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中国梦”视域下青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2016-11-02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盛夏;张龙;吕苏

【摘要】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针对当前青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以及部分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等现象的存在,本文提出在"中国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调整传统的师生思维方式、开展实践教育、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等措施并举,以期为青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梦; 青年学生; 公民道德教育; 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体现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党和人民走向新的征程指明了方向。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涵盖在“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谋福祉[2]。当代青年学生正是我们国家、民族美好“中国梦”的实现者,肩负着“复兴中华”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青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家永恒不变的主题,其中公民道德教育内化建设是青年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德育工作中理论“显性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正确指引和实施能影响青年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这与“中国梦”所表达的思想理念相关联,因此,“中国梦”的理论思想应始终贯穿于青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提升青年学生对“中国梦”理念的心理认同感,使“中国梦”的思想种子更扎实、稳健地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3]。
    一、“中国梦”与青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中国梦”的提出与内涵祖国的未来由新一代青年谱写,民族的希望依托于青年,广大的青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4]。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全会闭幕式上多次提及“中国梦”这一概念,认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代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能很好地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中国梦”的提出也充分体现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夙愿。而当前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前国家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在这一时期“中国梦”表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梦”是青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旋律”培育新一代青年学生,使他们能够成为“有德之人”是青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中国梦”所倡导的理念作为一个最高精神纲领不断引导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方向,指引着青年学生群体的思想公民道德教育内化建设。当前,在推行青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有必要把“中国梦”的内涵及意义等方面内容作为当代青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工作的“主旋律”[5]。
    (三)“中国梦”是青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领航塔”“中国梦”由社会各阶层的梦想而组成,这些梦想会以方方面面的形式渗透到人们各种习惯、观念、道德风俗中影响整个民族的理念,从而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引领和推动青年学生们形成优良的公民道德教育内化建设进程。由此看来,“中国梦”是社会各阶层的精神纲领、行动指南,为青年学生们优良品德的养成提供指导,为公民道德教育内化建设注入了能量。在“中国梦”的思想土壤下,培育出青年学生的优良思想萌芽,让“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成长,成为一个与祖国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当前,在中西文化大融合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势必成为发展趋势,青年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内化建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青年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内化建设需“中国梦”作为指引,引导青年学生们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反哺理论,用理论武装自己,用实践来证明自己,促进青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健康发展。
    二、当前青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绝大部分青年学生们能够准确判断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对与错,但如何践行道德观,如何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相联系是摆在一部分青年学生面前的问题。例如损坏公共设施,浪费水电资源,不能维持课堂、会场秩序,在公共场合影响他人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时常能接触到关于青年学生道德失范的消息。由此可知,我们的公民道德教育深度还不够、面还不够广,仍有部分青年学生把道德准则的接受程度滞留在表面,距离德育内化建设并实践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高校教师不懈的强化和努力。
    (一)教育关系上,师生地位难以对等在现阶段教育理念中,往往把教师的权利神化,在任何时刻都将教师置于高高在上不可触碰的位置,这必将导致师生之间产生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思想,而不是两者间动态的思想交流,严重影响师生之间正常的情感交流和思想互动。师生间地位的悬殊引发相互间信息接收的不均等,应有的思想传输“胼胝体”没有真正建立,导致学生主动判断和自主选择能力不能及时得到锻炼和提升,最终将在大部分学生间产生严重弊端———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逐渐弱化。
    (二)在教育方式上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难以均衡当前,我国青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在形式上主要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要灌输渠道,教育过程往往只注重考察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书面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把本该灵活对待的公民道德教育完全僵化处理,使得本应生动有趣的道德内容变得枯燥不堪,难以让青年学生们真正领悟知识的本质,阻碍公民道德教育内化的进程[4]。而在道德内化的过程中,对待理论知识生搬硬套,把公民道德教育这项神圣的工作仅仅停留在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的惯性思维模式里,陷入“本本主义”的思维泥沼,脱离了实际生活,难以跟随时代发展,不能将教育工作与青年学生人生整体发展相联系,使得德育教学完全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日趋多样化的内在需求,难以走出课堂,走进同学们的生活中,公民道德教育内化进程严重受阻。
