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论高校二级学院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2016-10-17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王冠中;黄乐

【摘要】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在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高校二级学院在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时普遍存在着内容和形式单一、专业性不强、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高校必须加强基地化、项目化、专业化建设,完善保障激励措施,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提升途径;
  
    一、新时期高校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2013年底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多次直接提到“志愿服务”一词,强调了开展志愿服务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理所应当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实质上就是在对核心价值观充分认同的基础上付诸实践,又在实践中将核心价值观自觉转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大学生志愿者在充满正能量的服务过程中,发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这与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一脉相承的。因此,高校组织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直接和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志愿服务是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重要位置。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育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注重社会实践,能将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大学生在助人、自助、服务社会的活动过程中,了解社会,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学会吃苦耐劳,锻炼组织管理和协调合作能力,增强专业技能,拓展综合素质。可见,开展志愿服务是高校全面推进实践育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志愿服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助力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受生源质量下降、治学浮躁等诸多因素影响,如今高校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况愈下,开展学风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愈来愈成为各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责任感不强,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家庭和父母不负责任,更别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社会责任,责任感缺失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且缺乏长远支撑。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帮助其“精神成人”。研究表明,学生一旦具备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会主动地对自己和家庭负起责任,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会更加积极。
    二、高校二级学院开展青年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缺乏认知
    近年来,作为省级共青团组织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均取得了较快发展,然而细究到学院这一级,情况却不尽人意。据调查,大多数学院没有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专门学生组织(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所参与的志愿服务也大多是由校团委发布通知,学院学生会相关部门临时找人去参与完成。调查显示,20%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概念完全不了解,71%的大学生了解一点,非常清楚的仅不到10%。此外,很多大学生把志愿服务简单地认为是“学雷锋、做好事”,并没有真正理解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更没有意识到参与志愿服务对于自身的帮助和提升。宣传不到位、认知不充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自然不高。
    (二)内容和形式单一,临时性、偶然性较强,专业性不够
    调查发现,98.3%的大学生通过校团委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只有1.7%的大学生能通过其他社会途径参与社会志愿服务,而在校团委组织的志愿活动中,又以传统的敬老院敬老、义务支教、无偿献血、社区服务等为主,约占70%。这类活动千篇一律,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任何学院、专业、年级都能去做,与志愿者个人所长结合太少,与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相匹配,很难达到接受服务的单位或个人对于专业服务的需求。而且此类服务活动的特点往往表现为短、平、快,联系到一家单位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临时性、低层次服务活动较多,长期性、精品化服务项目较少,久而久之,只会让高校看似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品牌、缺乏精品、缺乏吸引力。
    (三)青年志愿者缺乏培训,服务能力欠缺
    研究显示,40%的大学生志愿者从未参加过培训,16%参加过“志愿服务基本概念”的培训,24%参加过“志愿服务技能”的培训,10%参加过“组织归属感”的培训。业务培训的缺失直接导致青年志愿者服务技能不足和服务质量低下的问题。
(四)激励机制尚未健全,学生积极性不高
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奖励措施”是其没有兴趣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原因,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是“可以为自己争取荣誉”。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志愿者的激励措施只限于偶尔的、小范围的评比先进,对于志愿者服务经历和时长的官方认证,对于评优、评奖、入党、升学等方面的帮助甚至经济报酬方面,能够有实际措施的不多。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必然导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较低。
    三、高校二级学院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志愿者招募
