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修宁县志》修于1938年,藏于宁县档案局。它体例完备,内容详实,誊写工整,保存良好,实为民国年间甘肃省修撰地方志中的一部良史,具有史料保存与研究价值。
【关键词】甘肃;庆阳;宁县;地方志;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地处泾河流域上游,素为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北方门户。1936年春,宁县县长王序宾组织人员重修宁县志,聘请邑人王柄枢、周俊士为总、副纂,“派员分区采访”。1938年工笔小楷誊录成书。《重修宁县志》分为卷首和12卷正文。卷首有照片、弁言、衔名、凡例、目次、图考7部分。卷首收录11幅原始照片。弁言收录5篇序文,分别为宁县继任县长冷刚锋、慕寿祺、杨廷桢、王柄枢、周俊士5人所作。凡例共22条,目次共16纲82目。图考收录11幅手绘地图,图例11条:“山脉、河流、县界、区界、区署、市镇、村庄、大车道、骑行道、电话机、电话线。”所有地图绘制清晰,保存完整,全县境域市镇、村庄、道路一览无余,堪称精美。《重修宁县志》借鉴了《重修镇原县志》(1935)的格式与体例,吸收了传统方志体例和清末学部颁定《乡土志例目》,是继《宁州志》(康熙二十六年)保存至今的第二部宁县官修方志。该书现存于宁县档案局②,其史料价值珍贵,现摘要论述之。
一、详述境内回民起事始末
同治年间回民起事席卷整个西北地区。回民起事主力部队十八大营曾在庆阳府董志塬安营扎寨,庆阳府和平凉府两地是清政府重点清剿回民起义队伍的主战场,而宁州是清军大营的驻扎地。《重修宁县志·卷九·大事纪》结合《庆防记略》,撰写了发生在宁州境内以及附近地区的兵燹。据载,同治元年(1862)陕西同州府辖属的羌白、王阁等村回民起事,宁州戒严。同治二年(1863)四月,陕西回民起事队伍向西北进发,与邠州北极(白吉)原的本地回民队伍汇合,声势壮大。宁州廪生王桂林率领团丁在宫房里周家细岭堵御北上的回民军队,民团战败,宁州南部的宫河镇和正宁县的三合镇被回民起事队伍焚掠。河州镇总兵曹克忠率军击破北极原上的回民队伍,回民队伍向西北方向转移,经新庄镇、太昌镇以及安化西峰镇、镇原县孟坝寺一线,向平凉府和固原两地汇合,庆阳府则成为清政府进剿回民队伍的大本营。同治四年(1865),回民起事队伍攻陷平凉府的华亭县城,对安化、宁州两地边境地带扰袭。同治五年(1866),回民起事队伍在宁州平子镇歼灭清军提督谭玉龙的部队,在宁州和盛镇打死清军提督周显承。至此,回民起事队伍解除了南面宁州方向的军事威胁,在庆阳府董志塬上安营扎寨,号称十八大营。回民起事队伍能够在董志塬上坚持两年时间,与陕西提督雷正绾按兵不动、暗通回民起事队伍有关。同治六年(1867)秋,雷正绾再次撤退,把清军大营东移屯于枣社,并与回民起事队伍暗通消息,收纳贿物,形成表面对峙打仗、内里默契言和的局面。同治七年(1868),回民起事队伍攻破距离清军大营30里之外的宁州城,知州凌光汉投降,提督沈大兴战死在枣社原,庆阳府知府葆镛及其眷属被回民起事队伍捕获。清政府派遣左宗棠率湘军进入陕西,同治九年(1870)庆阳府和平凉府的回民起事队伍渐次被镇压。
二、增载四方乡村堡寨
咸同时期,全国各地动乱四起,宁州有远见之人居安思危,大堡子人李廷选“咸丰初洪杨变起,廷选即劝村人修堡屯粮,练习武艺”③。陕西回民起事,宁州各地乡村纷纷修建堡寨防御,每一个村庄都有堡寨,有的一个家族修一个堡。《重修宁县志》以宁县城为中心,按照东、南、西、北四方,东面共载23个村堡,南面共载33个村堡,西面共载25个村堡,北面共载35个村堡。如“罗堠堡,县东北百三十五里”④,各村堡与州城的空间关系一目了然。
三、清末以来的人口恢复
雍正年间,宁州人口男女共68000余名。同治年间宁州“十户九空”⑤,多数人死于战乱饥荒,少数人逃往陕西境内避乱。兵燹之后,宁县东北边远之处多为外省客民占领,如陕西兴安人武氏、朱氏、鲁氏、王氏聚集在荆宅里平道川;河南人李氏、武氏、王氏、曾氏、郝氏聚集于洪蒲里的洪城嘴、杨家沟、小川子;四川人滕氏、陈氏、程氏、包氏、刘氏、魏氏、钟氏聚集于南宁里寨子河与荆宅里介家川,何氏、黄氏、朱氏则聚集于来村里古峪沟。另有一些灵台、三水、长武等邻县农民亦迁入宁县佣工租佃,“渐与本地人无异矣”⑥。山西、陕西商人则多聚集于宁县枣社、宫河、太昌、新庄、春荣等镇,这些商人“年久娶妻生子,或携眷寓居,置买田宅”⑦,逐渐成为宁县本地人。据1934年统计数字,宁县人口共有144901名。
