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为文艺工作注入了底气和灵魂,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已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近些年来,一些综艺节目和影视作品掀起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潮,而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也正在以艺术的形式得以再现。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对民族精神充满崇敬。文化自信正在推进文艺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时代精神 艺术再现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1.009
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文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著作有《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参著)、《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参著)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出系统阐述,尤其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放在一起而成为“四个自信”,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和文艺界探讨研究的热潮。可以说,文化自信为文艺工作注入了底气和灵魂,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已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他们正通过自身的文艺创作,以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吹响振奋民族精神的时代号角,以新的气象揭开了中华民族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的新篇章。
不忘初心,用文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近些年来,用文艺作品弘扬民族精神已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努力下,我国文艺界出现新气象、新面貌,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等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①当然,好的作品只有通过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才能为群众所喜欢,才能真正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每天获得信息的渠道多、信息量大,因此,如何以既好看又有趣的艺术形式吸引群众的关注,就成为文艺创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对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从现有的传播途径来看,除文学作品外,宣传与弘扬传统文化比较快捷方便的方式还有电视、电影作品和互联网。因此,这里就主要从电视节目设置与电影作品创作方面对此作一粗浅的分析。
人文精神的坚守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义务,时下文化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荧屏的“国学热”在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方面发生了重要的作用,一些综艺节目掀起了弘扬中华文化的高潮,在社会上激起了热烈的反响。诸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3年8月2日于央视一套与央视十套播出)、《中国成语大会》(2014年4月18日于央视十套播出)、《中华好诗词》(2013年10月19日于河北卫视播出)、《中国谜语大会》(2014年2月11日于央视一套播出)、《中国诗词大会》(2016年2月12日于央视十套播出)、《中国民歌大会》(2016年10月2日起于央视一套播出)等中国传统文化真人竞技类节目,通过比赛的形式,在观赏性和趣味性的基础上,增加节目的文化含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节目都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汉字、成语、诗词、谜语、民歌等,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从不同角度讲述这些文化背后的历史蕴涵及精神诉求。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在舞美视觉包装上做了不少文章,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具象地灵动起来。每期大会基本都以古诗词朗诵开场,在声光舞美的配合下,别有一番韵味;赛制中的“战船”“射箭”则借鉴了草船借箭的典故,充满了历史文化气息;舞台设计以及后期花字配以卷轴等元素,为整场大会增添了许多美感;邀请国内相关学者作为嘉宾,在遇到诗词中的难点或者典故时,专家便会“说文解字”,或巧妙地把题目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总之,《中国诗词大会》以多媒体手段,将原本有些生冷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元化的方式“热”呈现,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挖掘其深处的精神内涵,引导观众真正感悟中华诗词的精髓、中华文化的魅力。②此类竞技性文化节目通过比赛形式,带领参赛队员和屏幕前的观众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好的传播效果。
除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节目外,许多地方台也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浙江卫视举办的《中华好故事》(2014年首播)跨越时空,以文化回溯的形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容穿梭,以电视荧屏为媒介,构建着“古”与“今”的新型文化衔接关系。故事被分为不同的篇章讲述,从宏观的“爱国励志”“道德礼仪”过渡到“民俗亲情”,由关注家国天下走向关照自身,从细小的文化切口体现出人文之美。北京卫视推出的《传承者》(2015年首播)则为近年来在社会上已渐受冷落的中华文艺遗产传承者保留了一席之地,通过一批身怀绝技的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演示与表演,弘扬与凸显了传统文艺,为推动濒临绝失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承传做出了努力。
