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情感隐喻; 诗歌; 源域; 目的域;
一、引言
诗歌作为情感的艺术,其传达的根本对象就是某种情感体验。但是,这种情感体验是抽象、模糊的,只有把它们隐喻化、转换成人们熟悉的可知可感的体验,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构建独特的意象,从而品尝到其中的含义。本文将试着从诗歌中隐含的情感概念隐喻出发来解读狄金森“IMeasureEveryGriefImeet”这首诗歌,以期达到更佳的欣赏效果。
二、理论介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是“隐喻”之最初和最根本的来源与所指。韦勒克认为:“诗歌必须是隐喻的。”[1]233伊曼斯认为:“诗歌中起组织作用的两个原则是节律和隐喻。”[1]229诗歌中隐喻的研究很久以来都只局限在对它的修辞功能的研究上。1980年Lakoff&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了认知科学时代。从那时起,隐喻被认为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即用源域理解目的域[2]。认知语言学家对隐喻的新界定,为读者理解诗歌中的隐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三、情感隐喻与诗歌的关系以及情感隐喻的分类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Wordsworth把诗歌看作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3]。狄金森本人在给ThomasWentworthHigginson的信中也写道:“如果我读一本书,它使我的身体很冷,没有火能温暖我,我知道这就是诗。”[4]DylanThomas则这样描述:“诗是能让我笑或哭或打哈欠,让我的脚趾甲闪烁,让我有想去做或不想去做某事的东西。”[5]因此,理解诗歌情感是欣赏诗歌的关键所在。然而,这种情感体验是抽象的、难懂的。如何把这些抽象的情感转化成可知可感的事物呢?情感概念隐喻把情感概念化的功能,为我们赏析诗歌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按照隐喻情感概念化的方式的不同,即按情感隐喻的源域的不同,常见的情感概念隐喻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基于外部体验映射系统的方向性情感隐喻,如“Happyisup”和实体情感隐喻,如“He’sinlove”中,把爱看成容器;第二,基于人体内部体验映射系统的从低级意识形态映射到高级意识形态的情感隐喻,如“爱是疯狂”“欲望是饥饿”“厌恶是呕吐”[6];第三,结构情感隐喻。这类隐喻的特点是用源域的概念结构来建构目地域的概念结构。比如在狄金森诗歌《我品尝从未酿造的美酒》中,整首诗歌用了“情感是饮酒事件”这个结构性隐喻,表达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的快乐就像饮酒一样。
四、“ImeasureeveryGriefImeet”的情感概念隐喻解读
下面将尝试运用所介绍的部分情感概念隐喻来解读狄金森的诗歌“ImeasureeveryGriefImeet”[7],希望能达到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歌的目的。
这首诗歌以一个宣认开头,即“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一个悲伤的人,/我都会去测量一下这个悲痛者的悲伤程度,/并且是非常认真地去测量。”测量的目的似乎就是要跟自己的悲痛进行对比。“是否比自己的程度更深,没有提到,但是,可能会轻点。”很显然这里包含“悲痛是实物”的实体情感隐喻,因为只有实物才可以测量。同样,只有物体才有重量,才能称重“ifitweighslikemine”,这里运用了“悲伤是沉重”的次隐喻。“aneasiersize”,说明悲痛是有尺寸大小的物体外,还隐含“悲伤是大”的次隐喻,因为尺寸小意味着重量轻,重量轻意味着悲痛程度没那么深。
第二节,在衡量伤痛的轻重之后,接着诗人揣摩伤痛持续的时间,她自己的悲痛无法说出开始的时间了,因为持续的太久,让自己都觉得很古老。这里用“我已经不知道这悲痛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进一步说明了悲痛持续的时间之长,伤痛之深,难以消除。“bore”这个词同样隐含“悲痛是实物”的隐喻,因为只有实物才能携带。
