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发展职业认知,促进师德养成


2016-11-02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白晓云; 尹国杰

 【摘要】 高尚师德是高师院校大学生成长为合格教师的必须要求,合理科学的教师职业特征和价值认知是大学生师德养成的前提和保障。教师作为教育者需发挥榜样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特征认知、全面的职业社会价值认知,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从事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从而促进自觉的师德养成。 
    【关键词】 职业认知; 师德; 师范生; 
    【基金】 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与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课题“教师职业认知框架下师范生师德养成研究”(课题编号:CJSD14-001);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文化复兴’路上的英语专业建设”(项目编号:14SA0108)
  
    师德是学校师资建设的核心。高师院校大学生师德养成,是教师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关心的重要问题。然而,现有研究和实践存在偏差,过分重视制度性规范对大学生师德养成的规约,较少关注其内心的主体职业意识觉醒对师德养成的触发,将师德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与外部行为调整割裂开来。实际上,以个体自省促进师德,将外在约束性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积极主动践行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1],才是大学生师德养成的关键。本文试图从师德养成的心理层面入手,探索内在职业认知与师德养成的关系,提出以职业认知建构推动师德养成的具体途径。
    一、教师职业认知的内涵
    教师职业认知是指大学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反映了他们基于自身教育经历和社会体验,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对教师这门职业所产生的主观评价。这种主观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职业特征认知和教师职业价值认知两个方面。
    (一)教师职业特征认知在长期的学校教育经历和社会媒介宣传中,大学生对不同性格、教学风格、思想境界的教师有所了解,获得了对教师职业理想形态和现实状况的直观感受与体验,从而建立起对教师职业是什么样的个体观感,即教师职业特征认知。大学生对教师职业特征的认识内容,表现为外部环境与内部能力两个方面。外部环境认知是指大学生对教师职业社会因素的认识,包括职业稳定性、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工作量、生活待遇、职业发展、社会声望、经济回报等要素。内部能力认知是指大学生对从事教师职业需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求的认识,包括学科知识技能、学科教学能力、育人威信等因素。尽管大学生对于教师职业特征的认识不一定非常全面和深入,但若对职业没有丝毫了解,必然不可能考量自我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不可能有从教意愿或长期从教意志,更不可能对教师职业产生热爱并投入时间精力来为干好这份职业而做出充分准备。基于对从事教师职业所需具备能力和水平的认知,大学生也会衡量自我从事教育职业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判定自己能否适合并有能力承担教育工作。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会评估自己现有的教育能力,更会评估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学习达到日益提高职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教师职业特征认知,大学生才可能在正确评价教师职业的基础上,端正从教态度和从教意愿,并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积极准备。
    (二)教师职业价值认知教师职业价值认知,是指“教师(主体)在其职业(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对其(主体)需求满足程度的基础上,对其职业(客体)的一种主观评价”,即大学生对于教师职业意义、作用的认识和评价,是对于从事教育职业是否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态度。由于“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人们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个人评级和职业选择的内心标尺……它决定了教师在职业中看中什么”。因此,职业价值认知既关系着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为未来工作的努力程度,也关系着在参加工作后是否能在教育工作中感到成就与满足,更关系着他们的从教选择和意志程度。大学生的教师职业价值认知包括职业的社会价值认知和个人价值认知两方面内容。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认知是指大学生在自己求学亲身经历、社会基本风气等影响下,所认识到教师对学生成长和国家发展的价值所在。在对学生成长的价值方面,包括教师对学生知识能力发展、良好思想品德养成、健康心理培养的作用;在对国家发展的价值方面,包括教师对为国家培养人才、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和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认知是指大学生对于从事教师职业对个人需要满足的认识。具体包括将教师职业视为基本生存层面的个体安身、养家糊口的手段,开展社会交往和他人尊重的基础,获得家庭和社会认可的途径,完全发挥自我才能和表达个体生命意义的渠道。个体价值对大学生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的影响最为强烈,因为其关系到大学生对职业带给自己安身立命和才能发挥的切身利益的认识。
    二、教师职业认知与师德养成的关系
    对教育职业的特征认知和价值认知与大学生师德养成有紧密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合理的教师职业特征认知是师德养成的前提大学生对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认识越清楚,对教师能力需求特点认识越清楚,就越能产生更明确的职业理想,越能以真实的理想形象指导自己在职前阶段的学习,从专业素养和思想观念上不断调整和促进自己,努力适应一名教师的积极愿望。当对教师职业特征不了解、认识模糊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从教意愿,影响之前专业发展,更不可能建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从事教师职业所需的基本学科知识和能力、教学技能要求有所了解后,能够现实地分析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找出现有能力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为达到从教条件而努力。他们不会盲目乐观,不会认为从事教师工作是相当容易的事,也不会伤心失望,认为当一名好老师是多么遥不可及。他们反而会正视现状,通过点点滴滴的努力来实现从教愿望。当大学生在对自己的现实能力和从教能力充满信心,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的状态下,就会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的职业选择,会在面临新入职时的困难和问题时以饱满的热情尝试各种解决办法,面临教育活动中的突发情况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这样,师范生就能在职前职后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水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情况下教书育人
    (二)合理的职业价值认知是师德养成的保障只有当大学生真正理解了教育工作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才有可能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审思教师工作,理解教育工作的意义,更好地理解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才有可能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将个人发展与国家进步、民族福祉联系起来。大学生在学科教学设计、教育实习和未来的实际工作中,才可能真正贯彻“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才有可能实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合理的职业价值认知,有利于大学生在面对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各不相同的教学对象时,较少考虑灌输式的知识填鸭教育,较少受到传统以考分评价学生的影响,而是强调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形成式评价,认识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体长处,以培养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由此做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只有当大学生合理认识教师职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才会从内心生发出职业成就感与人生满足感,才会真正体会到教师职业为个人生命价值实现带来的幸福,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从而树立起爱岗敬业的态度和对教育事业忠诚,在工作中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负责。
