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从介词“在”看心理典型与母语迁移的关系


2016-10-24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叶丹

【摘要】 有关语言迁移的大多数研究证明典型性能预测语言迁移。本研究以汉语为母语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为受试者,通过对介词"在"的语义典型性和英语介词的调查,探讨典型性与语言迁移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典型性确实对语言迁移的预测具有普遍性,但是过度使用典型性有可能造成母语负迁移。 
    【关键词】 语言迁移; 典型性; 介词; 

    【基金】 浙江省外文学会2013年专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ZWZD2013016);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发展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012FK025);浙江省高等学校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项目编号:FX2013066)

   

    一、引言
    一直以来,语言迁移都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争论的焦点。迁移研究从最初的片面逐渐走向全面和深刻,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迁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心理和认知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Kellerman提出了“心理类型”(psychotypology)和“心理典型”(prototypicality)这个两个概念。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距离感知,称为心理类型。心理典型是指学习者对母语结构或词汇意义的标记性感知。这一理论框架的提出揭示了迁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受到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学习者使用母语知识的一种认知手段和认知过程。[2]典型性的认知有助于学习者较快习得二语里基本的语言规则。
    二、心理典型的相关研究
    目前,针对心理典型的研究较少,多限于名词词汇方面,研究多以重复和模仿性研究为主,如Ueda仿照Kellerman的实验,研究以日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的词汇语义迁移,得到与Kellerman相似的结论,后者发现英语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都会利用英语动词“Play”的典型意义来理解其边缘意义。金苏扬对汉语多义词“眼”的实验,发现可迁移性与相似性确实存在着密切的正比关系,但使用率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周保国对多义动词“打破”(break)的实验,选择汉语和英语这两种在词形和书写形式上有本质差别的语言为实验材料,进一步证明Kellerman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这些研究均证实了心理典型对母语可迁移性的制约作用。蔡君梅针对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研究了学习者对主题突显(Topic-promi-nent)句型的心理典型和心理类型,证明两者对可迁移性判断有显著影响,但对学生作文中的实际迁移影响甚微。

    虽然30年来有关心理典型的研究以重复性研究居多,然而国内研究已经开始对Kellerman理论在句法方面进行拓展性探索,在研究对象和影响因素等方面有待扩大和深入。学习者对母语和目标语结构的感知会影响其可迁移性判断,根据相关理论和研究,本文把心理典型作为语言迁移的自变量进行研究,只研究心理距离相对较小的词———in(在)。通过实验的方法,考察汉语“在”的各个意义迁移到英语介词原型意义的可能性,实证分析二语学习者对母语结构或意义的感知,即心理典型和母语可迁移性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本实验选定30个含有多义介词“在”的汉语句子作为实验材料。根据实验目的,所选句子中的介词“在”有不同的意义,既有核心意义,也有边缘意义,而且这些意义在程度上有一定差异。对应汉语介词“在”,给出30个英文句子,其中对应的英文介词可能为“in”或者“on”或者“at”。在先前的众多研究中,研究者较多以中英翻译作为可迁移性的判断材料,本研究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干扰,选取了更为简单的介词填空。选取中英文水平较好的学术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作为本实验的受试者,总共67名。

