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吴汝纶是清末著名古文家、学者,同时又是近代教育事业的实践者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先行者。1902年,吴汝纶赴日考察教育,所得编为《东游丛录》 一书出版,对当时中国办学校兴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展开积极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书中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仍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坚持教育精神、提供什么教育内容、采取哪些教育方法展开深入思考。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桐城人,同治三年(1864年)举人,次年中进士,以内阁中书用。吴氏是桐城文派最后的古文大家,以文章称誉海内,先后入曾国藩、张树声、李鸿章幕府,颇得倚重,“是时中外大疑大计,一决于国藩、鸿章二人,其奏疏多出汝纶手”。同时,吴汝纶又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开拓者,为中国近代学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其一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非常丰富。
一、吴汝纶的教育实践吴汝纶一生的教育实践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在深、冀知州任内大力推进地方兴学活动。1871至1888年,吴汝纶曾先后担任直隶深州、冀州知州并短暂代理天津知府之职。在深州、冀州任内,吴汝纶积极支持地方兴学活动。《清史稿·吴汝纶传》称在深、冀二州任内“其治以教育为先”,在二州任上,吴汝纶裁并义学、整顿书院,采取措施保证书院经费,广延名师设教讲学。正是这些兴学的举措使吴汝纶成为晚清地方兴学的重要人物。
第二,在莲池书院推行新式教育,改造传统教育。自1888年入保定莲池书院到1901年离任,吴汝纶除了加强书院管理和经费保障外,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广纳西学,聘请欧美传教士和日本人中岛裁之担任教习。此外,吴氏广泛交游中西名士,与他们讨论新学时务,开阔了书院师生的眼界,使莲池书院成为北方学界的一个中心,书院改革的代表。
第三,率团访问日本,为新学制的制定绘制蓝图。1902年5月初,吴汝纶赴日本考察教育,历时四个月,辗转四地,实地参访日本各级各类学校,赴日本文部听取教育专题讲座与介绍,广泛接触日本政治界、教育界官员和学者,虚心探讨和求教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国教育改革问题,在考察即将结束时,吴汝纶汇集考察所得,整理出版了十余万言的《东游丛录》。
第四,回到家乡安徽桐城,创办桐城学堂,为学堂拟定《创立学堂说帖》《学堂招考说帖》《开办学堂章程十七条》等,从办学经费、教师聘用、课程设置、学生招考和考核以及学堂管理方面作出规定。在日本聘请了早川新次担任桐城学堂教师,教授日语和法学、经济等科目,发出合东西国学问陶冶人才的宏愿。但天不假年,竟在学堂开学前夕生病,卒于故里。二、以《东游丛录》为中心对吴汝纶教育思想进行考察(一)教育精神的问题吴汝纶在日本期间,日本教育界谈及日本教育的发展时每每强调教育精神的重要性,尤其是爱国。
上一篇: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与反思
下一篇: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的研究与对策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论文欣赏 >
吴汝纶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东游丛录》重点
2016-10-08 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朱诚亮
Copyright© 2011 - 2019 雅诗论文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3941号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
客服QQ:308902193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