四、宁县的现代化进程
清末商战思潮兴起,宁州地方官亦讲求商务,实业救国。官方提倡种棉纺织,但宁州本地棉花产量少,多购自陕西,所织之布“仅足己用,无销售者”⑧。一些妇女亦养蚕桑,但桑树稀少,所产蚕丝仅够做线。医疗卫生方面,清末枣社镇生员李铭经引进牛痘技术:“如法点种,安全无害。数十年保全婴孩无算。又传授其术于学者,使之普遍……至今其子生员舒英、孙毕业生培桢仍踵行其点种法弗替。”⑨平头坊人赵逢有则:“尝购贮珍重外科药料多品济人,有索者必与之,不受值。”⑩社会文化事业方面,民国年间宁县设置图书馆、阅报室,认为“报纸之流传,所以开民智、正风俗、救危亡、兴职业也”瑏瑡;在县城内和四区之中各设立一个演讲所,“每逢集会之日,择适中之地点,轮班讲演”,以此提倡“剪发放足”瑏瑢,禁止“鸦片赌博”瑏瑣。广播通讯事业方面,派遣邑人到南京学习无线电技术,购回收音机器,在王光禄祠设立收音处,每天转播收听南京方面的新闻;后又在宁县境内架设电话线路,“由县城西北接至焦村、和盛二镇,即可与西峰镇通讯;东南接至枣社镇,即可与三合镇通讯”瑏瑤。交通事业方面,宁县修通了多条汽车公路,“由县南至长武,西至泾川,东至正宁之三合镇,西北至庆阳之西峰镇”瑏瑥。修志人员还满怀希望展望未来,“将来路线推广,可由陕西泾阳、淳化、栒邑以至正宁。宁县北达环、庆,经定边抵宁夏省,则北边一带商业可望发达矣”瑏瑦。
五、采访收录新文献
《重修宁县志》注重实地调查采访所得各种新资料。《卷一·舆地志·金石》部分著录城乡内外79座大小庙宇、寺观里的铜钟、铁钟、铁狮、铁磬、铁炉、铁匾的铸造年代,如“普照寺铜钟一,高七尺八寸,口径六尺五寸,重七千二百斤。金贞元四年,显武将军、前同知河东北路转运使、上骑都尉、弘农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杨仲武铸。有序。”瑏瑧《卷十二·杂志》亦收录采访所得,“李龙者,政平镇人。因先世于明太祖创业时有功,洪武三年太祖大封功臣,敕封世袭昭信校尉管军于庆阳卫递运所,即宁州政平也”瑏瑨。《艺文志》新收文献全文著录有:康熙四十二年(1703)知州张孝时撰《重修狄梁公庙记》;同治九年(1870)知州杨大年撰《重修先圣庙记》《重建文昌宫记》《重建关帝庙记》《重建城隍庙记》《重修龙神祠记》《重建显圣王行宫记》《重修狄梁公祠记》;王柄枢撰《建设和盛镇记》;贺建勋撰《恩贡生经斋阎先生德教碑》;樊鼎枢撰《诰授显武将军辑五马公墓碑》;杨映霄撰《庆防记略跋》。其他记录文献诸如税收田赋、公安局、附录前清保甲十家长条约、建设局、公款会、司法、风俗、宗教。冷刚锋评价该书“纪述翔实,信而有征,实较旧志为完美矣”瑏瑩。
六、结语
民国年间甘肃省共修有18部县志存世,陇东庆阳地区仅有2部,即《重修镇原县志》(1935)和《重修宁县志》(1938)。《重修宁县志》体例完备,内容详实,誊写工整,保存良好,实为民国年间甘肃省地方志中的一部重要良史。无论从保存地方文献、撰修志书还是历史研究的角度,《重修宁县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注释]
①王柄枢序,《重修宁县志》卷首.
②拓志平:《甘肃馆藏档案精粹》,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上一篇:男性神话的翻版——浅论叶兆言长篇小说《后羿》
下一篇:明代江南都市文学的现代性探究——以沈明臣诗歌为对象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重修宁县志》及其史料价值
2016-10-08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陈志刚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