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2016-10-24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唐磊

【摘要】 本文着眼于国家对于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需求,以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界定为出发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六个方面,构建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 国际化人才;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NKZXC 1203)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这一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最主要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过去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虽进行了改革,但仍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更不能满足国家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的战略性需要。“大学英语”教学虽已有意识地进行了对于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探索,但这一部分教学活动多为“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或读写课程的零星之为,教学极不成体系,课程的教学重点仍为基本语言技能;国内虽然有一些院校尝试开设学术英语(EAP)或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但尚属起步阶段;而对于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国内虽有学者做了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是“思辨式”的“纸上谈兵”,真正将思辨能力系统地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实证性研究,则鲜少有人涉及。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表现为语言技能主导、文化意识薄弱、思辨能力缺席三大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要为国家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的战略目标服务,就要重新定位“大学英语”教学,构建以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
    (一)国际化人才界定对于国际化人才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阐述。Stephens指出国际化人才应具备跨文化知识能力,并将此能力应用迁移到不同语言、学科、文化、职业和生活中0[2 3庄智象等指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需要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完整、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旧-综合以上观点,并考虑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知识与能力:(1)英语语言应用能力;(2)相关专业知识与国际知识;(3)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4)思辨能力;(5)自主学习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在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的工作中,“大学英语”教学发挥着关键作用。大学英语课程应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教学一方面着力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EAP、ESP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与所学专业或未来从事行业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使其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国际性交流的能力。就人文性而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有承载、传承、构建特定文化的功能”,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必然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有所了解,提高对于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还体现在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Humbldt曾总结说:“语言是思想赖以成形的器官思维和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学习用英语思维分析问题、看待世界的过程。而所谓英语思维,体现在英语语篇结构中,即为思辨。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具有先天优势。此外,学生在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必然为自主学习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以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需落实以下具体教学目标。第一,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等诸多领域中,能够运用有关语篇、语用等知识,使用符合语言规范的英语进行流利、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交流。第二,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应用能力,使他们能较好地理解有一定语言难度的、与本人所学专业相关的文献或材料,并能够运用恰当的书面或口头英语在学术环境下或相关专业领域中进行有效交流。第三,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处理好与对方在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并能够根据交际情景,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的不同,恰当地使用交际策略。第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使他们能够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比、评估、得出自己的结论或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能够通过说理阐明自己的观点。第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合理运用学习策略,对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领域进行学习和探索,构建日益丰富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落实以上教学目标不能仅仅依靠类似《综合英语》这样一门通用英语(EGP)课程,它需要一个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校级公共必修课、校级公共选修课和英语学习第二课堂三大模块。各模块内的课程以不同教学内容为侧重点,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以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五部分教学内容:英语语言技能知识、学术英语或专业英语、英语国家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思辨技巧、自主学习策略。
    1.校级公共必修课校级公共必修课以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英语国家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将思辨技巧和自主学习策略融入教学全过程。模块内开设如“综合英语”、“英语文化与交流”、“高级综合英语”等课程。“综合英语”和“高级综合英语”课程以语言习得的输入和输出理论为依据,重新配置教学中对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训练,把听和读这两个语言输入技能作为教学基础,说和写这两个语言输出技能作为教学驱动。课程按照大众关心的话题和相关专业领域的主题设计章节,根据话题的深度和语言材料的难易度进行编排。思辨能力的培养也被引入教学,把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语言教学的手段,把语言学习材料作为思辨能力训练的载体,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就广泛的话题用英语进行内容理解、分析、观点阐述、说理论证等,从而实现学生思辨能力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共同提高。同时,课程还通过讲授自主学习策略和设计自主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英语文化与交流”课程以不同的文化和跨文化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对各种文化和跨文化现象进行思辨,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又兼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2.校级公共选修课校级公共选修课是以上必修课程的有效补充和扩展,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此模块内的课程可涵盖以上五大教学内容的全部,具体包括EGP课程,如“思辨式英文写作”、“批判性英文阅读”;EAP课程,如“学术环境英语”、“学术英语写作”;ESP课程,如“商务英语”、“工程英语”;人文性课程,如“英国文化概况”、“美国文化掠影”等。
