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欣赏 >

中国页岩气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6-10-04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黄晓勇 刘先云

【摘要】基于作者对贵州遵义和重庆涪陵页岩气开发项目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页岩气开发具有产能较快增长、技术装备国产化迅速提升、开采成本显著下降等特点;同时,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也存在地质勘探滞后、管网建设不足、激励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调整完善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产业政策,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推动页岩气产业快速、科学发展。

【关键词】页岩气 产能增长 技术水平 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页岩气开发是全球能源领域的一场革命。页岩气研究不仅能大大提高一国能源自给率,而且也能改变一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相对清洁的页岩气开发对我国也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因此,扶持页岩气开发行业有助于我国提高能源自给率,有助于改善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本文基于对贵州遵义和重庆涪陵两个地区页岩气开发项目的大量实际调研,归纳了我国页岩气资源开发行业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行业的现状和特点

据专家预测,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为25万亿立方米,超过常规天然气资源。国土资源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页岩气产量为13亿立方米,相比2013年2亿立方米的产量和2012年2500万立方米的产量,我国页岩气产量增长十分迅猛。特别是中石化江汉油田所属的重庆涪陵页岩气田,探明储量已超千亿立方米,2014年产量已达10.3亿立方米,成为国内首个成功进入商业开发的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项目的成功开发,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国家。

以贵州遵义凤冈县为中心的页岩气勘查项目是此次调研的主要对象之一。该项目于2013年由国土资源部公开招标确定,共3个区块,主要涉及凤冈县、湄潭县、绥阳县等7个县,总勘查面积3251.275平方公里。初步估算3个区块总资源量为2455~3987亿立方米,目前勘查工作已经完成总工作量的30%,完成勘查总投入的40%,初步发现页岩气赋存甜点区350平方公里。

此次调研的另一目的地—涪陵页岩气田,则是国内最成熟的、最早实现商业化开发的项目。2013年9月,国家能源局批复设立“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面积约7300平方公里。通过近年的技术攻关,中石化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的开发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基本实现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开采成本迅速下降。目前单口水平井的开发成本已经从1.2亿元左右降至5000~7000万元,钻井周期从5~7个月缩至2~3个月,最短只需46天。中石化在页岩气资源评价体系、工艺技术体系和压裂装备研发制造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我国页岩气开发面临的难题

近年我国页岩气开发在产量增长与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但由于我国地质勘探滞后、全国范围内的页岩气资源评价不足,以及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投资主体单一等因素,未来的页岩气开发前景仍然不容乐观,能否实现2020年页岩气产量600~1000立方米的目标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调研中发现,我国页岩气开发事业主要还存在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地质勘探滞后、资源情况尚不清楚。我国具备页岩气大规模成藏的基本条件,但并未系统开展全国范围内页岩气资源调查和评价,资源总量和分布尚未完全掌握。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历史还十分短暂,相关地质资料远远不足,而地质数据的获取需要一个较长且无法逾越的周期。目前以遵义凤冈为核心的页岩气勘探项目进展慢于预期,主要在于地质数据的缺失。

第二,关键技术仍有待突破。页岩气勘探开发需要水平井分段压裂等专门技术,虽然以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的开发技术已日趋成熟,但对3500米以下的页岩气仍不具备开发能力。且该技术能否在其他区域广泛复制推广,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第三,地面建设条件较差。我国页岩气藏普遍埋藏较深,通常在2000米以下,开采难度大、成本高,且页岩气富集区地表地形复杂、人口密集、工程作业困难,开发的经济性相对较差。

第四,管网建设滞后且建设难度较大。页岩气资源富集区很多集中在中西部山区,管网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不利于页岩气外送和下游市场的开拓。目前涪陵页岩气田主要的外送通道为中石化川气东送管道,由于该管道输送能力已经趋于饱和,涪陵页岩气公司不得不对产能进行适当控制。

第五,资源管理机制有待完善。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需研究制定资源勘探开发准入资质,以加快其规模化、科学化发展。目前我国页岩气开发大规模、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第六,缺乏足够的鼓励政策。页岩气开发具有初期投入高、产出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的特点,需要制定页岩气开发的鼓励政策,加快页岩气产业化。尽管我国相关规划提出了加大页岩气开发的财税支持力度,但各地出台和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非常有限。目前我国对页岩气开发参照煤层气开发政策给予了一定补贴,但随着今后补贴的逐年递减,相关企业开发页岩气的动力可能会逐步减弱。