除电视综艺节目外,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电影作品,也有意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方面作出探索。如微电影《二十四孝》系列根据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改编还原,将历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以真实性还原再现,呼唤孝德的回归,以古代先贤的孝道故事引发人们对当下人文伦理的深刻反思。《二十四孝》系列的开拍既是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国学精髓作出的贡献,也是源于一种责任,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为下一代的教育伟业留下了可以圈点的经验。电影《百鸟朝凤》从表层看讲的是学吹唢呐的故事,但从深层看,歌颂了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这部充满浓郁地域色彩的作品,将我们的思考带向了对诸如唢呐这样具有中华传统艺术特色的民间艺术存亡的命运上。当全球化已经毫不留情地将任何一个偏远的山村都裹挟在它的世界之内,当代表着最为时髦的西洋乐器与西洋音乐以其有力的节奏和震撼的音符吸引着当代年轻人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本土音乐文化究竟该如何自处?《百鸟朝凤》在此无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严峻课题。还有动画电影《大鱼海棠》,该故事脱胎于《庄子·逍遥游》,角色名称、想象构思都取材于这部名作,同时还融合了《山海经》《搜神记》等古代神话以及“女娲补天”等上古神话的传统元素,是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一次融合展现。《大圣归来》作为“现象级”国产动画,其票房口碑双赢的背后也缘于作品对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有效改编,以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修身”“济世”的价值观念。而借助好莱坞的资本、技术和班底打造出的《长城》这部电影,是用商业电影载体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作品。正如导演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这不是一个谁拯救谁的好莱坞英雄主义故事,而是一个讲述中国传统价值观里的牺牲精神、家国情怀的中国故事。”③
上述影视作品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显出中国人近些年来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对西方文化的反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精神的凝聚与培育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④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经历了一个长期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我们不仅引进他们的技术而且引进了他们的文化,时至今日,中国的文化变迁与生活方式几乎与西方同步,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传统、精神价值却弃之如蔽履,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建设并没有随着物质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同时建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⑤因此在今天让传统文化和中华精神深入人心,深入生活,就是顺应时代发展,顺应历史潮流,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和反映。不仅在影视作品当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近年来,“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也推动了文化传统仪式活动的重现与兴起,一些传统礼仪活动得以复兴。如“祭孔活动”“成人礼”的出现,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民俗文化在长时间受到冷遇之后,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务院还将端午节和中秋节定为国家法定假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重视佳节习俗,赛龙舟、包粽子、插艾叶、纪念屈原等民俗活动也逐渐兴起。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同时也把纪念屈原、弘扬爱国主义以及挖掘古老民俗文化的魅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古老的传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继续前进,让文艺彰显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在一起来谈,并认为这三种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⑥由此来看,彰显文艺的时代精神,除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外,我们还要特别重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价值与作用,大力弘扬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挖掘它们的精神内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结合重大历史事件,主动设置议题,进行艺术创造,在这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从影视剧到纪录片,创作出不少这一题材的作品。这里以中央电视台所打造的八集大型纪录片《长征》(2016年10月央视一套首播)为例,谈谈《长征》的播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长征与长征精神所具有的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纪录片《长征》分为《英雄史诗》《路在何方》《伟大转折》《战史奇观》《民心所向》《跨越极限》《百川归海》和《永远长征》共8集,采用大量一手鲜活而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素材,其中包含600多个小时的影像资料、对50名近百岁亲历长征老红军的抢救性采访和700多条亲历者、目击者的采访等,重现了红军长征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长征》每集各有主题,但又服从总体结构,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感染力。笔者认为,《长征》的最大亮点就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清楚诠释了“长征精神”的四大价值内涵,这就是“理想信念”观、“群众路线”观、“艰苦奋斗”观、“党的领导”观⑦,而正是这四大观念将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继续新的长征的精神动力。长征永远在路上,习近平同志讲,“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⑧,而要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就要切实践行“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不怕困难、不畏牺牲、追求理想、崇高向上的“当代精神”。今天,有关“长征”题材的书籍和文艺作品很多,人民群众早已将长征精神溶化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种精神支撑,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各种各样的回忆录,诗词书画,影视作品,音像资料,历史名胜,纪念馆、纪念碑、博物馆,以及民间传说等,已经形成一种立体的“长征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因此,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传递长征精神,使长征精神真正深入人心,成为“新的长征”的精神动力,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灵魂,同时也为世界人类精神宝库提供了新的精神资源。