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当前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基本原则及基本要求


2016-11-02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吴笑韬

  【摘要】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当前大学生审美素质不尽人意,存在审美取向混乱、审美品味庸俗、审美能力低下等问题,要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就应遵循超越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中介性原则、情感性原则等原则。在目标上,要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在取向上,要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真善美的正向价值取向;在效果上,要求有利于实现隐性培养方式产生显性培养效果。 
    【关键词】 大学生; 审美素质; 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 
    【基金】 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路径研究——基于面向大学生开设美学公共选修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3CY00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可见,审美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审美素质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重要素质。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既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抓手。加强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当前大学生审美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美取向混乱笔者曾在所在的单位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了四年(2010-2014)的审美素质培养公选课《美学概论》。教学期间在与学生们接触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学生的审美取向受到他们的消费行为的深刻影响,多元化特点明显。“被多数人消费的就是时尚的,就是美的”是被大学生普遍认可的审美取向。在大学生的审美取向中,崇洋崇品牌崇偶像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同时,在炫耀性、物质化消费行为影响下所形成的审美取向从众性的特点也比较突出。在大学生审美取向多元化的形势下,“以时尚为美”、“以俗为美”甚至是“以可吸引眼球为美”等现象层出不穷,反映了大学生审美价值取向的混乱。而值得担忧的是,相对消费市场对大学生审美取向所起的强势影响而言,高校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审美取向所起的引导作用却在不断弱化。
    (二)审美品味庸俗大学生审美取向多元化所引发的一个后果是大学生审美品位的普遍低俗化。大学生审美取向的多元化不必然导致其审美品位的低俗化,然而在受到消费导向的从众影响的情况之下,多元化就很容易表现为混乱化,进而导致品位的低俗化。大学生审美品位庸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审美视野的狭隘。不少大学生把审美对象局限于个人的日常生活用品或偶像明星等狭隘的范围,而经典文学作品、传统艺术作品等则很少进入他们的审美视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网络作为审美对象获得的主要途径。不少大学生从来不关注自己居住地的艺术馆、博物馆、文化馆的展览信息,也从来没认真阅读过任何的古典名著,甚至很多大学生高考结束后在课余时间里几乎没有阅读特定纸质读物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审美态度的功利化。与审美取向的崇洋崇品牌崇偶像相一致,不少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审美对象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而很少关注其审美价值。例如,有些大学生对艺术品的关注往往仅缘于某次艺术品拍卖的新闻。
    (三)审美能力低下在笔者讲授美学公开课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足是另一个突出的感受。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目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的大学生不在少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反映自己对一些著名的艺术作品无法理解,更无法描述自己曾经历过的审美体验。当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说出他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美的东西时,能说出5个以上的并不多,而不少学生竟然一个都说不出来。甚至有学生直接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找到他认为是美的东西。“美不在场”是不少大学生生活世界尤其是精神世界的现状,而审美触角的钝化发现不了美是不少大学生审美能力低下的真实写照。
    二、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超越性原则对大学生而言,审美素质的培养之所以具有特殊的意义,主要在于审美素质是一种引领和推动大学生培养广阔发展眼界的素质。人的无功利态度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条件。大学期间的学习奠定了一个人将来发展的高度和广度的基础,因此,如何在大学期间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大学生的大学生涯的核心任务。目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普遍存在功利性考量过重而长远性考虑不足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在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受到了事实上的鼓励。比如,很多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体化为就业规划,而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的唯一目标就是毕业后找到工作。在这样的功利性“规划”下,大学生的大学学习和生活都仅仅围绕着“如何找工作”这一目标,而基本无暇思考更为重要的“如何发展”的问题。对大学生开展审美素质培养,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导大学生培养超越功利,超越当下和超越狭隘自我的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发挥审美对大学生的超越性引导,对引导大学生把大学阶段的学习变成一种立足于发掘发展可能性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放性原则作为一种纯粹的精神性活动,审美能让人充分摆脱现实的物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限制,进入一个具有主体性色彩的“自由世界”,进入审美状态的人会获得强烈的自由体验。可以说,自由是审美给人带来的核心体验。德国美学家席勒就曾指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因为“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而“这里所说的‘游戏’,就是同时摆脱来自感性的物质强制和理性的道德强制的人的自由活动”。审美对自由特别是精神自由的高扬和创生,决定了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需具有鲜明的开放性。首先,培养对象的面向是开放的。对大学生开展审美素质的培养,在培养对象的选择上来说是没有任何门槛的,审美素质的培养可面向任何大学生,包括任何专业、任何阶段、任何地区、任何民族,没有任何限制。其次,培养的体验是开放的。对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收获无法定量分析,对每一个培养对象来说,在培养过程中的体验是不可能一致的。审美素质的培养更多提供的往往是“冷暖自知”式的充满个体性的体验,这种体验因人而异,是开放性的。最后,培养的氛围是开放性的。审美对自由的高扬的特质决定了对大学生开展审美素质培养必须尽量营造自由的、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开放性氛围。
