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精准扶贫需凝聚各方合力


2017-09-11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汪 锐

【摘要】治理视域下的精准扶贫就是要充分发挥治理主体各自的优势,拓宽扶贫资金渠道,增加扶贫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利用扶贫资金,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并通过多元扶贫方式,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提高反贫困成效的目标。

【关键字】精准扶贫  治理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治理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管理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称,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使不同的利益群体彼此容纳并且可以实现合作。治理视域下的精准扶贫就是在国家(政府和政党)、市场(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的共同参与下,有效利用扶贫资金,通过多元扶贫方式,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提高反贫困成效目标。深入推进治理理念,从具体情况出发,完善精准扶贫举措的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精准扶贫要充分发挥不同治理主体的各自优势

要赋予基层组织更多自主权利,完善基层党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在大政方针的顺利贯彻落实中,留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充足空间。同时,充分发扬基层群众自治的优越性,尊重贫困群众的生产意愿,注重政策的稳定性,给予贫困群众信心和安全感。对于刚刚脱贫的贫困群众,要留出足够的脱贫缓冲期,要“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解决其后顾之忧。

村干部人员要做好“双重角色”定位,村干部既是国家基层权力代理人,又是农村社区自治的管理者,要充分发挥衔接国家方针政策下达和农民需求上传的作用。强化责任,着重成效,不以自我偏好及自我利益取向进行资源分配。同时要保障村干部扶贫工作成效,引入激励机制,把扶贫工作纳入考核、评优的必要环节,对在精准扶贫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任用,同时对于在扶贫中弄虚作假和项目资金分配使用不当等责任者给予追究和问责。

社会组织要进行更广泛的参与。要发挥中国社会组织优势,各尽其力:科技组织传播技术和知识,慈善组织扶持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类公益组织对于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引导。

同时,贫困人员要做扶贫后期的治理主体。扶贫的目的是“脱贫”,“扶”只是手段。首先,“扶贫”先“扶志”,做自己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后的主人,用新科技和现代化手段参与生产,学习新的种植养殖手段和种植饲养技术。其次,加强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意愿,增加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村民选举、决策,通过正确的利益表达,维护村集体和个人正当权益。再次,留守家庭群体需要改变教育观念、生活观念,加强隔代人之间的亲情沟通和相互协助,减少自身家庭发展的割裂和断层,减弱或阻止扶贫的代际传递效应。

拓宽扶贫资金渠道,增加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实用性

现代金融投资手段多样化,需要扶贫资金、扶贫贷款贴息扶持等政策灵活多样。在不增加财政压力的情况下,丰富金融市场化手段,创新新型信贷模式,为贫困地区人口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丰富金融手段,充实扶贫资金。扶贫工作所需资金,不能只靠中央、省级等上级资金拨款式“输血”,更需要根据新的金融手段来“造血”,如私募债、众筹及公益P2P网贷等形式,这既可以丰富资金的来源渠道,又可以解决扶贫启动资金问题。如为承接扶贫项目的企业发行私募债,政府作为其中的协调者,可以开阔思路、丰富扶贫手段,在不增加财政压力的情况下,运用金融工具等市场化手段实现了产业扶贫的良好效果。再如,建立公益P2P助农平台,借助互联网金融P2P模式,把城市人口的闲散资金和贫困人口的借款需求互相对接,解决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稀缺短缺、贫困户脱贫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提高贫困户专项贷款实效性。以政策为导向,由部分农业发展类银行提供针对贫困户的“无抵押、无担保人、低息”的贫困户专项贷款。可以对贫困村组织开展贫困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向贫困户提供一定额度的3年到5年内免担保免抵押小额贷款,由扶贫资金进行全额贴息,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加强临时求助资金的灵活性和科学性。提高临时求助资金的保障力度,在确保求助资金使用科学规范的前提下,给予贫困人员及时、得力的支持。对于因病返贫的贫困户中,减少因资金缺乏延误治疗的困境,开辟对于贫困户人群临时救助金“绿色通道”。从长远规划上,要借助大数据摸底行政区域内贫困人口患病的人数和病情种类,实行贫困人口大病分类分级治疗,并将贫困人口都纳入重特大疾病求助范围,参照低保对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给予报销。

