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公共艺术对文化的传承探析——以晋商大院三雕艺术为例


2017-09-12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常冰瑜;牛志远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当代艺术理论问题的专著、文献的方法对晋商大院文化公共艺术的理论及发展在文化传承中的体现加以探讨,针对晋商大院三雕艺术在现代政治民主的大背景下对公共艺术文化价值的体现、推动和制约做出了梳理和分析,研究分析了晋商大院三雕公共艺术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意义以及对建设城市文化的重要性,提出推动晋商大院三雕文化发扬的探索方案。
  关键词:晋商大院;三雕艺术;公共艺术;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art theory monograp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of the theory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art of jin merchants compound culture in discusses the refl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ccording to traders and compound carving art in the modern political democra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mbodiment of the value of public art culture, promoting and restricting the carding and analysis,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latter compound three public art of the meaning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ultu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latter three carving culture develop in the yard of approach.
  Key words: jinshang compound; Three carving art; Public art;
 
  一、晋商大院三雕艺术
  建筑装饰雕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晋商大院的三雕装饰艺术,大多成型在明清时期,这些艺术装饰风格沿袭了中国古建筑一贯的雕刻装饰手法,同时艺术家们又加入了时代产物下的创新。技艺精湛、形象流畅逼真、刻线手法多种多样、精致完美,从各个方面向世人展示了当时作者的艺术造诣和高超的技巧。晋商大院的三雕装饰主要是砖、木、石三种雕刻艺术形式。晋商大院的三雕装饰艺术是民间艺术史上绚丽的一笔。当时雕工技艺的精美绝伦,开创了北方地区在民居建筑上的新格局,是北方民间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1]。晋商大院的三雕装饰艺术作品从诸多文化心理的角度,去构思每一幅图案和造型。通过象征、比拟、借喻等手法,将每一幅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都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而不仅仅是让图案和造型浮于纯装饰的表面。从各种图案和造型背后的故事,反映出了当时的文化价值观和人们美好的精神诉求。才造就了当时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作品的辉煌,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霜雨雪的洗礼,却依旧蕴含了深远的艺术魅力。这些艺术作品更体现出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在物质上的表征,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融合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美好的精神需求的体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晋商大院三雕公共艺术的价值
  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作品作为公共艺术,所展现的除了外在形式美,还有内在文化价值,它们是历史的文化符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形态、科技水平和文化价值观。物质形态只是晋商大院公共艺术作品留在城市中的表象,其映射出的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和文化的渗透、在历史中留下来的足迹和记忆,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主要涵盖了如下几方面内容:
  (一)纳福求吉的美好愿望
  晋商大院的三雕装饰所用的雕刻图案多为吉祥图案,在其实用性价值下,还通过图案的内在寓意表达出了老百姓对纳福求吉的心理需求,耐人寻味。在三雕装饰中,有诸多图案雕刻体现了人们的这些美好愿望:鲤鱼跃龙门、麒麟送子、八仙贺寿、喜鹊登梅、辈辈封侯、五福捧寿、狮子滚绣球等等图案,通过这些有寓意的图案雕刻,映衬出百姓期许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健康长寿、兴旺发达的心理。在雕刻上采用多种表达手法,除了直观的寓意体现,还有诸多借喻的表达:如梅花表高洁美好的事物,是迎春花木的一种,固有红梅报春之说,加之梅花的“梅”与画眉的“眉”同音,画眉的叫声表吉祥,“喜鹊登梅”就代表喜上眉梢;牡丹图案加上雄鸡可表示功名利禄;莲花有清廉的寓意;“鹿鹤”音同“六合”,常表示六合同春,鹿和鹤两种动物在民间又有长寿的象征,加上松树、梧桐等图案做背景,可表达国泰民安之寓意[2]。
  (二)追求审美教化和高尚道德的思想
  晋商大院的三雕装饰还有诸多以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作为素材的图案,既达到了审美效果,又对后辈的道德观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有山西灵石县王家大院的凝瑞居的厢窑,后院儿孙们住的地方,在墙壁上镶嵌了石雕护壁,雕刻内容是“江革行佣供母”,还有“唐氏乳姑奉亲”;屋内床栏的雕刻图案都属于二十四孝的内容,有“王祥卧冰求鲤”“曾参母子连心”“王闻雷泣墓”“郭巨为母埋儿”等等故事题材,这些题材都是教化后代行礼数、记孝道的典型。亦有石雕“四爱图”,表现了四位淡泊名利的文人理想的生活故事,分别是“陶渊明爱菊”“黄山谷爱兰”“林和靖爱梅”“周敦颐爱莲”,教化后辈们要学习这些人物的高洁品格,培养其典雅安逸的性情[2]。
  (三)雅致安逸的精神境界
  晋商大院的主人往往在积累了空前绝后的财富之后,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安逸和清高。在三雕装饰中,也有很多装饰品和雕刻图案反映出了屋主人的内心世界,如文房四宝的装饰图案,还有琴棋书画做点缀,雕刻图案多以梅兰竹菊、策马奔腾、吴牛喘月等题材,显示出清新高雅的文化底蕴[2]。
  三、文化背景对晋商公共艺术的影响与现状
  晋商大院的艺术形式,是城市文化表征的一种,又可以称其为“公众的艺术”,即公共艺术,对地域历史文化的宣传有重要的作用。晋商大院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和历史背景。可以说公共艺术是以环境艺术化为基础,包含了城市规划、建筑、雕塑、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广义的艺术方式。雕刻艺术在晋商的宅院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晋商建筑装饰的主要艺术特色,这与独特的人文社会背景密不可分。明清时期,山西云集了富贾名商,修建彰显身份的宅第是必不可少的。限于当时的封建宅邸等级制度,诸多富而不贵的晋商在不违反法令限制的前提下,精力大部分集中在宅邸内部的修饰上,他们追求华丽精巧,以密集型劳动为代价的“三雕装饰艺术”便应运而生。晋商大院的三雕艺术体现了艺术家的聪明才智和晋商的财富优渥。晋商大院的三雕艺术代表了明清时期晋地区的文化现象,在当代社会也用其特有的气质引导着现代城市的新文化,使人们感受到历史的独特魅力,并影响着社会性的审美,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辉煌的历史已然过去,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文化和科技充斥着人们的眼球,急功近利的发展状态,让现代很多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并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地域的精神核心,而是一味效仿。这种轰轰烈烈的“同质化”现象,忽略了每个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城市形象的“千人一面”,缺乏独特的形象魅力。我国公共艺术建设虽发展迅速,但在制作上缺乏晋商大院时代的“匠心”,设计与制作粗糙低俗。导致了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沦为了没有文化内涵的形式主义,变成了肤浅、浮躁的文化快餐,这从本质上违背了艺术的精神。
  四、结合晋商三雕艺术的未来公共艺术设计方向
  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能让人们透过这些作品本身,感受城市形象的特色。一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不仅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因为漫长、独特的历史文化,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个性。典型而有特色的城市,都有标志着当地历史特色和文化脉络的公共艺术建筑作品,如古希腊神庙、法国凯旋门、纽约自由女神像,还有我国的洛阳龙门石窟等。所有的公共艺术叠加起来,才创造了整体的城市文化形象,如北京古朴庄重的四合院、哈尔滨的俄罗斯风情、苏杭的江南风韵、上海的海派时尚,这些都造就了城市独有的文化符号[3]。城市没有文化,犹如人没有了灵魂,才导致了“千人一面”的城市景观。城市本身涵盖了众多的自然形式和人工形式,这些形式要素构成了城市这个场所。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其中的人工形式,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结合,与其历史文化及地域文化等相呼应,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方能形成连贯的城市风貌,使城市展现出其本身的精神形象,才能产生出相应的城市文化。随着时代背景的改变,未来的公共艺术形式和载体更加多元化,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创作的时候,要注重建设整体的城市公共艺术环境,不能抛弃历史文化,不能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脱节,否则将会丧失城市的个性,城市的文化底蕴也将逐渐消失。

