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关于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6-11-02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王欢

【摘要】 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媒体环境的日新月异,一方面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以展望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目的,试图探索更为务实、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之道。 
    【关键词】 播音与主持; 人才培养; 创新; 
    【基金】 中原工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新媒体技术下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中工教【2014】22号)
    
    1963年,中国传媒大学开始正式招收播音专业学生;1983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名录;而在2000年之后,全国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院校的数量突显激增。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和媒体生态不断变化面前,如今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培养显得有些拘谨和慌乱。很多高校开始立足优势、挖掘特色甚至是另辟蹊径,其中无论是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以培养新闻播音主持人才为优势和特色的教学模式,还是以上海戏剧学院为代表的,以结合表演学而自创的具有特色的培养节目主持人的专业课程体系,都经过了实践的验证,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即便如此,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每况愈下的就业形式,都迫使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断创新、适应需求。
    一、“明晰培养目标”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
    “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来说,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培养出能够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人才,这是我们从事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工作者们亟需研究的课题”。在新媒体迅速崛起、传统媒体努力突围、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专业教育,既要培养播音员、主持人,也可以依据专业特点和优势,拓宽就业思路,鼓励引导学生面向多重行业领域进行跨界和择业。具体来说,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其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新媒体的迅速兴起,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其全新的技术应用、独特的操作互动模式、不断出新的节目制作,则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在新媒体的强势围攻下,传统媒体也不甘示弱,立足优势,寻求突破。因此,在这样复杂的媒体环境下,需要播音主持专业明晰教学目标、创新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播好稿件、主持好节目,能够胜任播音主持的岗位,满足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就业问题在庞大的办学规模之下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逐渐成为制约本专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如今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不再是只能遥遥相望的领域,各高校大规模招生使其从早期的精英教育逐渐发展演变为当下的通识教育。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既能为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输送符合要求的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又能为其他专业水平相对一般或有着个人理想的学生提供新的就业思路和更全面的素养拓展,如何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特色,调整思路、转换思想,拓宽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播音专业的招生是需要艺术面试的。
    通过面试的同学相对都是语音标准规范,形象条件较好,拥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在经过大学四年专业基础课和业务实操训练之后,在语言应用、沟通协调和形象气质方面拥有了独特优势,即使其播音专业并不出色,但因专业的应用性强和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却往往可以在专业壁垒不高的领域里崭露头角、获得青睐。因此,当下很多学生选择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目的反而是为了更好地从事别的专业,这也为我们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总而言之,在培养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同时,如果我们也可以为与语言应用相关的各行各业,如文化传播、公共关系、礼仪策划、教育咨询、酒店管理、时尚传媒等领域,培养输送“复合型语言传播人才”,相信应该会更为务实和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在明确
    “一手抓传统、一手顾发展”的培养目标的同时,需要创新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通过实际调研和认真分析后发现,社会发展更需要综合性人才,因此,作为支撑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诸如教师团队的建设、课程设置的优化、实践平台的搭建等,则成为了我们关注和讨论的重点。
    (一)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各展所长教师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的高度,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未来发展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应热爱专业。只有对专业充满热爱和拥有理想情怀,才能做到全心投入并鼓舞学生,才能时刻充满活力并敢于变革。其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目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师资构成情况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媒体资深播音员主持人出身的教师,他们普遍年龄稍长,实践经验丰富;二是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直接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高学历人才,他们年轻充满活力,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系统的实践和实操训练。播音专业的特殊性,需要专业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具体丰富的实践经验,唯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对行业发展作出准确的预估和判断,才可以培养出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再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可以发挥优势、各展所长。艺术讲求天分和个性,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可以依据专业所长,拓展优势领域,展现个人魅力。比如建立“工作室”制体系,教师们可以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业所长建立“配音工作室”、“朗诵工作室”、“广播节目创意与制作工作室”、“礼仪主持工作室”等,甚至名称还可以更有创意和个性。通过建立这种个性化工作室,既可以为老师搭建实践教学研究平台,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自由充分的创作空间,甚至可以将成果制作出成品并推向市场。总而言之,教师的特色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扩大专业的社会知名度。
    (二)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能力培养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强势来袭,要求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满足社会需求。事实证明,拥有文化内涵和个人魅力的主持人逐渐成为媒体主流,而当下节目中播音主持的内容也远远超出播音主持的范围,因此,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而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课程设置的完善和优化也迫在眉睫。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除了设置必要的传统核心基础课程之外,课程设置可以更有针对性和更加细化。比如细分“播音”与“主持”,在有所侧重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可以开设一些注重思维训练、应变技巧和表达能力的课程;可以补充舞台设计方面的知识,加大对形体和表演的训练力度;可以增加对主持人素养诸如法律、经济、音乐、文学、体育、美术、设计等方面的培养;从而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搭建专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播音主持专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应用性强,因此,实践教学则成为了播音主持教学的重中之重。播音主持教学只有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实践演练,既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其具体实现的途径有以下几条。
    (1)条件允许的话,与校电视台、校电台进行合作,鼓励、选拔、培养学生利用这一平台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2)结合每一阶段的专业课学习,推荐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如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管,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夏青杯”朗诵大赛;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海峡两岸电视主持新人大赛”;由山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华东六省一市电视主持人新人赛”;由中国国际动漫节执行委员会主办的“声优大赛”等国内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专业性比赛。以赛促训,实践反哺教学,锻炼学生知识转化的能力。(3)利用新媒体,结合专业课教学,鼓励学生学习并自制节目在荔枝fm、蜻蜓fm、喜马拉雅等平台分享;关注相关专业公众平台,如“为你读诗”公众微信平台,拓宽视野,提高艺术品位和鉴赏能力。(4)加强与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将媒体专家“请进来”,将优秀学生“推出去”的战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的业界知名度。播音主持专业的另一特点是艺术性强,艺术的天敌则是过度规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自由创作的空间,也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借助专业优势坚持兴趣、敢想敢做,拥有鲜明的个性魅力。例如,经调查显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职场发展已从媒体行业拓展到空中乘务、高铁乘务、酒店管理、品牌设计、时尚杂志、职业模特、国家公务员、礼仪公关、教师等各个领域,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这种更为包容和务实的教学理念,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也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三、结语
    作为中国特色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经过前辈努力和多年发展,基础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型,其理论精髓是需要我们去呵护和延续的。但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媒体的“革命暴力”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报纸消亡论”还是“电视死亡论”,有一点是得到普遍认同的,那就是播音员、主持人不会消失。那么,播音员、主持人在新媒体时代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反哺媒体、跟上社会经济发展步伐?这都是各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4.
[2]李亚铭.口语传播视域下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改革[J].现代传播,2013,(10).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现状及对策探究 下一篇: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 高校教育管理协同机制基本要素和对策
  • “乔哈里窗”视域下高校学生宿舍共同愿景构建
  • 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 浅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工匠精神”的融
  •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情境研究
  • 关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业”的几点思考—基于一
  • 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特点要求
  • 关于学生使用手机的问卷调查报告
  • 关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文献简述
  •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
  • 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党建问题与对策思考
  • 新时代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探析
  • 《实践论》及其对思想建党的现实意义
  • 魏特夫与史华慈关于“毛主义”的争论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