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浙江省为例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作为与地区发展紧密结合的地市高职院校,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发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助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地区文化传承与保护等功能,并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校地合作、开放学校资源、服务农业发展、聚焦传统文化等路径加以实现。【关键词】地市高职院校;新型城镇化;功能定位;实现策略;
城镇化是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1]”而地市高职院校主要指设置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这类院校大部分由地方政府主办,与地方政府紧密结合,与区域经济息息相关,具有服务区域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服务农业现代化等特定的地域优势[2]。正是这种高匹配性,使服务新型城镇化成为地市高职教育的责任和重要使命。
一、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功能定位
(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新型城镇化需要良好的产业发展作支撑,产业发展则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保障。当前,浙江省劳动人口数量虽然较庞大,但技能人才的比重仍然偏低,需求缺口依然较大。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底,浙江省15~64岁劳动年龄的人口为4万4.181人[3],技能人才总量为910万,其中,高技能人才为220万[4]。同时,2015年,浙江全省人力资源市场各类技能人才季均需求526万,季均供给34.29万,季均需求缺口18.34万[5]。因此,为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要加强人才培养,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可见,地市高职院校是培养更多适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院校。
(二)助力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新型城镇化的显著特点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不仅要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使他们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城镇化的成果,享受城镇的现代化生活”[6]。目前,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及接受技能培训的比重仍然偏低。以浙江省为例,2015年,全省本地农民工总量为1工民农的度程化文下以及中初,中其,人万923占71.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9%[7];从全国来看,2014年,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重为34.8%[8]。同时,农村原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可能与城镇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势必对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生活、就业的速度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地市高职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主动介入,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现代文明、地区文化等,开展新市民素质提升服务,从文化、心理等方面提高农民工的融入能力。可见,高职院校能够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三)助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对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城市创新能力。为此,地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对农民的知识素养和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地市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培养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农村实用人才,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谁种地”的问题。而这些措施能够助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四)推动地区文化传承与保护
新型城镇化强调历史文化底蕴,注重人文城市建设,“这个过程,我们要更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命脉,不应仅着眼于古建筑的保护,还应保护好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让老百姓热爱自己的家园,认识其中的价值。”[9]为此,地市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和文化资源优势,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和保存城市文化记忆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可见,地方高职院校能推动地区文化传承与保护。
二、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实现策略
目前,浙江省共有22所地市高职院校,不少院校结合区域发展特点,通过调整专业布局、共享学校资源、创新校地合作等途径,积极推进地区新型城镇化。本文以浙江省相关院校为个案,探索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实现策略。
(一)优化专业结构,增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适用性
地市高职院校要根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需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不断增强人才培养适用性,努力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源于产业、依托产业、服务产业”的办学理念,根据当地现代医疗、设计制造、塑料模具等主导产业的人才需求,开设了生化制药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37个彰显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同时,该校2015届毕业生就业人数中,留在当地就业的比例达到了38%,相比于24%的本地生源率,至少有14%的非台州籍毕业生留在了台州工作,为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浙江省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及对相关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于2015年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开设了首个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二)深化校地合作,主动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地市高职院校要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等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校地合作体制机制,助推地区新型城镇化。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当地政府将网络经济作为“一号产业”的决策部署及相关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主动进行对接,对学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15个相关专业进行优化整合,并于2014年与金义都市区管委会以及多家网络经济企业共同创建了金义网络经济学院,为当地“一号产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紧贴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当地发展战略需求,制定出台了由市委市政府转发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湖州行动计划(2016-2020》,确定了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建筑与新材料产业,服务休闲旅游与健康产业等十项重点专项行动,通过市校联动等机制,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县级政府合作,开办了瑞安学院等二级学院,通过对接当地支柱产业设置专业、优先招收本地生源、开展中高职衔接培养等方式,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三)开放学校资源,加强农村转移人口培训
地市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开展新市民就业能力和高层次融入城市能力教育,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校社区教育平台,一方面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服务。在当地骨干企业开设11个社区大学企业分校,利用“职工大讲堂”实施送教上门,为企业新招收职工提供菜单式培训服务。同时,依托学校培训中心,根据当地企业用工需求和紧缺工种状况,开展重点面向农村转移人口的技能培训和鉴定考证,2015年共开展各类社会培训1.5万人次。另一方面,开展新市民素质提升服务。创建“父母大讲堂”项目,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心理教育、成功教育和生命教育等活动,使其尽快融入城镇生活,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受益人数达数万人次。此外,还开展“阅读湖州”进新市民子弟学校的活动,累计开讲360课次,免费发放乡土教材3万余册,惠及学生3万余人次。
(四)服务农业发展,培养农业现代化
实用型人才涉农地市高职院校要根据所在区域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业特色布局加强专业建设,并有针对性地增强农业科技科研攻关、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等力度,提升服务现代农业的水平[10]。同时,充分利用依托在高职院校的农民学院平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立足三农、服务三农,发挥农科教一体化优势,开设了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等近10个涉农专业,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学校拥有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国家水稻原原种繁育基地和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农科科研基地,为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研发和转化推广服务。
2015年,在温州全市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20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7.2亿元;全年下乡开展技术指导637次,服务农业企业221家,培训指导从业人员1.7万余人次。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校办学基础,联合政府农办、浙江大学等力量,成立了浙江省首家农民学院。依托“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中畜牧兽医、园林技术等10个专业,开展“学历+技能+创业”型农民大学生培养,近年来已培养农民大学生3生学大民农籍在,前目,人余0052试育培民农业职型新进推市州湖足立校学。人953点项目,围绕当地农业十大主导产业,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生产服务型、主体创业型等类型,为当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2015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
(五)聚焦传统文化,打造蕴涵历史积淀
精神家园地市高职院校要探索开展地方文化进校园、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等活动,引领地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校文化艺术类专业,引入地方文化传承项目,成立了多个工作室,开展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婺州窑陶瓷器具项目设计与制作等蕴含当地文化烙印的传承服务活动。绍兴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邀请传统工艺创新团队入驻校园,聘请民间工艺大师为客座教授,并采用与青年教师拜师结对等方式,积极打造绍兴传统民间艺术和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延续地区文化记忆。
【基金】2015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市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与实现策略”(课题编号:2015SCG048);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科研立项课题“地市高职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机制研究——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编号:2015JC01)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2016-05-10].
[2]吴建设.城镇化视野下地市高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位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0.
上一篇:社会工作以“第三方”身份介入医患矛盾作用探讨 下一篇:桂林乡村旅游发展困境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