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的事业还在,长征精神就要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抗战和红色经典题材,在弘扬革命精神方面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红色题材的作品以长征题材、抗日题材、解放战争题材居多,当然也有不少如《潜伏》这样优秀的敌后题材作品,以及有关根据地建设方面的作品。就电影创作而言,如电影《南泥湾》(2012年上映)将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既展现出陕西悠久的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同时又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塑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群的光辉形象,很好地宣传了三五九旅官兵们所缔造的“南泥湾精神”。该片巧妙地将“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与当今社会价值观紧密联系,既有正确的价值观,又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底。电影《智取威虎山》则再现了解放军小分队在东北山林与土匪斗志斗勇的故事,以崭新的形式塑造了杨子荣的英勇事迹。中国情怀里的情义江湖、解放军的英勇与无私奉献贯穿全剧,信仰的力量尽在不言中,堪称近几年红色经典作品中的优秀之作。《党的女儿尹灵芝》(2016上映)以“刘胡兰式”英雄少女尹灵芝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省寿阳县赵家垴村的普通女孩尹灵芝如何从一个懵懂少女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并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故事。影片以“心中有信仰”为主线,深度展示尹灵芝坚如磐石的理想追求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深层传递共产党员特有的精神能量,深情表达“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历史真理。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始终保持革命的浪漫主义与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这些作品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动力。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雄的事迹、革命的情怀继续鼓舞着我们,涌现出了许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广大文艺工作者也以艺术的方式,将这些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表现了出来。这其中既有领袖也有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2016年播出的41集电视剧《海棠依旧》讲述了周恩来同志从新中国成立到逝世这27年来工作和生活中的感人事迹,生动再现了共和国首任总理以中华崛起为己任,为国家操劳、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壮丽一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继续奋斗,继续真心实意地依靠人民、全心全意地服务人民,而这正是《海棠依旧》发出的热切呼唤。电影《老阿姨》(2016年)则根据93岁高龄的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真实事迹改编,“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统一的表现手法,通过真实的叙述,艺术的渲染,让我们看到了国内电影人对英模人物塑造的探索和突破”。⑨在随波逐流,经常忘记初心的今天,细细品味《老阿姨》,的确可以让我们浮躁的灵魂得以平复,得以净化,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朝着信仰和理想前行。习近平同志讲:“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⑩与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不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人物虽然不需要上战场打仗,但他们的牺牲、付出和奉献与战场上的英雄别无二致,他们的英雄壮举同样令人感动,他们的精神追求同样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2011年开始正式排练并不断打磨的大型现代豫剧《焦裕禄》之所以广受欢迎,大获成功,并先后荣获第十二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河南文华大奖”、第二届中国豫剧节剧目一等奖、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戏剧组第一名等多个大奖,并进京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除该剧以新的视角、新的素材再现了半个世纪前那段独特的“兰考往事”外,更为重要的是该剧深度挖掘了焦裕禄同志身上“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就是后人所称颂的“焦裕禄精神”。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文艺创作的中心思想,现代豫剧《焦裕禄》选取“火车站访灾民”“瓦窑村搞调查”“登封买粮食”“为女儿换工作”“痛斥浮夸风”等几个典型故事,体现了焦裕禄“心中装着老百姓”这一主题,很好地践行了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焦裕禄》之所以深受社会各界的喜爱和欢迎,正是因为该剧提出了人民群众对于“好干部”的时代要求和呼唤。“焦裕禄精神”也就是时代精神,在焦裕禄逝世50余年后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这就是该剧获得成功的真正秘诀。
当代精神的弘扬,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感人的英雄事迹,存在于不同的工作领域。有许许多多的人虽然默默无闻,却在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文明富强贡献出巨大的力量。他们兢兢业业,不求回报,同样创造了精彩的人生,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奉献的诗篇。2016年1月7日,在央视九套首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重点记录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纪录片展现出来的文物修复工作的精心、专注,甚至小小的浪漫化,往小处说,是对职业的自信;往大处说,是对国家、民族的文明的自信”⑪。《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大师们由幕后走向了前台,让静态的历史文物真正地在当代活了起来,既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呼应了今天国家对于“工匠精神”的提倡。“工匠精神”体现为一种敬业精神,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除了这种“工匠精神”外,还有“航天精神”“航母精神”等,这些都是当今时代精神的典型体现。
坚定信心,构筑文艺新的辉煌