第三节,诗人从谈自己的伤痛转移到谈论别人的伤痛。通过询问别人的伤痛来暗示自己的。她想知道是否其他的伤痛者觉得痛苦有碍于生活,因此需要不断努力。她也想知道,可以选择的话,是否一些人会选择死。这里运用“悲痛是障碍物”的实体隐喻,它会挡在路中间,因此可能影响生活的继续。这里也提到了死。为什么要选择折中,不至于马上死去呢?下面第七节将与之呼应。
第四节,她也注意到一些伤痛更久的人,努力地再次找到快乐。“我想知道,/年复一年———几千个年头,/累积在病痛之上———/对早先的伤害,/这样的岁月流逝———/能不能收点疗效之功。”在这节,诗人对于“时间能够愈合一切”的说法的质疑显而易见,即在最近的将来,她没有获得快乐的机会。这里是一个明喻。“仿佛,曾经是一盏灯———/油,几乎已经熬尽———”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一些伤痛更久的人,努力地再次找到快乐。但是,很显然,这个快乐并不深刻,因为这种快乐并不能让她的笑容持续更长更有力量,因为“油却已经快用完。”
第五节对如何治愈伤痛提出了疑问,“这样的岁月流逝———/能不能收点疗效之功———”这里的“on”同样隐含“悲痛是物体”的隐喻,“Balm”药膏隐含着“悲痛是伤口”的实体隐喻,把抽象的悲痛看成可以看得到的同样会让人疼痛的伤口的身体情感隐喻。
第六节是对第五节给出的回答,“疼痛了千年的神经,继续疼痛。/虽然经过了几个世纪,/疼痛依然没有减轻。/即使是上帝的爱也无法治愈疼痛。”这里,“上帝的爱”进一步衬托诗人的失落和痛苦。“痛过神经的几个世纪”这句话中,作者把人的悲痛转化成了神经的痛,同样是身体情感隐喻用法。“诗人深刻的伤痛,就像伤着神经一样的痛”。
第七节表明,她度测过许多人的痛苦,虽然其痛苦的原因各异,但是死亡只有一次,也只来一次,且只盯牢一双眼睛。它(死亡)的表现就是眼睛被盯牢,其中“盯牢”喻指“紧闭双眼”,“眼睛闭上”喻指痛苦的结束,因此运用了身体情感隐喻“痛苦是睁着的眼睛”。但是虽然这种痛苦结束了,却也结束了再次品尝痛苦的资格。因此这节与第三节呼应,也解释了为什么希望能选择折中,这节也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即不管痛苦是什么,有多深,都不应该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我们能看到许多痛苦的原因。
第八节,有匮乏的痛苦,有寒冷的痛苦,有绝望或沮丧却没能明确说出原因的痛苦,有孤独的或被家人或朋友抛弃的痛苦。这里不仅有实体隐喻“悲痛是寒冷”的情感概念隐喻,而且隐含着从低级的意识形态映射到高级意识形态的基于内部体验映射系统的情感隐喻:“痛苦是匮乏”“痛苦是孤独”“痛苦是绝望”“痛苦是沮丧”。
那么,是什么使悲痛的人在这么深的悲痛时刻还有勇气生活下去呢?最后两节给出了答案。即“我”从上帝以及其他人的悲痛中得到了慰藉,得到了生活下去的勇气。诗人知道,当她经过这些悲伤的人,即使试着测度他们的悲痛,但是对于他们悲痛的原因,她也猜不着。但是没有关系,因为任何一种悲痛都是悲痛,更重要的是,她知道了并不是只有一个人很痛苦,因此感到从中得到了些宽慰,并且在经过耶稣受难地时,“它提供了刺骨的慰藉”。这里的“Calvary”是“耶稣受难像、受难地、大磨难”的意思。
最后她把自己和所有痛苦者的悲痛跟上帝背着十字架的悲痛进行对比,并说她沉迷于看那些人的不同的悲痛,以及他们承受悲痛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假设那些人的悲痛跟她的一样,因此再次说明从“测度我遇到的每一种悲痛”中得到慰藉。从上面的解读,可以看出情感是复杂的,它既是实物,又是方向、是事件、是低级的意识形态,即“情感是实物”,它有宽度、有长度、有深度,它可测可探;悲痛是低级的意识形态,即“痛苦是匮乏、孤独、绝望、沮丧”;同时整首诗歌又是围绕“情感是事件”[8]这个结构性隐喻展开的,隐含着悲痛情感这一事件的出现,发展并最终释放解脱,这也是整首诗歌的线索。
五、结语
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富于韵律的节奏和深远的意境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情感概念隐喻能够为解读诗歌“ImeasureeveryGriefImeet”提供有效的途径,了解情感隐喻的种类、工作机制等,能使读者有效运用自己的心理感受来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朱全国.文学隐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