  要更注意传承历史文化底蕴,从岁月的长河中提取审美元素,在新兴的科技和经济背景下,保护历史文化,形成特有的城市文明景观,创造有“性格”的城市,让科技发展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相互融合。从精神上影响大众的价值观,从观念上建立独特的审美情趣,引导大众的生活行为方式。使得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文化活起来,这比起单单只是保护遗迹来说,才是让历史永久保存的更好方式。晋商大院三雕装饰艺术文化是晋中地区城市文化的瑰宝,但是一味地照搬照抄,已经不再符合飞速发展的社会及人们的审美文化需求,将其艺术元素进行提取,结合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融入现代设计的元素,才是晋中地区发扬城市文化的未来设计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金平.山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日]伊东忠太.中国古建筑装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李宝龙,杨淑琴.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文化旅游怎样走好产业集群化之路 下一篇:《王朔文集》中的“连”字句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 中职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策略研究
  • 探索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 从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看“归化”与“异化”翻译
  •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 从习近平用典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
  • 陕南挑花绣传承与发展策略
  • 核心期刊论文: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的形成和意
  • 核心期刊论文:“韩流”效应:韩国影像跨文化
  •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跨文化传播途径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意义研究
  • 和文化: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渊源
  • 贫困地区如何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 乡村振兴中的文化生态建设
  • 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 切勿让传统村落失去文化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