    三、“中国梦”视域下的青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实践路径
    (一)构建师生关系对等的思维方式当前,在公民道德教育领域“主客分离”的思维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教育思维的僵化与不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绊脚石”。为了打破这一僵局,以传统公民道德教育的经验为基础,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建立相对对等的师生关系。一是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契机,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要在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间拥有共同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平衡教师和学生间独立公民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三是教师不应继续使用呆板、僵化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模式,应更多以启发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指导学生践行道德活动为目标,打破师生间思想的“鸿沟”,彼此信任,达成思、行的共识[6]。
    (二)开展以德育为内容的青年学生实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在选题上,不但要与主流道德价值观相符合,还应考虑是否容易被学生们接受并且容易内化为自身道德内容等问题。传统的公民道德教育在内容上往往给受教者以“大”而“空”之感,认为德育内容高高在上,无法付诸于实际是存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普遍想法,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有学者指出:“德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走进心灵,扎根生活,勤于实践,这才是公民道德教育内化的充要条件”。因此,首先我们的德育内容要依托于青年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学生们容易接受的典型道德案例和社会热点关注问题;其次在德育中应该正确对待“理论”与“实践”这两项辩证内容的关系,在理论教育过程中为后期的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埋下伏笔,在实践教育中为反哺理论知识提供必要的思路,引导学生们通过在生活、学习、实践等过程中熟知外在的道德知识,并且内化为自身道德组成一部分。
    (三)抢占文化主阵地,在校园内营造公民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校园是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传播优良学风、营造良好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一个向上的、丰富的、井然有序的校园氛围能使学生们快速融入学习中,培养大家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丰富课余生活,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处处显现先进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身正确的道德修养,锻炼自己学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毅力,可谓一举多得。校园文化是新时期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为宗旨,以培养现代化“四有”新人为目标的重要文化形式。但在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过于形式,流于表面,好高骛远的做事风格在一些学校中一贯有之。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沉淀和升华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应扎实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三方面打造以各校自身为特色的新时代校园文化链,稳步向前,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三管齐下,以马列主义为武装,以“中国梦”内容为指导,在唱响公民道德教育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学院文化活动,以活动为契机,以活动为载体,以推进优良学风建设,践行优良公民道德教育为目标,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四)占领网络媒体制高点,打好公民道德教育“翻身仗”现在的青年学生们成长在一个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网络内容纷繁复杂、信息瞬息万变,造就了他们能够快速接受信息,积极表达感情,勇于展示自我的主流思维习惯。在与人交往方面,能更加主动地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和信息互动。据此,网络媒体能够成为我们公民道德教育思想传播的有效渠道,增强网络交往频率,打通师生间“无障碍”交流通道,扩大师生之间的网络对话强度。大学教师作为学生的灵魂指导者,应把脉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控学生思想导向,积极引导学生对“线上线下”各类信息做出正确的研判,对正反面观点做出较客观的比较和评价,在训练学生主动思考能力过程中着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此外,还需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公民道德教育更加形象生动的一面,使得公民道德教育跟随时代脚步,提升感召力,达到德育内化工作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焕春.把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合格人才[J].艺术探索,2003,(5).
[2]丁海燕.中国梦的时代解读和实现路径[J].理论学习,2013,(6).
[3]赖牡丹,吴学兵.中国梦与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4]贾雪丽.论“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
[5]陈鹏.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中国梦的影响[J].科学中国人,2014,(4).

上一篇:当前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基本原则及基本要求 下一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 “乔哈里窗”视域下高校学生宿舍共同愿景构建
  • 混合式学习视域下的网络核心课程学习空间研究
  • “续理论”视域下如何提高应用型高校外教口语
  • 共享医院的制度规范:功能视域下的法经济学分
  • 中国梦与中国精神
  • 习近平奋斗理念的内涵及对青年学生的启示研究
  • 基于民商法视域的商事信用法律制度构建
  • “中国梦”视域下以党建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
  • “一带一路”视域下丹噶尔古城旅游资源开发SW
  •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
  • 媒体融合视域下网络热点新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
  • 家庭功能重塑视域下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的完善
  • ESA视域下交互式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
  • 人物·意象·结构——神话原型批评视域下的《
  • 政治文化视域下的基层公务员管理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理论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