    三、建立合理职业认知的有效途径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特征认知由于缺乏作为教育者身份的实际经验,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工作环境、学校文化、管理体制等一般都来自学习经历、媒体宣传和个体想象,这种认知具有片面、模糊的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特征认知,了解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困难和优势,就需要为他们提供渠道参与教育活动,了解真实的教师职业。顶岗支教和教学实习是高师院校必须参与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教师职业特征认知的途径。当他们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真实的教育活动中,遵守所在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面对真实的学生设计教学方案,组织课堂管理,开展教育活动,参与学校教研活动,处理教学突发情况,承担班主任管理的工作,组织学校的文娱、体育活动,从中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与辛酸,从而树立起丰富全面的职业特征认知。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需要通过在日常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教育者要做好榜样作用。“教师行为影响着受教育者,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将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使大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尊重。教师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现其特长,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身教育体验中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尊重与指引对自己的积极影响,意识到教师对学生成才的重大意义,从而生发出热爱教育职业,愿意不计个人名利从事教育工作的心态,并树立以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教师为楷模的理想。其次,建立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为学生发展积极职业认知和养成良好师德提供了隐性教育环境。可以组织“我心目中的好教师”活动,邀请学生投票选举心目中最好的大学教师,为他们写评语祝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自己身边好教师的形象,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发展积极的职业认知,坚定从教意愿,构筑职业理想。还可以开展以教师为主题的电视电影节,如《放牛班的春天》《凤凰琴》等影片中,教师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关爱学生、尊重学生、鼓舞学生的教师情怀正是当前所倡导的高尚师德,播放这些电影可为大学生提供震撼、感人的职业故事。可以鼓励大学生围绕影片开展反思、写作等活动,促进更深层次理解教师职业,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价值,培养积极的职业认知,发展师德。
    (三)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实现与教师职业联系起来对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认同是激发大学生师德养成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和强化大学生将实现个人价值与从事教师职业相关联,树立积极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高师院校可邀请来自基础教育学校的优秀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定期到学校作报告,报告内容可以是个人教育成长经历、工作体会、从教心得等。大学生在聆听这些教师真实、丰富的讲座中,能够了解不同学校、不同性格教师所体会到的教育职业特征,从一线名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视角多维审视教育职业,在这些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亲身体验中认识真正的中小学教育现状,感受到教育价值,发展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同时,大学生从名师成长经历中了解到他们在教育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理解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所获所得,在入职之前就体会到自己将来在教育工作中可获得的收获,从而激励起强烈的从教意愿和进取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结语
    高师院校大学生是未来教师的储备人才,高尚的师德是其成长为合格教师的重要要求。因此,“使师范生真正从职业观和价值取向上认同教师职业,接纳教师文化,追求教育理想,热爱教育事业,自觉践行和养成教师职业道德”就最为重要。[6]高校教师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既要发挥榜样作用,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引导大学生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职业特征认知和价值认知,促进大学生自觉的职业道德养成。
参考文献
[1]刘万海,张明明.近年来我国师德研究的主题、特征与趋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4,(2):76-79.
[2]韩刚.教师职业态度纵横谈[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44-47.
[3]王海建,崔海英.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价值观调查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1,(4):78-81.
[4]陈姝静,周纯江,张跃明.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实施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45-46.
[5]殷宝媛,孟庆宏,李晓东.论影像技术在师范生师德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4):203.
[6]彭智平.试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文化自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9):82-83.

上一篇:慕课“六高”“七新”的特征与优势 下一篇:基于慕课平台的PBL法律教学模式初探
相关文章推荐

  • 教与学之间:课程概念的变迁与发展
  • 浅谈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 探索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 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方向初探
  • 虚拟化技术在实训室应用中的研究
  • 新形势下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
  • 论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完善与建议
  • 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与依宪治国的关系
  • 职业院校档案管理服务职能及有效发挥策略
  • 药品生产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分析
  • 浅谈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中教学和职业技能的结合
  •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 高职男护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浅析
  • “读城”·读书与教学
  • 独立学院公益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探究
  • 中小学家庭教育的缺失对本科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