强化对于扶贫资金的监管,杜绝“乱作为”,督促“不作为”,减少“慢作为”。规范资金使用的程序,公开扶贫项目资金使用信息,强化资金使用的程序和实效性;对于专项资金严格实行专户、专账、专人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对于结余资金在账户上“睡大觉”的问题给予及时提醒、督促、通报,减少此类“不作为、慢作为”行为的出现;对于挪用、截留、虚报扶贫资金的行为,给予严格审计、坚决监督及问责。

优化资源配置,扶贫手段多元化

坚持从实际出发,避免僵化的指令性、数字性行政手段,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减少权力传递的中阻梗,给予市场更多空间,让技术、资金根据市场原则配置到位,优化资源配置,寻求扶贫手段多元多向度发展。

首先,因地制宜采取适合本地发展的资源配置手段。如西北部地区地广人稀,日光照射时间长,鼓励在盐碱地、采空塌陷区、宜林地和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土地发展光伏产业项目,同时对于贫困户给予分散式光伏发电项目资助。在资源开发中,可以适当优先安排贫困村符合环保安全条件的地质勘查、水利、矿产等资源开发项目,并按照一定比例给予村民利润分红。对于已经开发资源的贫困地区,根据市场变化合理调整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政策,争取提高矿产、油、气等资源开发收益地方留成的比例,不与民争利,真正受惠于民。

其次,增加“农超对接”的力度,利用互联网、电商参与扶贫。“农超对接”是由农户和商家签订合作协议,由农户直接向超市及商品供应点供应农副产品的流通方式。“农超对接”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旨在将个体家庭小生产与规模化大市场对接起来,将地域条件的特色转化为农畜产品的优势,为贫困人口增收,并实现商家、农民和消费者共赢。

再次,引入种植保险机制保障农民权益。种植业保险,是指以农作物及林木为保险标的,对在生产或初加工期间中发生约定的灾害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由保险公司设计保险产品,由政府和农民按比例或由政府出资购买,以确保农民在天灾人祸前有保障有退路,增加生产积极性,保障农民权益。

最后,科学规划移民搬迁。对于自然条件恶劣或居住环境恶化,改善成本大、居住条件差的贫困村,要科学规划,实行整体搬迁,对于有土搬迁要配套好基本农田,无土搬迁要支持发展相关产业。同时,在搬迁中引入市场机制,让企业投资过程中一部分安置搬迁,一部分售卖盈利,降低搬迁成本。同时在规划中对移民搬迁成果进行巩固,引导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作者为中共西安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15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治理理论的‘三个陕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编号:2015E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俞可平:《法治与善治》,《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②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③向德平、黄承伟:《中国反贫困发展报告(2015)——市场主体参与扶贫专题》,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上一篇:农民权利保护的特殊性及措施分析 下一篇:社会组织发展需把握的三个重要关系
相关文章推荐

  • 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 高等农业院校人才精准化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就业
  • 团聚青春,凝聚力量
  • 中国梦与中国精神
  • 打好“后扶贫时代”脱贫攻坚战
  • 乡村旅游扶贫何以“更上一层楼”
  • 旅游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
  • 核心期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 有效推进精准扶
  • 高校共青团精准“双创”服务供给举措及成效
  • 以“志智制立体扶贫”解决深度贫困
  • 精准扶贫离不开良法善治
  • 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何以协同并进
  • 让基层党建成为凝聚民心的“强磁场”
  • 扎根社区推动脱贫攻坚
  • 用好公益岗位扶贫这一政策工具
  • 为什么要推进思想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