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教师资格“国考”制度与师范院校改革


2016-10-27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朱玲玲

【摘要】实行教师资格"国考"有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进一步开放教师教育体系。但是实行教师资格"国考"会抹杀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独特性,导致教师教育的边缘化;还会对师范院校改革形成"倒逼机制",迫使师范院校转变观念,积极应对。因此,师范院校应加强学科建设,不断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同时把好"教师教育质量关",实现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教师资格;“国考”;师范院校改革;教师教育;
 
    一、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概况
    (一)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背景
    我国《教师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由此开始实施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该制度一经实施,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教育部开始在浙江、湖北进行教师资格“国考”的试点工作,之后逐步推广。2013年出台《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2015年该《办法》正式实施,教师资格“国考”制度的实施是我国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试点实践及相关政策导向来看,教师资格考试使用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取消师范生面试资格;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
    此外,还有诸多新特点:报考条件上,虽在学历条件上要求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但我们今天探讨的教师资格制度,无疑应当考虑当前的教师培养机构状况,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由原来的中师毕业提高到大专及以上学历,而初中和高中教师学历应为本科及以上。考试内容上,小学笔试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初中笔试科目除了这两科以外,还增加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核的内容更加全面、综合,既注重对教师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察,又有对教师运用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教师资格考试要求笔试主要采用计算机考试和纸笔考试两种方式进行,具体实施根据各省实际情况而定,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试讲、答辩等环节进行;此外,笔试单科成绩有效期为2年,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3年。从上述特点看,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正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迈进,对我国实现教师专业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实施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一,有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及《办法》,就是为了从政策导向上强化: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必须促进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对原有教师准入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在原则上坚持专业化导向。从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看,考试制定全国统一大纲,考试内容包含了教师职业理想、教育教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而面试主要突出实践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需要花费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备考,对考生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水平,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后备资源。
    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开放教师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人数不断增多,师范院校和非师院校差距不断缩小,这与国际教师教育的开放体系相符,也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实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取消师范生的面试资格,能让师范生也有获证的压力,能够带动师范生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考试只是手段,要把真正具有崇高教育理想、愿意投身教育事业的优秀青年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
    第三,是完善教师资格制度的必然要求。任何制度的出台和实行都有其两面性,制度的改革总会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方向进行,我们不能苛求新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必须完美。由于原来的教师资格制度制定时间过早,不能体现新时代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如实行双轨制,有些师范生并未难道达到教师资格的基本要求,就可以轻松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或由于资格认证标准不一致,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难以评估等弊端,于是制度的改革成为必然。
    二、实施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对师范院校提出的挑战
    (一)教师资格“国考”抹杀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独特性,导致教师教育边缘化
    教师资格“国考”是国家在政策层面上推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质量进行的改革,除了考查准教师的基本知识技能外,还要考查教师职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在复杂教学情境中长期实践积累出来的。不是通过简单的笔试,也不是面试的一小段时间就能保证的。教师职业作为一门专业,要求教师具有特殊的专业修养和实践智慧,这种修养和智慧是需要时间和环境去修炼的。教师资格“国考”取消师范生“特权”,固然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但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师范院校长期建立的教师教育培养特色。
    师范生具有在师范院校的教师养成性学习经历,在文化传承,教育教学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方面具有非师生无法比拟的优势。[4]而非师范专业学生没有经过教师教育专门训练和教育实习,直接参加考试获得证书。如果仅仅以考试的结果为标准,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师范生在教师培养过程的特殊性。师范院校正在向综合化发展。师范类专业作为师范院校的传统专业,在学校长期发展中具有的“师范性”,但在综合化的过程中被削弱。再者,师范专业毕业生因长期被自然认定为合格老师而不需要考试的检验,导致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质量参差不齐,师范专业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吸引力。教师资格“国考”要求所有师范生同样参加,一部分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考不过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如果师范院校不能及时变革,强化教师教育,那么本来被削弱的师范专业将处于边缘化。
    (二)教师资格“国考”对师范院校改革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
    长期以来,教师资格制度与师范院校转型是两条平行的轨道,两者并未实现有效结合。教师资格“国考”取消师范生免试资格后,和非师生同样参加考试,这样势必会影响师范院校的招生;师范生由于不再具有专业优势,会被用人单位认为其综合素质不高,在就业大潮中处于劣势地位。加之,一方面由于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打破了师范院校在独揽师资培养的格局;另一方面,由于师范院校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要目的,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上不够重视,师范院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面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的重大变化,教师资格“国考”对师范院校改革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师范院校实际上是在没有足够准备的情况下,被迫脱离原有的运行轨道。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必须在短时间内准确自我定位,认清发展方向,进行改革。