    首先,学院应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协会,专门负责全院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以及全体大学生志愿者的日常管理,并参照学院实际制定章程,明确青年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完善招募、考核、激励的具体标准和措施,切实做到规范化管理。其次,对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的主力人群——大一学生,学院应充分抓住新生入学教育、团学辅导等契机,由辅导员、团委书记给新生着重宣传志愿服务的理念和本院特色志愿项目,尤其是参与服务对于自身的帮助和提升,从入学伊始就让新生树立“志愿服务好”的意识。第三,在招募新志愿者时要严格把关笔试、面试的内容和程序,将一批积极性高又有志愿服务工作专长的学生补充进志愿者队伍,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开通学院志愿者协会的微信、微博、人人网主页,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推广,及时发布活动照片和志愿者风采。当同学们常在媒体上看到那些熟悉的身影、熟悉的名字,自然会激发其参与其中的兴趣。
    (二)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化、项目化建设
    为了扭转以往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临时性强等不利局面,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应积极发掘形式新、意义大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固定的长期项目并建立基地,为后续惯常性开展志愿服务打下基础。志愿服务项目的来源大多来自社会上官方、非官方的志愿者组织的介绍,如南京地区影响比较大的“爱之源”,就专门负责介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还可以让学生主动联系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残联等社会公益组织介绍服务项目,通过签约、挂牌等方式建立学院志愿服务基地。笔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就主动联系金陵图书馆、市血液中心、市地铁公司、市儿童医院、柳袱民工子弟小学等十余家校外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志愿服务基地,依托基地每周定期开展多方位、高质量的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同时根据青年志愿者们的专业、特长以及兴趣爱好,把他们划分到地铁站服务、金陵图书馆服务等几个固定的项目之中,通过针对性培训不断加强志愿者完成本项目所需技能的锻炼,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首先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选拔专业学习好,有相关领域一技之长的志愿者开展能够“人尽其才”的层次性较高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摄山星城志愿服务”项目结合专业特色和时事热点走进社区服务大众,年维修各类家电1877件;法学院“一路有我——法律咨询会志愿服务”项目通过法律咨询会对群众开展法律知识宣传,如普法宣传会、毕业生法律咨询会、劳动合同法讲座等各类法制知识宣传服务活动。其次是加强志愿者培训,完善培训内容。其一是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志愿者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于心;其二是加强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增强志愿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最后是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如上文提到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的若干志愿服务项目,除了设置“岗位要求、注意事项、应急措施”等培训内容外,还根据项目的不同补充专业知识,如敬老院服务开展对戏曲、花草和老年人常见心理知识的培训,图书馆服务开展馆藏位置和文献检索知识的培训,地铁站服务开展周边景点、公交线路、公共设施位置的培训等等,以此提高志愿者的业务素质和志愿服务水平。
    (四)完善志愿者保障激励措施
    一是加强经费保障,加强对志愿服务项目的规划,做好第二课堂经费预算的同时设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弥补活动经费的不足,减少大学生志愿者的经济负担。二是提供风险保障。针对大学生志愿者在某些服务活动中可能有遭到的人身伤害的风险,为这些志愿者购买相应保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优,确保志愿服务顺利进行。三是积极为学生志愿者的个人成长与发展提供支持,运用先进的大学生素质拓展网络平台,如“口袋校园”(PU),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经历和时长进行科学、精细、真实的认证,并依此为学生提供学院盖章的履历证明,助其在今后社会竞争中获得优势。最后,学院要建章立制,将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作为入党、保研等的重要参考,作为获取校内外奖学金、助学金的重要依据。学院还应在每年定期开展志愿服务表彰大会,提升规格,扩大范围,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并通过网络平台将其事迹在更大领域里散播,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奉献”文化,激励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加入到青年志愿服务中来。
  
    [参考文献]
[1]王冠中.有效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实践探索——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2]孙海清,张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志愿服务机制研究[J].才智,2015(11).
[3]陈秋华.浅析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2).
[4]连玲娜.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9).
[5]陈丽新.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现状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9).

上一篇:谈教育的“严” 下一篇: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相关文章推荐

  • 高校教育管理协同机制基本要素和对策
  • “乔哈里窗”视域下高校学生宿舍共同愿景构建
  • 古诗文对农村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
  • 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 浅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工匠精神”的融
  • 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情境研究
  • 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特点要求
  • 用好思维导图 提升政治课品质
  •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 提升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
  • 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党建问题与对策思考
  • 新时代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探析
  • 领导活动要素与全面从严治党能力的提升
  • 高校大学生消费权益保护的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