    首先让受试者完成任务一:典型性判断测试,受试者要以“非典型性”得1分、“一般典型”得2分、“非常典型”得3分的标准,给所有的30个汉语句子中的“在”所在词组中的介词“在”的意义打分。由此调查中国学习者对介词“在”的语义距离的直觉,用数字得出介词的心理典型程度。完成任务一后稍作休息完成任务二:可迁移性判断测试,对30个英语句子中“在”所对应的英文介词填空。计算每个句子的正确率,以此来调查介词意义的可迁移程度。最后利用EXCEL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心理典型和母语可迁移性的相关性检验。对受试的两组测试成绩进行分析判断,发现被感知为典型的句子,其介词“在”对应的英语介词填空正确率也较高。有关典型性和可迁移性关系的研究,之前大多数研究验证了两者显著相关。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典型性对语言迁移起到预测作用。二语学习者把母语中他们认为“典型的”、“可迁移的”结构迁移到第二语言中。然而一些被感知为非典型的句子的正确率却比较高,通过后续的访谈,我们发现他们在日常语言使用中较多地使用这些表达,而这些表达也常常作为一种固定表达在课堂上被反复强调,从而使得学习者较为熟悉。正如Kellerman提出并证明的假说,学习者对母语多义词词义可迁移性的认识受相似性和使用率两个因素共同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出乎意料的是,有个别被感知为典型的句子,其正确率相对较低,如“在面包店里(atthebaker’s)没有面包”,典型程度得分166,但正确率只有26.9%。“上周末我们在你家(atyourhouse)玩得真痛快”,典型程度得分168,但正确率只有19.4%。“她在一家女性杂志做调查员(Sheisaresearcheronawomen’smagazine)”,典型程度得分156,但正确率只有14.9%。为了找出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这些特殊的例子,发现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受汉语的影响,在学习者的头脑里有一个很深的印象,那就是表示“在具体的某个方位”的介词,一般都是in,所以“在你家”、“在面包店”和“在一家女性杂志”大多数的错误选择都是介词in。在缺乏完整的二语语言知识的时候,学习者会将整个母语的典型结构迁移到二语中,如果两者间有差异的话,典型性的感知也会造成母语负迁移。其实英语介词表达远比汉语表达丰富,同一个表示方位的介词“在”,在英语中可以对应很多其他介词。二是学习者对英语语法模棱两可,如“中国在亚洲的东部”,近一半的受试者选择了on。这个是初中的语法,此语法内容是如果两个地方有接壤的话用介词on,如果一个地方包含另一个地方的话,用介词in。但是作为语法学习已经较久的受试者来说,该语法内容并未被真正习得,而是片面地将这个语法点进行记忆。三是学习者较易受相近搭配的影响。如“这两兄弟在同一个班里上课(inthesameclass)”,较多的受试选择at,究其原因是受固定搭配“atthesametime”的影响,受试在英语使用过程中没能灵活使用介词。从上述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二语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过程中,当学习者感知到某个母语语言结构典型,他们就会迁移这些典型的语言规则。典型性的认知有助于他们较快习得二语中典型的语言规则,更快地理解和内化二语规则。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好地利用学习者的母语词义感知这一认知特点,给学生呈现具有典型性的语言内容,让他们更易接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从本实验可以看出,母语典型性有可能会被过度使用,导致整个典型母语规则被整体错误地迁移到二语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有效避免母语负迁移,从认知角度分析和讲解错误语句和搭配,帮助学生正确习得英语表达。
    参考文献
[1]Kellerman,E.Towards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rategy of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Interlanguage StudiesBulletin, 1977,(2): 58 -145.
[2]张雷,俞理明.迁移研究的心理认知视角———心理类型与心理典型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当代外语研究,2012,(5):22-26.
[3]Ueda,N.Prototype Effects in Understanding Word Meanings[J].Journal of Japan - Korea Association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8,(2):37-56.
[4]金苏扬.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可迁移性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140-146.
[5]周保国.从可译性到可移性:一项关于心理类型的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416-421.
[6]蔡君梅.语言类型特征可迁移性的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上一篇:大学生外语学习中焦虑型强迫症的表现形式及成因研究 下一篇: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相关文章推荐

  • 浅谈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 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生活化探析
  • 四位一体”红色资源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
  • 中学课堂互动中脸面心理与行为分析
  • 心理资本视阈下大学生“两学一做”学习投入研
  • 社会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 辛弃疾罢官退隐后的矛盾心理探析
  • 中国急需构建精英教育体系
  • 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民族文化心理
  • 动画片对受众心理行为的影响——论影片《公牛
  • 中职生校园欺凌现状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报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对激发干部“二次创业”中创
  • 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探析
  • 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河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