭演示成功之道的精明人士。[3](P99)在希尔克的眼里,黑人孩子是粗鲁的、没有文化的、低级的,因此,他用白人的教育方式来教育他的孩子,不让他们和黑人小孩玩,即使花费巨大也要带他们去高雅的地方接受艺术熏陶,这在本质上是希尔克先生对黑人文化的否定。
  在《文化创伤:奴隶制和美国黑人身份的形成》中,埃尔曼曾指出:“奴隶制对于那些直接经历的人来说是一个创伤性的事件。但是对于那些亲眼看到他们的父母在奴隶主手中挣扎的孩子来说,他们父母的创伤对他们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他们长大后。”[3](P2)按照埃尔曼的说法,如果一个孩子亲眼目睹了父母所遭受的创伤,他们心灵深处也会很痛苦,且这种创伤会在他们心里留下永远的阴影,即“代际创伤”。“终于他看清了父亲所必须承受的一切,他也看清了父亲的无助”[2](P17),作为父亲创伤的目击者,科尔曼·希尔克能够感受到父亲的痛苦,尽管父亲并没有直接向他说明。因此,父亲因种族所经受的创伤对科尔曼·希尔克产生了巨大影响。来自父亲的代际创伤对科尔曼·希尔克的最大影响是:因为父亲的缘故他开始质疑自己的身份,特别是种族身份。他开始追问:“为什么黑人要表现得像个白痴?”“我今后是不是也会像父亲那样去生活?”可见,来自父亲的代际创伤让他开始明白“黑人”这一种族身份的特殊性,并且开始有“为什么会这样”等这种对种族身份的困惑,这是科尔曼·希尔克种族身份危机的开始,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三、结语

  作为《人性的污秽》中的主人公,科尔曼·希尔克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创伤之后,选择成为一个犹太人,他的身份危机多种多样,但可以肯定的是,其身份危机的起源是来自父亲的代际创伤。本文立足代际创伤理论,解读了小说主人公科尔曼·希尔克的身份危机,呈现了作者罗斯想要借助作品传达的对当时社会中民族歧视的强烈谴责。

 

  参考文献
[1]黄丽娟,陶家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的黑人代际间创伤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11,(2):100-105.
[2]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上一篇:吴虞荣誉称号的演变:略论打孔家店与打倒孔家店 下一篇:19世纪60年代男女惊悚小说家笔下女性形象的差异
相关文章推荐

  • 终身学习理念下的家庭代际学习研究
  •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是“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