    (三)中介性原则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并非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最终目的,我们对大学生开展审美素质培养工作,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落实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目标上来。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中介性因素,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事实上,具有明显的中介性是审美教育的显著特点,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美育在普通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美育最充分地体现了全面发展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其次,德育、智育、体育都可以利用美育的手段和方式来提高教育的效果”。审美教育独特的特点和地位决定了审美教育必须明确其服务性的定位。
    (四)情感性原则如果说,智育讲求的是以知启人,德育讲求的是以理服人的话,那么美育则更讲求以情动人。情感之于美育的重要性正如水之于鱼的重要性,因此“情感性是美育的首要特性”。对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工作来说,遵循情感性原则意味着知识传授和道理说教都不是其最主要的工作方法,而充分发挥和调动情感的感染力、感召力、感动力,以情染人、以情召人最终实现以情动人,才是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更合适的工作方法。情感性不仅是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其独特的优势。富有情感性是审美素质培养工作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的重要保证,是其生命力所在。遵循情感性原则还意味着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要充分尊重和彰显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审美体验的获得以及审美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的还是大学生内在的情感要素即非理性要素起作用,施教育者不可能代替受教育者的情感感受和审美体验。所谓“趣味无争辩”,审美体验是最富个性化的体验,在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典型的具有主体间性意味的关系。
    三、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在目标上,要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黑格尔曾精辟地指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在教育实践中,审美所具有的这种性质表现为美育能促进受教育者自由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接受教育对受教育者而言,很大程度上就是让自己具有更多发展可能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解放人的过程,也是构建人实现人的过程。然而要让受教育者具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或者认识到自己的发展可能性,并非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这一过程并非完全关乎智育,而更多关于美育。大学生是学校教育比较高层次的教育对象,对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高等教育是其参加工作前系统接受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让大学生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发展可能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对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无论采取何种路径,其目标最终都须落实到让大学生发现和切实培养自己的多种发展可能性上来,落实到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上来。
    (二)在取向上,要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真善美的正向价值取向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既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仅限于追求大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在实践中,除了某些特定专业的大学生,对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开展的审美素质培养,基本上从属于德育的工作范畴,这也是其中介性特点的一种表现。审美活动不必然带有道德倾向,但是道德的情感感召往往能给人强烈的审美体验。比如在艺术作品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给人以强烈的道德崇高感,这种感受就是人们的一种重要的审美体验。审美素质的提升,不必然直接有利于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然而,在审美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向积极的价值观,以及培养这种价值观的实践能力,则不仅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方向性要求。从根本上来讲,所谓正向积极的价值观,就是真善美;在当前,从具体上来讲,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在效果上,要求有利于实现隐性培养方式产生显性培养效果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是具有鲜明的中介性、情感性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需要遵循中介性和情感性的原则。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主要应该采取隐性的培养方式。然而,除了少数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其他绝大多数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是作为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来开展的。因此,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效果需要在内在地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之后,通过提升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产生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德行水准等显性效果。
    参考文献
[1][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志,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公允价值会计涉及的三个层次基本理论问题 下一篇:“中国梦”视域下青年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实践路径探析
相关文章推荐

  • 大学生压力应对特征研究—基于“雨中人”绘画
  •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情境研究
  • 大学生如何创立及运营摄影工作室
  • 探索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 大学生党员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特征及引导策略
  • PPP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助力
  • 大学生弘扬李保国精神的路径研究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创新
  •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路径研究
  •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基于自媒体网络环境
  •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意外伤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 高校大学生消费权益保护的再研究
  •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分析和实效性思考
  • 论我国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