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策略探究


2016-10-24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 李莲花; 陈林俊

【摘要】 写作毕业论文是完成本科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本研究认为,解决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日语专业人才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日语专业; 毕业论文; 质量; 

【基金】 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常州大学日语专业为例”(项目编号:GJY2014091);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大数据背景下日语专业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JY2014026)

 

      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生毕业前开展总结性和研究性学习的阶段,是深化和升华专业知识的过程,也是完成本科教学计划、实现本科阶段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解决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日语专业人才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陈林俊[1]和杨秀娥[2]从毕业论文的选题角度探讨了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盛文渊[3]提出了运用语料库解决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问题的解决方案;付立民和曲英娟[4]探究了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毕业论文的新途径。笔者以C大学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C大学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概况
      C大学自2005年起招收本科阶段日语专业学生,迄今为止已向社会输送6届毕业生。综观几年间日语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笔者概括出如下特点。
      (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教训,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完善和科学化,比如,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定期检查论文的进展、与学生工作办公室合作强化学生管理与学生沟通、实行学生自由选题制度等。
      (二)毕业论文选题面日渐广泛
      日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不局限于传统语言文学,而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笔者按照语言文学、文化①、社会等7大类统计了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表1),2009届毕业生中15人(占51.72%)选择语言文学方向题目,2015届只有8人(占23.52%)选择此方向的题目,多数学生转向了社会、经济、教育等选题方向,这与陈林俊的研究结果颇为相似。
      (三)部分选题有较强的针对性
      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创新性及实用价值,如“探析日语象声词的结构及其作用”、“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与人性———以《鼻子》为中心”、“从‘便当日’看日本的儿童教育”。
      二、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选题不当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不当的状况多出现在社会与文化方向的论文题目中,具体表现有:选题范围过大或过小;选题陈旧,不够新颖;专业性不强,缺乏深度等。例如,“日本温泉研究”、“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日本高龄化研究”等。究其原因,第一,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窄。课外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而且能收获知识、开阔视野;尤其是原文书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根据周金声和刘梦伟[5]的研究,只有8.55%的大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却倾向于娱乐消遣、浅层次的快餐式阅读。第二,学生的论文选题与教师的研究方向存在反差[6],不对称的关系会给论文指导工作带来困难和局限性;如,社会文化方向的毕业论文题目比例为58%,从事此方向研究的教师仅为7%;从事语言文学研究的教师比例有73%,选择此方向的论文题目只占24%(图1、图2)。其三,课程体系不健全,在日语专业4年本科教学中,涉及日本社会文化内容的课程只有“日本概况”(32学时),致使学生在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非常有限,论文写作只能蜻蜓点水、缺乏深度。
      (二)书面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1.日语运用能力不强
      陈俊森[7]问卷调查了12个省、市、自治区26所大学的27位日语教师,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尚不具备运用日语撰写合格毕业论文的能力。笔者在修改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存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各方面的写作问题。首先,学生不擅长运用学习过的词汇,虽然“寮”、“立派”、“田んぼ”等词汇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过,学生在写作中仍使用“宿舎”、“壮観”、“水田”等词汇,有明显的直译痕迹。其次,表达中存在活用错误、格助词误用等基础性语法错误。再次,学生没有熟练掌握日语基本句型,存在主谓不对应、句子结构混乱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日语基础薄弱和写作训练次数不足。
      2.母语写作能力不高
      首先,阅读分析能力较弱。有些学生虽然收集和阅读了文献资料,却不知如何应用。其次,部分学生的论文结构不严谨,思路不清晰,层次不分明。屠锦红[8]开展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母语素养”缺失的程度比较严重,具体表现在阅读理解能力不容乐观、书面表达能力欠缺等。究其原因,第一,中小学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二,高等教育中母语教育严重边缘化,据调查,全国只有35.23%的高校要求大学生必修“大学语文”课程,一般32学时[5];第三,各类社会考试中没有对母语提出明确的要求。
      3.毕业论文的重视度和投入度不足
      笔者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此的重视度和投入度远远不够。如果学生能细心修改或同学之间互查,大部分语法错误、格式与排版误差等问题都能避免。另外,学生很少主动联系老师,除非指导教师找学生。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主观认识不足,还有毕业论文安排不合理等客观原因。一般情况下,高校会在第七学期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分配学生并组织论文选题,第八学期安排论文撰写和答辩;由于选题的时间较短,学生难以完成科学的选题,导致撰写过程中存在种种困难,甚至因为难以完成而中途更换题目。此外,论文撰写与指导安排在第八学期正好与学生就业发生冲突,由于就业压力巨大,当撰写毕业论文与就业产生矛盾时,学生自然不会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写作中。
      三、对策研究
      (一)优化培养方案
      由于学生的日语基础比较薄弱,高校可以尝试“学时下移”的方法来解决课时不足情况下强化语言基础的问题。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通过压缩高年级专业课程以增加低年级基础课程的学时;压缩学时并不意味着减少教学内容,而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采取强化课外自主学习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开设专题研究课程,布置研究报告、小论文写作等课外作业,既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又提高了阅读与写作能力。
      2001年公布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规定,高年级专业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日语综合技能、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社会文化等。因此,院校可以开设“日本文化史”“日本经济”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日本历史、文化、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不仅有助于毕业论文的写作,而且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扩大学生知识面还可以采取“增加应修学分,提高毕业要求”的方法。增加应修学分并不是开设更多的课程,而是学生跨专业选修或跨校选修课程完成学分。国立台湾大学与外国大学合授学位与双联学位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9]。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能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就业。
      (二)不断提高教师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简称OBE,亦称“需求导向教育”)提出,内外需求是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确定毕业要求的依据,毕业要求是构建课程体系和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简言之,教学内容取决于内外部的需求。鉴于当前的社会需求是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综合性优秀人才,高校应该多开设对口的课程以满足内外部的需求。修刚指出[10],“日语专业必须在两方面进行转变。其一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其二是培养日语+α能力的人才”。人才需求也给日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除了一部分教授日语语言文学的教师,相当一部分需要转型为运用日语教学日本社会文化或α的教师。社会发展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三)延长毕业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时间
      由于第八学期实施毕业论文写作与学生就业有冲突,因此,有必要把毕业论文写作的开始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初或更早,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论文写作的前期工作,为后期的论文撰写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第七学期开设的专题研究性课程可以与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教学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便于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及时交流,能够避免同一问题反复出现在不同学生的论文中,提高指导效率,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
      综上所述,毕业论文的质量关系到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主观认识等多方面内容,需要高校有关部门、教师及学生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改善。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广义的“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综合”;狭义的“文化”定义为“语言、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据此,语言、文学、教育等都属于文化范畴,但是,为了方便统计与比较,笔者将文化方向的毕业论文分别进行了统计。
      [参考文献]
[1]陈林俊.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上一篇:狄金森诗歌“I measure every Grief I meet”的情感隐喻解读 下一篇:TEM4语法测试题型变化对《综合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关文章推荐

  • 新常态下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人才培养
  • 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
  •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的必要性
  • 中小学家庭教育的缺失对本科教育的影响
  •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MOOC平台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本科数学教学模式
  • 基于“期望理论”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
  • 学以成人: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与本科生生活导师
  • 书院传统日记教学法源流及其在本科生导师制中
  • 德国双元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巴
  • 技术本科“三创”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方向
  • 中原城市群建设背景下河南省本科院校大学生创
  • 辽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
  •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 利用层次分析法解读公安院校毕业论文的质量问
  • 移动学习在欠发达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