    三、师范院校应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建议
    尽管师范院校已经迈向综合化道路,但基础教育的师资供应主体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师范院校,师范院校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为了满足基础教育师资的需求。师范院校要及时适应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等教师教育制度的新变化,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准确定位,突出师范专业的发展优势,在发展策略上有所改进。
    (一)加强学科建设,实现特色发展
    学科是一个系统,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需要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一方面则需要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教学意义上的学科相当于专业。学科建设是一个动态系统的工程,更是一所大学的战略性任务,它体现了一所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因此,师范院校更应该致力于学科建设,强化优势学科,办好基础学科,注重应用学科的发展。尤其是要突出师范类教育学科的特色发展,不仅是教育教学水平的改善,更是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大学办学特色是靠优势学科对社会的贡献来体现的。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所在,也就是这所大学的特色所在。[13]一所大学的特色体现在它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和特色优势上。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重要职责,应该立足传统优势学科,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以培养教师为主要任务的特色发展。当然我们强调特色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人文和理工学科的建设发展,更不能因为应用学科起步晚就举步不前。
    (二)不断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面对教师资格“国考”对师范院校造成的影响,师范院校要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创新。现行的本科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包括三类课程: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类课程。课程的比例需要做以调整,应当适当增加教育类课程比例,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其中,教育类课程由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构成,一般都是作为学生识记的内容,在期末考试应付而过,学生在学完教育理论之后来不及消化和反思,考完试之后就不再思考,加之,教育实践活动机会和时间都较少。这样的现状将难以保证准教师在今后进行科学研究,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增加教育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多接触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保证学生参加实质上的教育实习,更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其次,随着社会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因此通识类课程的比例应适当增加。当然在课程的教学上不应墨守成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交给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关键。
    (三)把好“教师教育质量关”
    把好“教师教育质量关”,就是要高度重视师范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一所院校社会声誉的好坏,更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大局。新实行的教师资格考试将建立国考、省标的教师准入制度。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为学生提供必要支持,在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考生知识结构和基本专业素质的要求。但要注意师范院校不能变成仅应对教师资格“国考”而培养考生的场所,教师资格“国考”只是保证教师职业入门的基本方式,师范院校不能忽略大学教育的功能。
    总之,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给师范院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近期发展看,师范院校在立足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积极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和教师培养的因素,实现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承声,陈彩燕.“国考制度”下的高师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J].教师教育论坛,2015(03).
[2]王世存,王后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必要性、导向及问题思考——基于对浙江、湖北两个试点省份首次考试情况的统计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2(04).
[3]王世存,王后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教育发展的里程碑[J].中国考试,2012(07).
[4]王军.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影响[J].高校教育理,2015(03).
[5]张泽洪.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背景下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06).
[6]田广增.教师教育制度新变化与高师教育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8).
[7]陆一.教师是养成的,不是考出来的[N].中国教育报,2014-05-22.
[8]刘宝剑.教师资格“国考”:师范生的认识、态度与诉求——基于浙江省万名师范生的调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22).
[9]李奇勇.教师资格,为何而考?[N].中国教师报,2014-04-02.
[10]谭军.面对教师资格新政师范院校如何应对?[N].2014-04-01.
[11]刘信阳,张茂聪.试论”国考”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出路[J].教师教育论坛,2014(09).
[12]江净帆.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向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9).
[13]李华树.论大学办学特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4).

上一篇: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成就问题与应对策略探析 下一篇: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应用研究
相关文章推荐

  • 竞业限制协议效力问题研究
  •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
  • 社会团体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 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适用
  •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立法原则与实践目的研究
  • 浅析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
  • 论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完善与建议
  • 信赖利益制度在行政法中的作用研究
  • 共享医院的制度规范:功能视域下的法经济学分
  • 值班律师制度运行的负面形态及对策
  • 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路径分析
  • 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
  • 和文化: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渊源
  • “制度忠诚”:唐太宗选官用人之要
  • 后革命时代的秩序反思—《旧制度与大革命》的
  • 制度正义:道德效力实现的外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