无论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弘扬与宣传,还是对革命和建设时期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的展示,这其中都反映出我们对自古以来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历史观的自信,对新时期以来所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自信。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⑫在历史和当代之间,我们传承着性质相同的文化,也传承着内质相同的精神;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创造了这种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丰富资源,也在创造着世界文化。曾几何时,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没有信心,而今天我们分明从文艺作品当中看到了这种自信,也让更多的人从中获得了这种自信。正是这种自信,又进一步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将更多的中国元素融入创作之中,融入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推动文艺发展。铁凝提出,文化自信是对过去的认同更是对未来的承担,中华文化如同呼吸和血液在我们身上暗自运行,它从根本上、从最深处指引、滋养、塑造着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还有更大的辉煌、更多的奇迹等待被创造。⑬近年来,学术界也越来越感受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⑭有了这种自信,我们也就有了宣传的底气,有了真正接通中华大地上各种优秀文化的地气。笔者相信,文化自信应该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让文化自信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自觉展现。唯其如此,才能切实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让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焕发出熠熠光彩,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展示中华文化无穷魅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英雄,而这些英雄又创造着每一个时代的精神。不同的时代或许有不同的精神,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大寨精神、工匠精神、航天精神、航母精神等,但这些精神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这种精神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形成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根脉相连,是中华文化精神的思想精髓。“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⑮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时代的根本任务,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弘扬主旋律,提供正能量,“创造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理论突破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5AZW002,以及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专题项目“传统文化是当代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②相关信息可参见《央视推出〈中国诗词大会〉》(《京华时报》,2016年2月6日)、《诗情画意电视表达〈中国诗词大会〉台前幕后的温暖》(《广电时评》,2016年4月10日,作者张新、肖双丹)、《央视综艺节目文化四连炸〈中国诗词大会〉来袭》(网易娱乐)等相关文章。
③《借助好莱坞优势 展现中国文化自信——张艺谋解读新片〈长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16-12/16/c_1120127607.htm。
④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⑤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页。
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页。
⑦参见丁国旗:《发掘长征精神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文化报》,2016年11月14日。
⑧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21/c_1119765804.htm。
⑨何庆如、段黎亮:《真实地还原 艺术地呈现——谈电影〈老阿姨〉的人物塑造》,《江西日报》,2016年7月20日。
⑩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⑪王颖:《〈我在故宫修文物〉:手艺的魅力和文化自信》,《海南日报》,2016年4月18日。
⑫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13铁凝:《坚定文化自信 攀登文艺高峰》,《中国艺术报》,2016年12月12日。
1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15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Strengthen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Inspiring National Spirit with Literature and Art
Ding Guoqi
Abstract: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fuses strength and spirit into the work related to literature and art.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ighlighting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have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the broad masses of writers and artists. In recent years, a number of variety shows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have initiated a groundswell of carrying forward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eanwhile, the heroic deeds and heroes that emerged during th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period are also being reproduced in the form of art. Today, we are more confident than ever i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have greater reverence for the national spirit.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Keyword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rtistic reproduction
上一篇:大众传媒中女性的“在场”与话语困境 下一篇:法治精神形成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