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家风传承为道德建设“保驾护航”


2017-02-21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admin

【摘要】传统家风在历史上对家庭建设发挥了道德教化作用,是社会道德秩序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传统家风是当代道德建设的重要根基。当前,应加强对传统家风的宣传,提高民众家风养成意识;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和道德观为指导,推进传统家风的现代转化和实践;继承和发扬传统家风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

【关键词】传统家风  传承  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B82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家风作为一种家庭或家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继承和发扬传统家风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构建新时期道德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家风是中华民族道德品质的生动表达

家风,即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和生活作风。通俗地讲,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观,是社会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指调整家庭各成员之间利益关系与情感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引导家庭成员的行为符合家庭美德的要求。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重视家庭建设的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家风文化。家风文化不仅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也表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影响之深、之广,已经稳固地渗透和沉淀于家风之中。

历史上,儒家思想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传统家风正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逐渐得以形成,儒家道德规范成为传统家风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的主要依据。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不仅是人们做人行事和道德评判的主要标准,也是家庭建设中衡量家风好坏的重要尺度。

传统家风承载着许多道德层面的具体要求和基本规范,突显了重视道德教化的鲜明特征。例如,“孝”是传统家庭伦理要求的核心内容,也是家风文化的基础。“礼”是家庭伦理五常八德的主要内容,对家庭成员的品行和为人处事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勤俭”是传统家庭积极倡导的生活作风和美德。可见,传统家风很注重道德伦理对家庭成员品行的规范和约束。

传统家风体现着家庭的道德状况和文明程度,是社会道德状况的缩影,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和风气,是传统社会道德秩序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家风是道德品行的伦理准则,在其道德教化作用下,家庭成员形成的道德品行会在社会交往中对其他社会成员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千家万户的家风是社会道德秩序形成的重要基础,传统道德秩序的形成与家风的广泛影响是分不开的。

传统家风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重要根基

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传统家风是涵养中华道德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主流道德大众化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家庭成为人们道德养成的最基础和最普遍的场所,从根本上说,这与传统家风的深刻影响息息相关。无论是对家庭成员为人处世和道德品行的养成,还是对社会道德秩序的形成,传统家风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家庭建设、家风养成由此也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并成为一种传统。可以说,传统家风发挥的作用对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传统家风包含的许多道德要求和积极元素至今仍不过时,可以成为当今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有益补充。我们批判地继承传统家风,有利于夯实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在传统家风中,“孝悌”是立身齐家之本,是确立家庭成员伦理关系和处理家庭内部问题的基本要求,体现了讲亲情、重人伦的一面。“诚信”作为指导家庭成员为人处世的一项基本原则,不仅能引导家庭成员形成优良的品行,也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情感。传统家风还包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由家及国,将家和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传统家风讲求亲情、重视人伦、倡导诚信等积极内容和价值取向,无疑是现代家庭建设处理家庭辈分关系、亲情关系、伦理关系等应积极继承和借鉴的。同时,培养家国情怀、倡导家国一体也是现代家庭应继续保持的重要内容。

传统家风是以适应封建社会的现实而形成的,具有“耕读传家”的典型特征,封建制度和农耕文明是其形成的主要社会基础,决定了其难免受到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桎梏,必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传统家风有维系封建家长制和传统伦理道德、忽视法理等消极落后的一面,在当今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新观念下,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背景下,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家风,应吸收和借鉴其“合理内核”,摒弃那些不适应时代的、消极落后的内容。

继承和发扬传统家风的基本路径

要加强对传统优秀家风的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民众的家风养成意识。当今,家庭仍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然而,与传统家庭相比,现代家庭的存在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家风建设面临着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激烈,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趋向多样化。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家风养成意识逐渐淡化,不少优秀家风日渐流失,一些消极落后风气不断滋长,不仅影响着家庭内部和睦,也关系着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家风建设亟待加强。然而,良好家风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父母、长辈长期的引导和示范,孩子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从而形成家庭成员的共同习惯。但是,如果家庭成员家风养成意识缺乏或淡薄,将很难在行动上主动促成良好家风的养成。因此,应着力在提高民众家风养成意识方面狠下功夫,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技术,广泛宣传优秀家风,树立家风典范,使人们充分认识良好家风对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重视良好家风的养成。

要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和道德观为指导,积极促进传统家风的现代转化和实践。当今,家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仍在进行之中,家庭建设迫切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和道德观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家风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家风状况。我们既要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现代家庭家风,也要批判地继承传统家风,吸收其有价值的内容。对传统家风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体现男权主义、家长制的落后思想,则需要调整和摒弃,同时又要把法治、现代知识储备等作为传统家风现代传承的重要背景。

要将继承和发扬传统家风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促进二者良性互动。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考察北京大学时曾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作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党的十八大从这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层面的价值和道德准则,是判断行为得失的基本标准,既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也兼顾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层面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要实现的具体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指出了社会层面所要达到的基本诉求。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内容代表了民众的共同意愿,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看是否符合这些目标和诉求。“三个倡导”对个人道德规范的要求既为个人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提供了遵循,也对现代家风养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传统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要求、价值取向和社会作用等方面有诸多契合或相通之处。因此,继承和发扬传统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紧密结合,这既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现代家风建设和养成,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作者分别为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大连医科大学教授)

【参考文献】

①孙兰英、卢婉婷:《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12期。

②周春辉:《论家风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嬗变》,《中州学刊》,2014年第8期。


上一篇: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中的问题与思考 下一篇:中国社会转型之困与生态文明建设之忧
相关文章推荐

  • 探索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专科学校《思想道德
  • 道德与法律中的安乐死问题探究
  • 陕南挑花绣传承与发展策略
  • 论文发表参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述论
  • “心学”的党性修养价值
  • 如何提升农民的生态道德素养
  • 发挥PPP模式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 公民网络道德素养如何提升
  • 制度正义:道德效力实现的外在保障
  • 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 道德建设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 莫让网络负面道德信息消解个体道德能力
  • 离退休老干部在家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 让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经济发展有效融合
  • 网民道德失范的审视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