    3.英语学习第二课堂英语学习第二课堂是指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外,为营造英语学习的校园氛围而组织的文化或学习活动。第二课堂可突破课堂面授和课程学分学时等限制,为学生创造在课外进行英语学习、跨文化交流、思辨和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实现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形式需丰富,供学生灵活选择。具体包括辩论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英文配音比赛、英文话剧比赛、英文书友会、语音诊疗室、留学文书工作坊、英语资源中心、苏格拉底圆桌讨论等活动。
    (三)教学方法“根据相关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外语教学中可以采取协作探究式、互动反馈式、意义学习式、学习风格学习策略调整式等具体教学模式。”M 3换言之,“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只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可以“教无定法”,根据课程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探究式、翻转式等教学方法。学生应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教师应以各种教学方法理论为依托,设计多样的教学环节和学习任务,增加学生自学、讨论、研究的时间,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四)评测体系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评测体系应是多元化的,具体体现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策略的多元化。
    1.评价主体多元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同伴、用人单位。教师评学是“大学英语”长期采用的主要评测方式,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并实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学生自评是学生发挥自我认知智能、反省自身、评价自我学习效果、设定新的学习目标的主动评价过程。同伴互评以另一种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主动性,学生在评价同伴的学习效果时,也必然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从而实现评测对教学的反拨作用。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在实习或实践过程中的评价反馈可以从总体上反映学生向国际化人才发展的情况,同时也便于教育者了解社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真实需求。
    2.评价内容多元化多元的评价内容应涵盖五大教学目标,即对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运用学术英语或专业英语进行交流能力的评价、英语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评价、思辨能力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当然,不同课程应各有侧重,但课程体系内的各课程评价内容应能实现互补,总体评价标准为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评价方式多元化评测方式的多元化是指在评测学生学习效果时,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任务完成情况、参与第二课堂学习记录、网上学习记录、学习作品、阶段性考试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以学生档案袋的形式进行记录保存。终结性评价指学期末的考试或学期论文。不管是形成性评估还是终结性评估都需要既采用定量的方式,以分数反映学习成绩,又采用定性的方式,以评语或当面反馈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给予全面合理的评价。
    4.评价策略多元化评测策略的多元化是指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既采用标准化测试来完成,如期中或期末闭卷考试;又要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个性化评价,如个人学习日志、读书报告、调研报告、英文短剧、英文杂志等。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评测策略,既能客观准确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又能针对不同学生做到因智而评,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五)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建设以高端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还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这部分教师除需具有极高专业知识水平外,还需要具有教学创新能力、思辨能力、极高的英语应用能力、指导学习能力、自我学习提升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能灵活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变教材忠诚的执行者为自己课程的创造者;极高的英语应用和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能运用英语进行相关主题的阐释和讲解;指导学习能力,是指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知识的传授者变身为学习的领路人;思辨能力,是指教师能够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分析思考,做出合理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自我学习提升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处理新问题,补充新知识,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教学科研能力,是指教师能就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寻觅规律性的教学真谛;教育技术能力,是指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教学材料,开展教学活动。
    要培养这样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需要国家、学校、院系各层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利用多种渠道引进国外智力,提高师资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强化整体队伍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利用国家、学校、院系等多方资源,通过为教师提供出国或国内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机会,提升其业务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此外,还应完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标准,加大对教学、教改成果的认可度,以此为导向,鼓励教师用心教学;同时还应通过组织教学竞赛、评选优秀教学奖等措施,激发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发展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教师更好地投身教学。
    三、结语
    “大学英语”不应只是一门低水平的基础语言课程,而是要站在服务学校办学宗旨的高度,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构架完整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国家培养具有较强英语应用能力、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端国际化人才。

上一篇:从介词“在”看心理典型与母语迁移的关系 下一篇:试论中职美术教学如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相关文章推荐

  • 新常态下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人才培养
  • 基于设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和改善方法
  • 核心期刊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
  • 论文发表参考: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
  • 论文发表参考:论师资建设对高校教学和人才培
  • 高等农业院校人才精准化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就业
  •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合理性
  • 基于课堂舞台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声乐课一体化
  • 乡村振兴如何破解人才瓶颈
  • 基于创业人才培养的高校思政教学研究
  • 管理型财会人才就业现状与培养研究
  • 地方应用型高校工科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
  • 以基层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创业
  •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视阈下城市形象构建与体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