第七,对环境和资源可能造成的破坏。页岩气开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我国页岩气富集区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区域,页岩气开发存在与人争地的情况;水力压裂开采法需要一定的水耗,且压裂液中添加的化学物质对地下水可能带来潜在污染。开采过程可能排放的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会造成一定的大气污染。

第八,当前国际油价的暴跌可能影响页岩气开发的积极性。目前即使地质条件相对较好且储量丰富的涪陵页岩气项目也仅能略微保持在盈亏平衡点之上,未来如果油气价格长期处于低位,企业开发的积极性会大大受损。

以上八点难题显示出我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商业开发还存在诸多技术和政策上的障碍。我国需要在制度和法律上逐步为页岩气开发开辟快速通道。

推动我国页岩气开发的政策建议

大力开展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和调查评价。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与勘探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应尽快建立起中国的页岩气基础地质理论体系。在勘探方面,亟需加大页岩气开发投入,提高勘探水平。应尽快分析已有区域地质调查和油气等勘查资料,实施野外地质调查,开展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和浅井调查,获取各个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基础资料,尽快查明我国陆上富有机质页岩的分布和基本参数。

建立页岩气勘探开发多元化投入新机制。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尚未形成大规模、多元化投入的体制。我国需要加大页岩气行业对社会资本开放的力度,将更多优质的区块纳入招投标范围,加快引入有实力的企业参与页岩气勘探开发,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相关部门要制定准入门槛和资质,杜绝“蜂拥而上”的同时,也必须防止出现“跑马圈地”等现象。

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攻关。我国需要继续坚持技术设备的自主研发创新,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的提升。通过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措施,加大对页岩气勘探开发相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国内企业及院所与国外研究机构开展勘探开发关键技术联合研究,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服务和开展对外合作,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成熟技术,形成适用于我国地质构造的勘探开发核心技术。我国还应学习美国经验,培育更多专业化技术服务公司,降低勘探开发成本。

落实鼓励页岩气开发的财税政策。页岩气与煤层气、致密气同属非常规天然气,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仍属幼稚产业,仍需国家扶持。相比于美国对页岩气勘探开发补贴约23年,我国将在2020年完全退出补贴制度显得为时过早。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国税与地税以及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分税难以达成一致,部分税收优惠政策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因此,国家对页岩气开发的鼓励措施尽快落地。

完善页岩气利用配套基础设施。天然气管道建设滞后已经成为阻碍天然气开发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一方面要尽最大可能利用已有天然气管网设施完成页岩气输出;另一方面应迅速着手对新管网的建设;同时,还应在远离天然气管网设施、初期产量较小的勘探开发区,建设小型LNG或CNG利用装置,或者就近建设燃气电站,以使页岩气产能得以充分释放。

加强环境评估和环境公众沟通。可以从四个方面加强此项工作:一是工厂化作业减少地表植被破坏;二是压裂液循环利用减少用水量;三是严格钻完井规程杜绝污染地下水;四是加强环保监测实现压裂液无污染排放。中石化涪陵项目在这些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总体而言,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页岩气开采相关企业进行环境评估、监测,同时,相关企业也必须加强公众沟通,避免因公众误解而阻扰项目的顺利进行。

结语

我国页岩气储量可观,当前加快页岩气资源的开发,是提升我国油气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我国能源供给革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骄人成绩,技术和装备国产化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我国地质勘探滞后、勘探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管网建设滞后等问题也使得页岩气勘探开发经济性偏差,严重制约了页岩气大规模产业化开发的进程。我国必须调整完善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产业政策,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推动页岩气产业快速、科学发展。


上一篇:产业集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下一篇:上海模式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推荐

  • 案例教学法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中的
  • 关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文献简述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探析
  • 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研究
  • 浅谈中国古代“礼法合一,无为并蓄”的法律思
  • 中国人物画教学创作中的速写运用
  • 江苏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绩效分析
  • 核心期刊论文: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教育事
  • 核心期刊论文: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刑事风险剖析
  • 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 职业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研究
  • 中国古代政权合法性问题简论
  • 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军思想的
  • 中国梦与中国精神
  • 新时代“不忘初心”的价值取向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意义研究